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提到,之所以要在我们常用的互联网之外单独建设国家文化专网,是出于国家文化安全的考虑(点这里)。
这篇回到文化专网本身,来聊聊国家文化专网是什么?
壹
国家文化专网是怎样的?
借用中宣部文改办原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高书生绘制的图,可以比较清晰地了解国家文化专网的体系架构。
整个文化大数据体系,可以被概括为“两侧四端”,分为供给侧和需求侧,四端则分别是:
资源端:就是文化资源的收藏或保管机构,像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档案馆、资料馆,这都属于资源端;
生产端:就是做数据采集加工生产的机构,像电台电视台、出版社、报刊社、文艺院团、设计公司等等;
云端:是国家文化专网主要构成部分,上连接着文化数据库(资源端),中间连接着生产端,而下面又给消费端进行文化内容分发。云端贯穿连接着整个文化大数据体系,负责文化数据的储存、传输、交易和文化数字内容分发。
云端大体可以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基于有线电视公司形成的文化数据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文化机构接入,文化数据的储存以及文化内容的传输分发。而另一块则是依托文化产权交易所形成的文化数据服务平台,也可简单称之为“数据超市”,负责文化数据和内容的交易。
消费端:是文化内容被生产以后,被送达至消费者的地方。主要分为线上、线下两块;线上分为大屏(电视)小屏(手机);线下则是博物馆、影院、图书馆、旅游景区、学校、机场车站、商场等等地方。
模拟一下文化数据在整个体系中的流转过程,大概会是这样的:
大量的文化机构接入国家文化专网,并把数据库中的文化数据解构成可以交易的素材,挂在自家的数据超市里。一个拍摄电视剧的剧组,正在构思一个背景在唐代的古装剧,在数据超市发现了唐代的各类服装素材。在与素材所有的博物馆沟通后,达成交易完成古装授权,并与博物馆合作设计还原了唐代服装用于电视剧拍摄。不久,电视剧上线,由于真实还原而受到热议,博物馆除了获得授权费外,也吸引了大量电视剧观众前来欣赏唐代服饰馆藏;同时,剧组与博物馆还原的唐代服装,被继续上传到了数据超市,吸引着其他影视公司,游戏公司,服饰设计公司前来交易合作。
贰
下面我们分三个问题,来讲讲国家文化专网有哪些特色:
1、国家文化专网如何保障数据安全?
比起互联网,国家文化专网更能保护文化数据安全。这里展开说说为什么。
(1)首先,国家文化专网建立在有线网络的基础上,而有线网络由于不对外资开放,是完全自主,且与互联网是物理隔离的。
(2)国家文化专网采取生产闭环,消费开环模式。也就是说,各大文化机构将文化数据接入文化专网,所有的数据生产加工都在专网闭环的内部完成,而生产出来的文化内容产品,则与互联网消费平台对接。
(3)数据分布式储存。不把所有数据放在一个数据库里,全国各地的文化数据,储存在当地的数据中心,再经由文化专网的八大区域数据中心全国连通。
(4)应用中国主导制定的ISLI标识解析系统,每个数据都有唯一标识符号,未经授权而获取的数据,不被解析系统识别,从而确保数据所有权,保障数据安全。这个具体的后面会详细说。
2、国家文化专网建设成本如何?
文化专网是覆盖全国,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大项目,但建设成本并不算高,因为大部分设施和投入在过去已经完成了。
(1)有线电视网络设施是一张现成的贯穿全国的网络,过去已经投入了上千亿元,净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元。国家文化专网以有线网络为基础,无需重复建设,只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添加底层标识系统,然后把文化机构接入即可。
(2)我国在资源端拥有海量的文化数据,且很多已经完成了整理及初步数字化。
2012-2016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投入10.7万名普查人员,12.45亿经费,总共登记1.08亿件可移动文物,并为每一件文物都赋予唯一22位身份证,信息储存于数据库。
除此之外,国家在过去进行了三次文物普查,多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戏曲,美术馆藏品,古籍普查等,储存了大量的数据。而除了国家层面以外,很多单位机构也建有自身的数据库,如中华书局的《中华经典古籍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皮书数据库”,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历史影片素材库等等。
这些数据大部分储存在各自的数据库里,由于缺乏变现方式,缺乏安全的平台展出,基本没有被利用起来。而国家文化专网的形成,为所有文化机构铺设了统一的数据交易平台,统一的关联标识,保障了数据安全以及所有权;这些文化金矿才具备了被大规模挖掘利用的可能。
(3)国家文化专网涉及到的大部分是传统机构,比如有线网络、出版社、博物馆、旅游景区、文化产权交易所等等,这些机构在当下,很多被互联网逐步边缘化,其他的不少也经营平平。而国家文化专网的出现,可能是这些产业最后一次也是最大一次转型机会。
大部分的前期投入,比如专网建设、平台建设、文化数据整理等,已经完成。对于未来参与者来说,是一次低风险而高收益的尝试。
3、ISLI标识是什么?
大家或许知道ISBN,这是每本出版的书都有的书号;还有ISWC,ISAN,这是音乐作品,视听制品的标识。这些都相当于出版书籍、音乐作品的身份证。
而ISLI国际标准关联标识符,大部分人应该是没有听过的,这是我国创新并主导的国际标准。2015年,成为ISO在信息与文献领域发布的第11项国际标准。那ISLI关联标识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ISLI是唯一一个关联标识。在ISLI之前,信息与文献领域有10项标识符(ISBN等),标识的都是单一对象,比如一本书,一个唱片等等。而ISLI不标识单一对象,而是两个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关联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
内容资源,比如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等;
内容载体,如纸质、光盘、数字终端等;
内容产品,图书等出版物、电子出版物、音频、视频、软件作品等等;
数据,图书等编辑加工、生产、销售至阅读的全流程动态数据;
人,产品的参与方、作者、出版者、发行方、读者、管理人等等;
抽象事物,时间地点等。
这么说你可能有点迷糊,我借高书生主任书中的例子,你应该就有点概念了。
在过去,一本《红楼梦》的书拥有一个ISBN编码,一首红楼梦的歌曲有ISRC编码。但面对一本含有音频、视频、读者评论的《红楼梦》,是无法用ISBN来标识的,但ISLI标识可以实现。
多个ISLI标识贯穿了这本《红楼梦》从编辑到销售,再到阅读的全流程。
编辑环节,这个文字与音频、视频结合的《红楼梦》由ISLI编码来标识。
销售时,会加一个ISLI编码,来标识是从书店还是网店被售出。
读者阅读时,读到112页,打开了视频,并留言,产生一个编码;读者读到142页,可能是阅读比较困难,停留了十多分钟,产生一个编码(如果是线上阅读的话)。
最终,这本特殊的《红楼梦》被售出多少本,传播引用多少次,读者点击次数,读者最感兴趣的内容,最讨厌的内容等等数据,都会通过ISLI标识呈现出来,形成了出版社的大数据。这些数据也会带来出版社的新机会。
通过ISLI编码,原本沉寂在各数据库里的信息和作品都可以被关联起来,而且可以更好地维护作品和数据所有者的合法权益。还是拿上面《红楼梦》来做例子,这本《红楼梦》通过ISLI关联了红楼梦音频,以及一些古籍图片,存在明确的关联关系。通过ISLI产生的数据,可以知道书的销售数量、音频、图片等的点击阅读数量,那么书籍作者、出版方、音频和图片的所有者,可以依据这些数据来进行收益分配。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