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电话: 0477-8394929
邮箱: ordoswh123@163.com
网址:www.ordoswh.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新闻
路在何方?文化馆“十四五”转型发展之思
时间:2021-01-08 17:35    浏览:855次

看文物去博物馆,查资料到图书馆,赏艺术品进美术馆……为了怎样的文化服务,人们才会首选文化馆?这样的“灵魂之问”,其实一直是文化馆从业者自我发现、自我革新、自我创造的动力源泉。最近,零星疫情的再次出现,使得中高风险地区的线下活动、服务再次受限,公众对线上文化服务的需求再次增加,文化馆也再次面临“倒逼”态势。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以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为指引,如何精准定位、谋求高质量发展?这要求文化馆行业有进一步思考。

文化馆是干什么的?

过去

文化馆要回答“有没有”的问题,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保障基本文化权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文化馆提供的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满足的是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的是人民群众读书、看报、看展览、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

这一职能定位与当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与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密切相关,也与文化消费环境密切相关。“十二五”时期,党和政府进一步强调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坚持政府主导,形成了“保基本、强基层”的服务格局。

现在

文化馆要回答“好不好”的问题,提供丰富、多元化服务,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今,文化馆产品和服务更多元,正由“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从“基本”向“丰富”转变,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三五”时期,文化馆的职能定位迎来转型关键期,打破基本文化服务边界,着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被纳入“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总体方针思路是“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政府部门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多头管理和资源“碎片化”向资源整合、扩大服务人群覆盖面和适用性转变,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鼓励群众主动参与文化服务全过程的新格局逐步形成。

近年来,文化馆发力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向多元产品、优质服务的目标进发。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公共文化服务要从满足基本文化需求向多样化需求转变、基本服务提供向优质服务提供转变、标准化供给向个性化发展转变。这为文化馆打开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各行业在新时代的发展指明了建设方向。文化馆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真正实现由“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从“基本”到“丰富”的跨越式发展,才能回应美好生活需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未来

文化馆将致力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向公共文化管理与服务综合体转型。面向“十四五”,文化馆迫切需要由公共文化设施向公共文化管理与服务综合体转型。

“十四五”已开局,站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角度,站在助力国家现代治理体系建设的高度,回应群众文化多元化需求的急剧增长,以及全民精神力量的亟待增强。文化馆事业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不仅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要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进供需精准对位,创新服务方式,革新工作机制,尤其是提高数字服务能力,向全社会开放,让全民共享成果。

定位是发展的基础。文化馆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精神食粮的重要来源,只有找准定位才能实现与时俱进。

从法律规定层面,可以准确定义文化馆职能。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二十七条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促进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和传播,支持开展全民阅读、全民普法、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艺术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全民艺术普及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文化馆的社会职能第一次通过法律被明确下来。

从财政支持层面,可以了解文化馆主要功能。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刚刚印发的《中央对地方公共图书馆 美术馆 文化馆(站)免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对文化馆的补助范围和支出内容明确界定为:举办普及性文化艺术类培训项目,举办公益性讲座、展览,开展宣传活动,组织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基层文化骨干业务辅导,民间文化传承活动,流动文化服务,业务活动用房小型修缮及零星业务设备更新等。

从评估定级层面,可以把握文化馆建设、管理、服务的重要指标。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9月启动了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评估定级指标体系从业务建设、服务效能和保障条件三个维度考量文化馆行业建设基本要求、重点任务及考核标准。馆舍面积、人均财政投入、业务门类配备、数字化服务能力、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从业人员培训、服务满意度评级、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等核心指标被纳入等级必备条件。

从行业体系层面,可以认识文化馆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自2012年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更名,到2014年成立中国文化馆协会,再到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服务发展中心新的职能定位,作为我国文化馆行业龙头,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和中国文化馆协会补齐行业体系空白,发挥引领作用、集结业界力量,统筹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统筹实施全民艺术普及,将优质的资源和便捷服务进一步向乡镇基层输送和延伸。

从国家战略层面,可以找到文化馆发展新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新时代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出的新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相关内容中,特别提出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这是中央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摆上更突出位置,这是国家规划愿景给出的新高度。

诸多维度交织,全民、普及、公益性、文化传承和数字化等关键词频频出现,文化馆呈现新画像。新时期,文化馆必将迎来新发展。

文化馆如何转变做法?

谋定而后动,万事皆有法。由疫情冲击之下阵地服务转型,到丰富多彩的线上产品服务,群众对文化馆的认识发生不小变化,业界思考也随之不断深入,大家普遍感受到:转变思路的时机已到来。

公共文化服务要聚人气,强化普惠性、全民性,做到哪儿人多到哪儿去,吸引更广大人民走进公共文化场所,享受文化建设发展成果。

2020年三四月间,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和中国文化馆协会在国家公共文化云上推出“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和讨论”,截至当年6月20日,11场讲座和互动交流的网上专题主页浏览量累计达652多万人次,总点播数308万,总点赞量79万次,单场讲座最高在线人数27万。而对照全国文化馆(站)18.5万的从业总人数,这组数据在相当程度上说明了文化馆事业发展的受关注程度。随后,国家公共文化云升级改版,从服务文化馆行业向针对广大基层群众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方向上转型;云上全民艺术普及U课征集项目推出,汇集全国各级文化馆线上直录播艺术课程;首届全国公共和旅游产品云上采购大会开幕,搭建永不落幕的云上文采会平台;“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启动,带动文化馆服务业态创新;文化馆发展研究院、乡村公共服务研究院等机构相继成立,建立建全文化馆研究与决策的顶层设计。

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文化馆协会理事长白雪华:打出这套组合拳,是向全社会发出文化馆行业面向“十四五”深化改革、竭力创新的明确信号。以“全民艺术普及和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为己任,着力树立文化馆行业形象;以“互联网+文化馆”为抓手,全面推动文化馆服务模式创新转型;以供给侧改革为引擎,促进优质产品和服务供需精准对接;以短视频和网络直播等新媒体手段,加强文化馆服务传播的渗透力和适用性。

全力推进线上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提高适应性。最近,疫情出现多点散发的情况,公众对线上服务的需求再一次激增。同时,线上服务应更加适应新要求,推动由单向供给到交互服务的格局转变,实现线上“点单”。

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国新: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线下关门、线上开花”,显示了我国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成效。但与群众需求相比,文化馆的数字服务依然是短板,表现出来的最明显问题是数字资源总量不足和适用性不好。要强化和完善数字服务,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最为关键。

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王全吉:数字文化平台是文化馆吸引用户的有效途径,后续运营首先要注重文化馆和公众间的双向互动,提高服务质量;其次要满足社交需求,提高社群凝聚力;还要可持续发展,注重孵化优秀文艺团队。

重庆市大渡口区文化馆馆长郑启超:通过融合资源,优化供需,公共文化服务能实现单一阵地服务向“阵地+流动+数字化”服务转变,从“要我服务”向“我要服务”转变,从“单一供给”向“多元供给”“交互供给”转变,进一步满足百姓文化需求。

线上、线下服务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引入社会化机制,共同提供高品质、多品种、精供给、优互动的产品和服务。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公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杨乘虎:文化服务更多依赖于阵地和场馆,而线上更多扮演了宣传窗口、信息推动和平台窗口的角色,这不仅导致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单一性,还导致了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的割裂感。由此,需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在线和在地融合发展,处理好技术赋能、文化赋能和价值赋能的关系,让线上、线下两个不同服务方式、不同服务空间协同,共同创造出新的机制,打造文化馆新的服务形象。

线下服务要更加场景化、富有体验性,凸显互动性,一方面推动服务对象向服务提供者或志愿者身份转变,一方面融入吃、住、行、游、购、娱的文旅生活链,充分利用自有及周边实体文化旅游设施,拓展打造集文化旅游体验、休闲、娱乐、社交于一体的文化服务综合体。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金武刚:文化馆不仅应是文化提供者,还要与百姓生活共生共融,同时做好文化引领,凸显阵地作用,这样或能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范周:构建内容多元、专业的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不是对文化馆的功能做简单的加法,而是要在空间复合的基础上,追求内容丰富多元,服务效能有效提升,从而实现功能多、效率高、质量佳的结合。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毕绪龙: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与旅游融合,又一次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现阶段,正需文化馆人主动对接、大胆创新、探索路径。一方面要开拓文化馆(站)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要着力推进艺术普及创新和旅游的融合,再者要促进文化馆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创新。

哪些新探索、新实践、新经验值得借鉴?

面向“十四五”,文化馆全行业创新实践的步伐一直在加快,各地结合实际,在服务城乡一体化进程、社会化发展、数字化建设,乃至促进文化消费等方面,探索前行,进展明显。这些卓有成效的努力不仅是“十三五”公共文化发展的缩影,也是“十四五”公共文化发展的燃料。

2020年12月,“首届全国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云上采购大会交流展示活动”在广东东莞举行,一场题为“面向‘十四五’:文化馆行业的创新发展”主题论坛和范例分享,让人们对文化馆的新探索、新实践、新经验窥见一斑。

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与乡村文化治理有机结合,积极融入乡村振兴大局,以文化馆服务助力文化育民、文化兴民。如河南省垌头村成立村级“文化合作社”,由各类“文化合作社”管理、使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河南省垌头村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与乡村文化治理有机结合,彰显了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发展的功能。该村从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6300多万元,兴建了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大礼堂、乡村大舞台、大剧院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从学唱爱国歌曲入手,充分开展群众性基层文化活动,坚持以文化活动团结群众、凝聚人心,成立了村级“文化合作社”,由各类“文化合作社”管理、使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实现服务效能最大化。文化建设不但满足了群众各类文化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也为村里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力量。

提升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以年轻人欢迎的方式,办年轻人喜欢的活动,吸引年轻人参与互动,引导年轻人投身公共文化服务,如深圳市文化馆打造“深圳青年文化服务联盟”。让年轻人走进文化馆,一直被行业视为攻坚克难的目标。深圳市各级文化馆准确把握城市特质,围绕年轻人和都市白领展开服务,通过“潮流艺术沙龙”“星空音乐会”“午间文化1小时”等一系列现代、时尚、有号召力的活动,有效吸引年轻群体参与。通过“文化馆+志愿服务”等方式,引导青年人投身公共文化服务。目前,深圳市文化馆正在打造“深圳青年文化服务联盟”,为青年群体搭建多领域、广覆盖、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展示和筑梦交流平台,壮大青年文化事业。

推进文化馆总分馆制,不仅强总馆、办分馆,还要形成“制”,注重“质”,形成一体化服务。如重庆市大渡口区由单一阵地服务向“阵地+流动+数字化”服务转变。据统计,全国已有96%的县建立了文化馆总分馆制,从形式上可以说基本覆盖,但要真正形成“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十四五”时期,总分馆制作为一体化发展重要路径,仍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重点改革任务。作为总分馆制先行区和示范点,重庆市大渡口区的建设亮点频出。在发展过程中,大渡口区理顺管理运行机制,强化总馆的统筹和引领作用,有效解决了过去区文化馆和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各自为政,资源不能共享、不能调配的问题,将文化“孤岛”现象转化为文化“广岛”;发挥了带动功能,总馆工作人员派驻分馆担任业务副馆长,下沉基层现场,强化管理和指导;优化了服务方式,由单一阵地服务向“阵地+流动+数字化”服务转变,从“要我服务”向“我要服务”转变,从“单一供给”向“多元供给”“交互供给”转变,进一步满足了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提升了服务效能,随着公共文化资源向“整合、一体”转变,服务范畴随之向“对象广泛、人员层面丰富”改变;扩大了开放融合,凭借“文化馆总分馆制”的创建经验、成果和影响,扩大了对外合作,全国来访参观交流者络绎不绝,增强了文化馆行业影响力、存在感。

做精做好数字化,先转变思维,开放融合,再转型发展,共谋大局。如东莞文化馆开设“南方+东莞云上文化馆”,形成专业融媒体与优质文化资源强强联手局面。疫情发生后,文化馆很多业务被迫停止,有几个问题摆在面前:群众不能在场,服务如何在线?数字资源展播外,文化馆数字服务还有哪些?迈入新时期,如何调动整个文化馆的高效运转?就此,东莞文化馆做了大量探索实践。2020年,该馆联合广东权威媒体开设了“南方+东莞云上文化馆”,形成专业融媒体与优质文化资源强强联手的局面,将文化馆品牌活动服务进行适于现代传播环境的包装,将互联网服务与文化业务密切结合,引发关注和参与人次指数级的增长。此外,该馆搭建东莞公共文化服务社会主体“研究+学习+交流+实践”的平台,提供业务培训、场地设施、推广平台、实践项目、交流空间五大服务,通过定制成长方案孵化培育优质的社会服务主体,从而主动培养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有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记者手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明了“十四五”时期我国总体的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这对公共文化事业意味着什么?对文化馆事业意味着什么?对相关行业意味着什么?

时代在发展,要求在提高。找准定位,优先解决关键性问题,是发展重中之重。

历经几番环境变化和考验,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迭代正是建立在对需求的准确把握和迅速反应之上,由此看来,文化馆行业在新时期的发展离不开观念革新,离不开创新实践,更离不开路径探索。

迈入“十四五”,文化馆行业尤需审时度势,站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角度谋发展。文化馆不应只作为文化设施而存在,更应作为提升全民文化素养的节点而发力;要让向内发掘和向外探索相结合,强化自身机能,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联动各个行业,形成生态系统,真正融入群众文化生活,转变为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池;要让资源建设、呈现方式、业务流程能够匹配不同场景,实现阵地服务和数字服务双轮驱动、两翼齐飞,转变为重要的精神生活导航仪;要让专业性和开放性同步提升,转变为社会力量发动引擎和孵化基地,最终实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共同干好文化服务的事。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

Copyright © 2015-2021ordosw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创意草原 版权所有 蒙ICP备20210021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