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系统谋划部署。核工业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核工业发展历史进程的重要见证,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赓续红色血脉、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必须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心怀敬畏、精心守护,让核工业文化遗产“活起来”“活得好”“传下去”。
把握逻辑起点,充分认识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
党领导下的中国核工业,走过69年风雨历程,留存了大量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设施、设备、基地以及生产工艺、企业精神等核工业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承载着核工业独特的历史轨迹、文化印记和厚重的军工精神,目前22项核工业文化遗产中13项入选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名录。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大背景下,找准历史脉络、构建逻辑框架、把准方向定位,是加强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考虑的“先手棋”。
从历史维度看清核工业文化遗产独特价值的发展轨迹。核工业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形态完备、分布广泛、特色鲜明,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科技和社会等价值,应充分挖掘其形成和发展的轨迹,找出不同历史阶段展示出的独特价值,从中研究核工业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弘扬核工业文化遗产承载的“两弹一星”精神,强化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充分彰显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坚定文化自信的特殊价值。
从理论维度构建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逻辑框架。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厘清核工业文化遗产如何发掘、认定、保护利用、传承发展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系统完整的学理框架,探索构建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理论体系,实现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有理可循、有据可依,有效提升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从现实维度把准核工业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方向定位。根据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坚持人民至上与共享发展相融合,坚持保护优先与合理利用相结合,坚持尊重历史与动态传承相促进,挖掘核工业文化遗产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两弹一星”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发挥作用。
加强整体规划,完善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制度机制
保护与利用好工业文化遗产,是弘扬中华民族工业精神、增强对中国工业和中华优秀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必然要求。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明确了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程序、保护利用和监督管理等工作要求,逐步完善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政策体系,为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重要依据。
强化顶层设计,把准方向。以《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为指导,动态梳理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探索制订《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条例》,严格标准、规范程序、突出特色、强化利用,纠正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理念偏差,明确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保护措施和传承利用模式,推进保护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可持续。编制《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按照“护其貌,显其颜,铸其魂,扬其韵”思路,加强资源认定管理、明确保护利用要求,科学规划核工业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优化制度体系,夯实基础。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涉及众多利益主体和复杂的权责关系,需要创造性完善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特别是强化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在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建章立制,坚持问题导向、明确责任主体、厘清职能定位,破除长期以来制约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桎梏。在认定程序组织实施、保护管理模式推广、利用发展效益分配、监督管理主体责任等方面形成系统的制度规定,健全核工业文化遗产资产管理制度,为推进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各项工作规范化提供有力保证。
创新体制机制,共建共享。优化统筹协调机制,推动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城市建设规划紧密结合,借助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新动力,实现核工业文化遗产高质量传承发展,避免内容同质化、文化工具化、保护形式化、空间分异化等问题。深化联动协作机制,探索构建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汇聚多元责任主体建设力量,加强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整合,完善联席工作会议制度,推动重点任务协同高效,形成齐抓共管、携手共促的新局面。建立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大项目推进机制,挖掘整合相关资源,建设核工业文化遗产资源大数据库,推动重大项目优先落实落地。
激发创新活力,找准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现实路径
核工业文化遗产是核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进一步加强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积极发挥其综合功能,让核工业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让核工业历史文化散发更加耀眼的光芒。
守住“老情怀”,擘画“新蓝图”。核工业文化遗产蕴含着老一代核工业人拼搏进取的革命情怀,更映衬着新一代核工业人接续奋斗的现实追求。推动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落实主体责任、形成普遍共识,让广大核工业人干事创业的精神品质转化为奋力开拓进取的创新动力,绘就以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核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要前瞻性思考,把握文物保护利用大趋势,探索适合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路子;要全局性谋划,把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纳入新时代核工业发展大局,形成策划、规划、设计、投融资、招商、运营一体化的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模式;要战略性布局,统筹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核工业文化遗产差异化竞争优势,科学筹划产业“存量”转换为文化“增量”的新方案。
留住“老念想”,探索“新思路”。既要坚持“修旧如旧”让遗产“复原貌”,也要坚持“倚旧为新”让文化“换新颜”。探索实行“核工业文化遗产+”工程,依托文化遗产资源发展具有核工业文化特色的文化园区、旅游研学基地、文创产业基地等,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传播力的精品项目。推动创意文化产业与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联合发展,为老厂房、老矿山、老仓库注入新的产业元素。尊重其原有历史文化风貌,业态上叠加“旅元素”,重构“老遗址”、创设“新景点”,形成文旅和创意产业新标识、新亮点,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深度挖掘核工业文化遗产价值,让“老遗址”也有“烟火气”。
重启“老引擎”,增添“新动能”。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协调合作模式,鼓励各行业、各类机构跨界合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有效引入市场化手段,组织建立产业联盟,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灵活采用合资、合作、联营等方式,形成产业联动,探索构建以“涉核集团+专业开发机构+核工业文化遗产管理单位”为主体的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产业体系,以产业经济效益带动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挥规模优势,逐步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不断开创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发展新局面。
(作者系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党建研究室主任)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