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电话: 0477-8394929
邮箱: ordoswh123@163.com
网址:www.ordoswh.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返乡“农创客”: 让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
时间:2018-03-06 15:02    浏览:15563次

碾米机嗡嗡作响,杨艳军端着盛满谷粒的塑料盆,沿着料斗缓缓倾倒,出料口霎时间喷撒出金黄的米粒。“这些小米口感柔、销量好,还激发了我搞种养结合循环产业的灵感。”他说。

34岁的杨艳军,是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海子湾村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他种了30亩小米、200亩玉米,养了近500只羊。

把一部分玉米销售,剩下的喂羊,母羊产的羔育肥后出售,羊粪用作小米肥料,小米不仅热销,其秸秆和谷糠也是优质的羊饲料。这样的循环产业,杨艳军摸爬滚打尝试3年多,去年收入30多万元。

“刚开始,亲戚朋友百般阻挠,都说没出息才回乡下,我现在做出些眉目,大家的态度也转变了,都叫我‘农创客’。”杨艳军说,国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自己的事业也迎来新时代。

10年前,杨艳军大学毕业,应聘到鄂尔多斯市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待遇好,成了家,也有了孩子,逐步稳定的生活却让他越来越迷茫。“上学时就想回家乡成立个农庄,打造自己的农产品品牌。”他说,“毕业时随大流在城里找了工作,可返乡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2014年冬,杨艳军顶着压力辞了职,把妻子和年幼的孩子留在城里,只身一人回乡。

头一年,杨艳军对种植养殖技术一知半解,虽然常向村里的老人请教,向科技特派员学习,但家里的玉米颗粒不饱满,羊羔的成活率不高,这多少带来些打击。但他没打退堂鼓,买书看,上网查,决定改造羊圈、增强保暖性,把羊粪变废为宝,转化成农作物有机肥,并根据当地条件,尝试在沙地里种小米,总结出一套效率高、更环保的种植养殖技术。

没了城里的繁华热闹,起初很不习惯,但白天干活,晚上看书,有空到篮球场打球,睡前听听喜欢的音乐,寂寞也就逐渐排解了。

如今,杨艳军亲手打造的种养循环产业有了起色。他还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吸引10多户成员。

“能吃苦、敢创新、政策好,就能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杨艳军说,国家将加强建设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这更坚定了自己的创业信心,“今年想继续扩大规模,让更多人参加合作社共同致富。”

近两年,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已吸引10多名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苏木长高永权说,返乡创业的年轻人给农村牧区带来增收致富的新点子、新技能。政府在融资、设施建设等方面大力支持,帮他们创品牌、搞绿色循环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

展旦召苏木青达门村致富带头人邱刚大学毕业后在城里闯荡了几年,有了资金积累,2013年回到村里成立合作社,养殖和销售优质肉羊,并探索风干羊肉加工等产业,合作社成员由最初的3户增加到45户,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

邱刚还带动村里12户贫困户搞养殖,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4元的标准向他们收羊。2017年底脱贫的苏二女卖了31只羊,纯收入达1.2万元。“返乡大学生有知识、有想法,带着我家养羊脱贫,往后的日子更有奔头了。”苏二女说。 (据新华社 殷耀 于嘉)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

Copyright © 2015-2021ordosw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创意草原 版权所有 蒙ICP备20210021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