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之前对国家文化专网的介绍,下面我们来做一些可能的畅想:
1、未来的图书与出版行业
很多行业在互联网时代,与网络结合改造以后都进行了升级转型,比如滴滴打车、饿了么外卖、大众点评等等。而我们看的图书,更精确地说出版社行业,似乎在互联网时代,受到的更多是冲击而不是升级。
以前,信息获取主要来源于纸质书。而现在,信息的获取更多是碎片化的,想了解什么内容,会上网直接搜索相应的文章资料,精准找到答案。
相较而言,图书在互联网时代对比网络上的信息,有着诸多劣势:
(1)图书一经发布,内容就停留在了那个时候。而网络上的信息是实时更新的,可以结合时事,查找最新的资料。
(2)图书的内容是一个整体,要购买就得买一整本书。很多时候,我可能仅仅需要一个章节的内容,但必须购买整本书。而网络上的资料,我直接可以找到想要的片段,哪怕是需要付费,往往价格也是不贵的。
(3)图书的内容无法检索。比如说我想要了解ISLI标识的内容,光看书名和目录不一定知道是否有我想要的内容。而网络上可以搜索关键字,有相关词汇的我再点开来看。
(4)图书内容仅有图文,相对枯燥。网络上除了图文,还可以通过视频、音频,网友评论等方面了解更多信息。
当然,传统的纸质图书也有其优点:
(1)对比互联网信息来说,图书内容经过审核,总体来说,图书的内容质量更高,错误混淆信息更少。
(2)有些人更喜欢拿着实体书的阅读体验。可能这更多是习惯导致的,新一代从小在屏幕上阅读的人,未必会习惯纸质书。
综上,在数字时代,纸质图书的读者群体和出版社的发展是逐渐减退的。那么图书和出版社是否存在转型机会呢?现在有电子图书,就是把原来的纸质书搬到网络上,由于不需要印刷,价格可能只有一般纸质书的三成。这种情况之下,对于出版社来说,除了收入减少外,似乎谈不上转型成功。
结合国家文化专网,尤其是上面我们谈到的ISLI标识,来畅想一下,未来可能的图书形式,会有什么样的特点(我认为未来的图书大部分是存在于线上的,通过平板电脑等屏幕来阅读,以下畅想基于数字化阅读展开)。
(1)知识内容是相互关联的
以下是对未来场景的想象:
学生上语文课,正好教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为了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场景,可以点击诗词相关联庐山瀑布视频;为了增加学习体验,可以聆听关联的大师诗朗诵;如果对瀑布描述感兴趣,可以查看相关联的其他瀑布诗词;如果对李白感兴趣,可以点击查看李白的生平以及其他诗词等等。
这些知识关联跳转,通过ISLI标识应该是具备实现能力的。而学生一来可以更生动的了解到瀑布的壮观,学习更有代入感,另外也可以拓展课外兴趣,对李白感兴趣的了解李白,对瀑布感兴趣的了解自然等等。
这就涉及到新的出版模式,不再是出版单一的文字图书,而是出版一个知识网络。图书的内容,除了主线以外,拥有大量参考阅读、辅助阅读、延伸阅读的资料。
而基于ISLI标识,相关联的材料拥有者,与图书作者有很多合作模式。比如说,书中提到昆曲,要关联一段某位大师唱的《牡丹亭》,可以采取分成模式,每卖出一本书,分给音频作者一定金额。也可以采取选购模式,读者读到昆曲时,如果感兴趣可以临时选购聆听体验。
(2)图书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
上文我们也提到,基于ISLI标识,可以收集读者的阅读次数,喜恶内容等大数据,对于作者和出版社来说,可以从中了解到读者的偏好,作品本身难懂或者写得不足的地方,在本章修改或者下次写作时可以作为参考。
另外,图书的评论区也会是作品一部分,读者在读到某一节选时,可以评论发表自己的读后感、对作品的建议和问题。这不仅对于作者是很好的反馈,同时对于其他读者也提供了不同角度的观点。这一点在学习软件“得到APP”和起点小说软件上已经实现了。
(3)图书是动态的
上一条强调了读者角度的互动。那么对于作者而言,当他发现某些段落读者普遍阅读困难时,可以对原文进行添加修改。亦或者当作者想要为原文添加新的章节,可以单独上线新的篇章,向想要阅读的读者收取单章费用。(这些在一些小说平台已经实现)
总结来说,我认为基于ISLI标识,未来的图书升级空间巨大。另外,上述提到未来图书畅想,实际上基于互联网很多已经实现,或者也能实现。但基于ISLI标识,和国家文化专网具有几点更大的优势:
1.国家文化数据库里有海量的未曾挖掘的文化数据,这些都可以通过文化专网被关联使用;
2.ISLI是全国统一标识,全国通用,更为安全可靠;
3.基于ISLI,不同文化数据的拥有者在收益分配上更明晰。
2、文化产业诞生大量就业岗位
如果通过国家文化专网的建设,文化数据的价值被挖掘,具备稳定的变现渠道,那么未来文化产业会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产业,可带动上千万人的就业:
需要大量长期从事考古的专业人员,源源不断地发掘历史留下来的宝藏;
需要大量专业人员不断地将文物数字化,将文化数据解构成可以使用的素材;
文物古迹需要有人维护,而文旅产业也需要大量就业人员;
会出现大量的工作室、个人设计师,完成个人原创或基于素材的创造后,将作品放在数据超市售卖;
作为生产端的影视公司、出版社、设计公司需要大量人员;
线下各类体验馆也需要大量讲解人员。
如果要做一个比喻的话,中国五千年传承的文化是一座金矿,过去我们并没有挖掘这座金矿的手段和方法,因此哪怕我们已经做了文物普查和一些整理采集工作,这些文物数据只是躺在数据库里,并没有产生价值。而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国家文化专网,就是挖掘金矿的基建设备。当基建逐步完成后,金矿就可以大规模开采了,不仅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也能创造巨大的增量价值。
写在结尾
目前,全国八个国家文化大数据区域中心由各地有线网络公司承接,已经基本开始了底层关联集成系统的部署,部分开始了二期建设。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由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承建,目前已基本完成,在8月31日开始上线试运营,部分文化机构已经接入了数据超市,并且完成了首单交易。接下来除了持续建设以外,则开始推动文化机构接入国家文化专网。现阶段,应该仍属于前期准备阶段,期待接下来会有一次比较大的宣传亮相。
国家文化建设未来可期。比起制造业、高科技等产业,文化建设是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对标的是美国好莱坞。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底蕴深厚,预期未来整体文化产业规模会更大。
不过在期望的同时,也要放慢心态。过去的二十年,我们作为一个后来赶超者,学习已有的技术,改造已有的模式,发展是飞速的。而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国家文化专网,是我国独有的国家大项目。这意味着,不仅技术需要持续创新,发展模式也需要不断摸索,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自然会慢一些。
另外,在整个产业发展中,也看得出国家对于文化大产业的重视。快速叫停了可以带来全民热度的数字藏品NFT炒作,避免产业转向快速膨胀的虚拟金融。产业在发展初期,很多应用未必像互联网应用那样令人惊艳,但随着产业不断发展,从业人员增加,越来越多的文化数据被关联,相信这会是一个推动中国文化复兴,并且至少持续繁荣几十年的巨大文化产业。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