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电话: 0477-8394929
邮箱: ordoswh123@163.com
网址:www.ordoswh.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新闻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1-01-07 17:37    浏览:888次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

自2017年起,中办国办先后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等相关文件,2019年《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出台,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也列入其中,形成了“四大”国家文化公园布局。

说起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国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十分关注。十三届全国政协以来,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每年都有相应的调研和视察活动,全国政协委员和相关领域专家为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遗址文物的保护积极建言资政,发挥了独特积极的作用。2020年9月,全国政协以“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情况”为题,召开第十七次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百余位全国政协委员和相关部委同志参会,通报情况、平等协商、凝聚共识。

依据相关报道、结合各地进展情况,重点围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本报记者整理了近年来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牵头组织的履职活动,回顾和展望全国政协对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工作要点和进程。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长城,总长度21196.18千米,历经2000多年的持续营造,涵盖春秋战国、秦、汉、唐、明等12个历史时期,作为我国乃至全世界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具有线性特征的军事防御体系遗产,于1987年被列为世界遗产。此后,全国政协关于长城的提案和调研活动每年都在提出和进行,可以说,长城保护各项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历届全国政协委员们的积极建言。

2019年《建设方案》明确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计划用4年左右时间,到2023年底基本建成,其中长城河北段作为重点建设区于2021年底前完成建设任务。

2020年8月28日至9月4日,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调研组围绕“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主题,在山西、河北两省开展监督性调研。这是十三届全国政协以来第一次、也是《建设方案》印发以来首次对长城进行调研。

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获悉,目前该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通过开展实地调研、建立工作专班、编制相关规划、组织专家论证等多种方式,正在有序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结合长城文化公园实际,已建立了较完善的规划体系。同时,根据长城沿线15个省(市、区)申报情况,统筹考虑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区位特点、公众需求等因素,初步遴选了45个国家层面重点建设项目。对沿线15个省(市、区)300余名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线上培训,进一步提升各地开展有关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的思想认识,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同时因地制宜开展广泛的主题活动和宣传教育。文化和旅游部还将加快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整体提升沿线省份宣传展示水平。

委员们认为,高质量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坚持保护第一,严格保护和管控长城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同时根据每段长城的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人文历史、现实需要等因素,研究确定保护重点,努力做到分类施策、精准保护。要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做到既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又避免无序开发、过度商业化。

在历史上长城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不仅是军事防御工程,也是发展商贸、文明互通的桥梁和各民族的家园,要通过研究阐释不断挖掘长城的精神文化内涵,讲好长城故事,弘扬长城精神,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做好“长城+”的文章,把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沿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要鼓励引导更多志愿者、社会团体参与长城保护,开展公益服务,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群众支持、社会参与的长城保护新局面。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由京杭、隋唐、浙东运河三部分共同组成的中国大运河,全长约3200公里,是世界上开发年代最早、空间跨度最大、使用时间最长的运河,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古水道,挖下修凿邗沟的第一锹土,一部恢宏磅礴的运河史由此开篇。同一时期,越王勾践开凿山阴故水道,成为浙东运河的前身。

隋唐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隋朝开通永济渠和通济渠,逐步形成以北京和杭州为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的水运大动脉。

元代之后,随着北京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大运河的航运目的地也由洛阳转移到北京。隋唐大运河被截弯取直,济州河和会通河开凿而成,又修建通惠河,全长约18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至此,构成了以大运河为中心,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8省(市)20多座城市的水上交通网。

千百年来,大运河日夜不息,流淌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大运河相关的修复、整治与活化利用工作从未中断。早在“文革”结束后不久,刚开始恢复工作的第五届全国政协就开始积极推动大运河的申遗和保护,相关提案更是连年不断。

2019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旨在推进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打造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十三届全国政协以来,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调研组连续两年赴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等沿线多省(市)对大运河进行了专题调研,还通过双周协商座谈会、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等,为做好大运河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建议。

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目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综合效益逐步显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完成,明确了各项重点任务的时间表、路线图。沿线各省(市)相关博物馆、展示馆、文化公园、遗址工程等都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也在顺利进行,大运河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平台初步运行。重点河段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应急试调水后,目前,通惠河、北运河等主要河段已基本实现常年有水。同时,沿线各省(市)也在积极制定生态空间管控措施,对重点河段进行全面监测和综合治理。

全国政协委员也将继续关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帮助进一步凝练和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研究谋划一批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级重大标志性项目,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共建共治共享。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以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线路为主,兼顾红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线路。涉及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5个省区市。

《建设方案》印发以来,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连续两年就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革命文物保护、红色旅游线路建设等相关题目组织专题视察。委员们实地考察、座谈交流、访问红军后代,重走长征路,感受长征精神,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建言献策。

2020年10月11日至17日,全国政协“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革命文物保护”视察团在甘肃、宁夏、陕西开展考察,委员们贴近长征线路走,深入历史场地看,先后来到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华池县南梁革命纪念馆、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馆、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志丹县革命遗址、延安革命纪念馆、瓦窑堡革命旧址纪念馆等革命遗址,深入了解革命文物保护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情况。

2019年,视察团从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出发,先后考察了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于都河渡口、瑞金中央政治局旧址、猴场会议会址、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青杠坡战斗遗址等30余处纪念馆、名人故居和革命遗址遗迹,并沿着红军足迹考察赤水河地区。

红军长征历时两年,线路总长达到3万多公里,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存。长征,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长征文物记录了长征的历史进程,印证了长征的行军路线,见证了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的形成,记录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为切实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就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提出了意见。

《建设方案》中提出,计划于2023年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在此契机下,委员们建议要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关于革命文物保护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关文件精神,切实抓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各项工作。要从实际出发,认真谋划省市县三级规划,着力突出重点、做出亮点、体现特色。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坚持保护第一,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把革命文物利用好、革命传统弘扬好、革命文化传承好。要加强研究、资政育人,加强长征历史文化和长征精神的研究,加强博物馆、展览馆软件建设,努力提高研究水平,深入挖掘长征历史文化当代价值,大力宣传弘扬长征精神。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则是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举措与手段。

2019年9月17日,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临河广场,习近平总书记凭栏远眺。在次日召开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全国政协近年来持续发力,围绕黄河文化和黄河保护开展履职活动。

2020年1月,沿黄河九省区各级政协全体会议密集召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大家谈认识、讲体会、摆问题、提建议,为守护母亲河、建设幸福河凝心聚力。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沿黄河九省区政协主席还提交联名提案,呼吁加快立法和顶层设计,以促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为抓手,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在写入“十四五”规划建议前,“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就出现在委员的提案中。2020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甘肃省委会主委霍卫平建议“在国家层面规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将其作为继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之后的第四个国家文化公园”。

那么,为什么要把黄河纳入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中?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早在石器时代,就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文明,比如蓝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现在黄河支流渭河;龙山文明出现在山东半岛等等。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

在我国5000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河洛、关中、齐鲁等农耕文化,开创了世界农耕文明先河。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是中华文明的精髓,纳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当之无愧。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以青海省玛多县多石峡以上地区为河源区,由东向西包括上、中、下游和11个河段,主要涉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在国家相关部委和主要涉及地区的共同推动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展取得丰硕成果,相信今后随着政策的出台和实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会成为中国一张亮丽的“金名片”。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

Copyright © 2015-2021ordosw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创意草原 版权所有 蒙ICP备20210021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