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电话: 0477-8394929
邮箱: ordoswh123@163.com
网址:www.ordoswh.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资讯
建设文化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听听广电人的建议
时间:2023-02-03 17:50    浏览:581次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资源成为关键要素。针对广电网络,如何跟上新时代的发展步伐,以新的思维模式指导行动,创新工作方式和路径,在全面支撑文化数字化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是关乎业务发展的现实问题。为此,本文从“敬畏技术、洞察技术、投入技术”的认知出发,尝试分析Web3.0和人工智能两项具有关键影响力技术的背后逻辑,数字生产力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机遇,以及此条件下文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并据此提出几点建议。

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工作2022年年中推进会上提出:“保持对技术的敬畏,提高对技术的洞察,增加对技术的投入……”这句话所表达的,是对技术的一种深刻认知。敬畏技术,就是要充分领悟新技术对世界全面和不断加快的颠覆,并带来不确定性的扩展;洞察技术,就是要准确把握技术进步背后的逻辑,特别是新技术、通用技术如何有效匹配服务社会生产、生活、治理活动,不断创造新场景、新设计、新形态;投入技术,就是要抓住关键技术发展的趋势和脉络,及时跟踪、预判、开发、应用,不只是资金、物资,更要加大人力资源在认知层面、行为范式等方面的投入。

1、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机遇

具体而言,就是在Web3.0和人工智能两项具有核心关键影响力技术逻辑的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

1.1 互联网的发展脉络

Web1.0,内容创作者很少,绝大多数用户只是内容的消费者。

Web2.0(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产品的核心理念是互动、分享与关联。网络用户以极低的成本,在各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信息交换和协同合作,用户不仅仅是互联网服务的使用者,更成了互联网产品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用户信任互联网平台并交出了“状态”(State),以换取更好的服务;而互联网平台则收集包括用户隐私在内的各种数据以保持增长。互联网服务的“状态”会复合式的成长,平台服务提供商也因此具备了更高的估值。BAT、Meta、亚马逊等互联网 科技巨头的快速崛起,虽然这些巨头们的业务各不相同,但都是能够从用户那里获取“状态”。通过经年累月的累积,互联网平台获得了极高的、新创业者难以逾越的数据城墙,这阻碍了竞争和创新的出现,也将与用户之间的正和关系逐渐变成零和关系。

2014年4月,以太坊的联合创始人Gavin Wood首次系统阐述了Web3.0的概念,并认为互联网用户不能继续信任企业,企业只会从自身的盈利目的出发来管理和使用用户数据。这需要打造信任最小化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与应用。从此,信任网络、个人数字权力、去中心化等逐渐成为赛博空间的热点。Web3.0正重塑赛博空间的新规则、新秩序,并催生出元宇宙等新事物。

1.2 人工智能技术的时空拓展

以数据为基础的机器认知正逐步成为人类认知发展的平行线——人工智能(AI)极大地拓展了知识的绝对空间和扩散空间。人工智能专家李德毅院士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指出:“机器扩大了人的记忆智能和计算智能,帮助解决指数爆炸的智力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把人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人机交互协同创新,不但可以更好地符合相应工作岗位规范要求,甚至帮助科学家、工程师一同做出发明、发现和创造。创造是否一定要区分机器为主还是人为主,也许已经不再重要,倒是交互认知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人类社会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已进入“海量数据+科学建模分析”的大数据阶段,即采用“数据+算法”的模式,通过人与机器的“交互认知”,在数据中去发现物理世界的新规律,洞察人的经验所不能触达和理解的部分,并创造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不断减少不确定性,无限逼近事物本身的真实性。对现实世界的个人或企业来说,在不确定性环境下为谋求自身生存与发展而展开的竞争中,数据正逐步成为核心要素,而人工智能的“交互认知”则是数据生成的重要方式。

2、数字生产力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机遇

数字生产力为数字经济提供生产要素和发展动能,并引发人类认知新规律、发现新现象、创造新事物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2.1 发展数字经济的国家战略清晰了目标价值

国务院于2021年12月12日发布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给出了“数字经济”的概念,并面向“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系统地提出了数字经济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中国数字化已进入“全要素”时代,而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应用,将推动全球化大规模协作的广度、深度、频率进入新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文化的战略作用与价值在数字时代将更加显著。

2.2数字化转型创造社会生产、生活、治理新范式

数字化生产的重要方式,就是通过数字孪生等技术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理世界不断数字化,并在赛博空间建立虚拟镜像。赛博空间的实时高效、零边际成本、灵活构架等特点和优势,为认知和创新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微观上,行业(企业)必须通过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实现与数字经济的全面对接,才能真正变革新生产方式。

而文化属于观念系统。文化行业(企业)生产、运营的产品本身就具有虚拟化特征,天然具备发展成为数据密集型行业(企业)的优势,即闭环优化“数据+算法+算力”体系,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及丰富的数据资源,规模化数字文化(知识)创造者,强化全流程数据贯通和全价值链业务协同。同时,以开放共享的方式,融入文化、信息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的数字化转型,同步创新文化传播的治理模式、商业规则等。因此,如果说“智慧广电”引领了广电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那么,“未来电视”将引领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并进一步凸显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

3、文化数字化方向需要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必将是一种更公平、更包容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更加重视自己的知识和文化能力。2022年5月颁布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建设国家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文化大数据体系等,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其背后蕴含的重要理念有以下三个方面。

3.1 突出以人为本,满足新价值指向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党和国家在政策导向上提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新命题,进一步彰显了注重人的精神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境界诉求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指向。每个人都是文化的创造者、共享者,而文化产品就是文化生产者与消费者在其生命周期内共同行动的结果。

3.2 应用技术能力,满足新人文需要

科技进步不仅仅丰富和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质量,利用新技术、通用技术带来的机遇创新性地组织社会经济生活,是人类一直以来对自然法则的遵循。例如,在赛博空间,数据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和分配权正一步步分离,利用信息新技术(如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资产的共享复用,公平兑现数据权利与价值等,来维护文化创作与分享中的知识权利,促进万众创新,已成新规则共识。同时,“任何社会行动都是普遍观念支配下的行动。”除了关注用户状态,满足个性化现实需要,利用数字技术还可以营造数字文化新场景,汇聚主流新价值,从而影响社会行为等。

3.3 实现数据运营,创造新商业模式

数字经济在微观上是一种“范围经济”模式,强调在资源共享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统一,并以长尾效应的多品种产品协调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通过企业、产业间的分工协作带来经济效益。这也是对数据要素运行规则的一个全面塑造过程。因此,以获得长期回报为目标的数据运营,是数字经济实现创新价值的基本路径,并将打破以金融(货币)资本为中心的商业运作模式。媒体传播是文化大数据运营的关键领域,通过创新其商业模式,可以整体提升全产业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能更好地满足落实国家安全战略。

4、文化数字化实践需要具体而全面的创新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中,文化繁荣与创新是主旋律。而广电网络的基本定位是成为这个主旋律的新型基础设施,就要坚定不移地面向支撑起未来文化产品生产、传播、消费的新模式、新场景、新形态,创新思维,脚踏实地、踔厉前行。当前应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4.1加大技术投入,夯实文化数字化全业务支撑与应用场景匹配的能力

准确把握通用信息技术的演进规律,参考Web3.0核心技术框架等,积极应用新技术统筹打造文化专网、文化数据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及适用规则。通过不断对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进行标准化、模块化、分层化等“GPT 式”(通用目的技术)的处理,实现最大限度的共享使用,为文化数字化提供数据融通、资源流动、价值共享、创新支持的通用技术底座,赋能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文化数字运营的“一网统管”。应始终坚持开放、共享原则,以通用技术架构和产品,为产业生态化整合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4.2提高技术洞察,创新构建文化数字化运营新秩序与商业新规则

实现路径就是面向文化数字化发展方向,着力催生公平高效的新应用场景,创造激发文化创新的新模式。具体方式就是以实现用户核心价值为目标,聚焦文化数字产品生产与消费关系中应用场景的重点、难点问题,例如,构建文化数字货币的稳定币。建立新技术条件下的文化数据权属交换、使用新规则,让数字文化内容的所有权和对应的价值分配权,回归到创作者手中,让用户掌握数据资产主权,全方位吸引各类文化角色使用基础设施。进一步地,逐步实施文化大数据的资产化运营。例如,逐步布局基于模型算法的人工智能应用等。对此,广电网络是文化数字化全产业链中最具能力和条件完成的一方。广电网络将脱离传统的运营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数据、智能工具来进行用户行为和流量等管理制定内容,规划战略发展方向,提升用户体验和感知。

4.3 以认知多样性团队结合人工智能应用来解决问题

多样性在解决问题时的重要性甚至比能力还重要。通过集合信息通信技术、数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边缘学科的各类人才,建设具有认知多样性的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创新应用场景,完全可以提供多样性视角,让问题化繁为简,带来创新;采用多样性认知工具,进行智能化工作;实施多样性预测,获得更准确的结论。这是把握不确定性的重要凭借,也是人与机器“交互认知”的一种实践方式,应成为今后工作创新的主要方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文化数字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文化内容生产、运营和流通等全环节与全链条的数字化,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技术相融合,是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总之,文化数字化是信息通信技术开发与应用条件下的文化范式创新过程。需要以数字化的思维模式,统筹数据、技术、资本等全要素、全环节,重塑文化创造、传播、呈现的新生态。

参考文献:

[1]何玉,长王伟.数字生产力的性质与应用[J].学术月刊,2021,53(7):55-66.

[2]金观涛.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M].北京:东方出版社,2021.

[3]奥利弗·E.威廉姆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斯科特·佩奇.多样性红利[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

Copyright © 2015-2021ordosw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创意草原 版权所有 蒙ICP备20210021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