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电话: 0477-8394929
邮箱: ordoswh123@163.com
网址:www.ordoswh.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2020年这四个“文化带”如何发展?
时间:2020-06-02 17:23    浏览:294次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积蕴中文化瑰宝璀璨夺目。大运河纵横南北的江流、长城凝结历史的标尺;黄河席卷尘沙的奔涌、长三角里富庶的致富经;双线“丝路”的前行、川渝唱起“双城记”………传承与创新,成为“文化带”建设的一个重要命题。如何守护“文化带”的根与魂?快跟中经文化产业一起参与热议。

“文化带”的规划与打造往往扎根于区域间具有相通性的历史及特色文化基础。“文化带”串起的连贯线性和带状区域,间接构筑出省市间的文化遗产廊道,推动着文化资源集中连片的整体规划与利用。一线多点,恰似“珍珠链”的带动效应,让更多地区窥见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全新思路。

1.jpg

北京周边水镇风光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一、流动的“运河”点触区域间联动发展

大运河文化带

大运河文化带是我国第一条以文化建设为主要指向的带状发展战略。实质为以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指导,以运河水工遗存、附属设施和相关遗存为基础,以运河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为主要对象,以运河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为主要载体的带状功能区域。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按下“快进键”。

规划发展区域范围涉及的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8省市150个县市,为助力文化带快速提质增效,先后出台大运河传承与保护的相关政策文件及具体发展举措。正是因为牵连甚广,2020年“两会”进行时,大运河文化带的相关建设问题,再次成为热议焦点。

1、“特色小镇”做切口

全国政协常委、杭州师范大学原校长杜卫在浙江调研时发现,随着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大运河浙江段沿线集聚了70余个以茶叶、丝绸、湖笔、黄酒、书法等历史经典产业和时尚、信息经济、旅游、金融等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成为浙江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载体。

但同时,各地也存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活态存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大运河沿线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受到冲击而出现逐渐消逝的态势,沿线文化旅游资源零散开发难以形成品牌效应,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缺乏有机融合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杜卫认为,应先从以历史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着手,推进运河沿线的中华“老字号”保护传承;再关注时尚文创类特色小镇的发展,助力打造以运河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产业。各类特色小镇作用的最大发挥,将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有机融合。

杜卫还谈到应注重开发运河精品旅游线路,构建“大运河特色小镇联盟”。重点打造丝绸之路、诗画之路、古镇之路、曲艺之路等一批国际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依托特色小镇着力培育大运河沿线综合旅游景区和特色精品景区。

2.jpg

京杭大运河通州段的一座拱桥 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2、统筹协调力度加大是关键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对推动中国东部和中部区域的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运河本体及相关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与各类文化遗产的利用,特别是对沿线的生态文明建设将会产生深远的意义。

“目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也存在各省、市不平衡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研究所所长贺云翱直言,大运河文化带的定位与发展理念要清晰,要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同时,促进顶层设计与局地试点有机互动,大运河沿线城市政府要实现靶向施策。

“全国性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立法及国家层面的统筹工作应尽早提上议事日程,以协调存在的多方面利益纠葛的问题。”贺云翱认为,目前,大运河不同管理部门,依照的法律法规也不同,文物部门依据《文物保护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等法规文件,同时大运河又受到《水法》《航道法》《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等多种法律的交叉管理,目前国家级法律法规尚未出台,从地方层面看,仅少数省市出台了地方保护条例。因此更显国家立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3、规划建设京杭运河高速铁路

“目前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快速交通网络尚未形成,仅有京沪高铁连接了北京、天津等沿线的少数城市(县市),影响了大运河文化带资源价值的传承、发挥和利用,迫切需要规划建设沿线的一条高速铁路通道。”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万顺机电集团董事长周善红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如是说。

运河沿线不少城市因运河而兴,但随着上世纪初京沪铁路建设,沿京杭大运河的不少部分城市逐步衰弱。在周善红看来,当前,推动大运河沿线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需要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特别是高速铁路作为支撑,串联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及淮海经济区,多点联动,形成合力发展空间格局框架,构建大运河文化带主轴,实行整体发展。

2020年全国两会上,江苏、山东、河北、北京、浙江等地共31位全国人大代表联合签名,提交了“规划建设京杭运河高速铁路”的建议。

建议高铁线路走向为:北京——天津——河北(沧州)——山东(淄博、临沂)——江苏(新沂、淮安、扬州、镇江、溧阳)——浙江(杭州、绍兴、宁波),速度目标值350公里/小时。

周善红表示,通过规划建设大运河文化带高速铁路通道,构建大运河沿线要素流动的大动脉,可以将大运河文化带沿线齐鲁文化、燕赵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化等传统地域文化有机串联起来,促进文旅融合,发挥运河遗产的多重价值,激发运河活力。

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江苏境内五峰山预留的两条长江过江通道资源,进一步突出扬州作为运河申遗和管理城市的中心地位,构建、巩固和提升京杭高速铁路第二通道、与北沿江高铁的枢纽,完善国家铁路网。

3.jpg

京杭大运河通州段上的玉带河桥与铁路桥 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二、长三角一体化里“文化”漫步

长三角一体化

连日来,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长三角一体化在其中都占据着重要位置。

此前,5月25日,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和安徽省图书馆共同向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的公共图书馆发出的“城市阅读一卡通”倡议书,也曾引起一众热议。

1、创新架“筋骨” 增强发展新动能

“未来长三角产业一体化要在创新大脑、强壮筋骨、血脉畅通上,构筑更富活力、更为强健的有机共同体,聚力打造产业创新高地、产业集群高地、产业要素配置高地。”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说。

他表示,上海将计划用3年时间,做大无人工厂、工业互联网、在线文娱、在线金融、生鲜电商零售等上海有基础、有优势的产业;做优在线展览展示、在线教育、在线医疗、新型移动出行等,实现线上线下相互融合;打响远程办公、“无接触”配送、在线研发设计等因疫情倒逼而新催生出来的新业态、新模式。将自身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在线新经济发展高地。

4月13日,上海市已出台《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聚焦借助人工智能、5G、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智能交互技术,与现代生产制造、商务金融、文娱消费、教育健康和流通出行等深度融合,具有在线、智能、交互特征的新业态新模式——“在线新经济”的发展。

其中,《方案》中也明确“聚焦一年,着眼三年”,上海市将集聚优势资源,围绕重点领域打造四个“100+”。到2022年末,将上海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在线新经济发展高地。

再结合此前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和安徽省图书馆共同向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的公共图书馆发出的“城市阅读一卡通”倡议书内容,长三角区域内多家城市公共图书馆打通线上线下创新在线服务的举措,也让“创新”二字的精髓,显露无疑。

据中经文化产业了解,截至2019年底,以上海市杨浦“书界”、浦东“易悦读”品牌,南京共享图书馆,浙江信阅服务,合肥市信用网借等O2O网借服务为代表,长三角地区已有37家公共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借阅服务,累计用户达到166万,仅2019年新增读者就达42万,全年借阅总量达245万册次,且仍有巨大借阅需求尚未发掘。

信用网借、O2O网借、在线预约、线上“你选书我买单”等个性化在线借阅服务的催生,不仅仅是把读者选书环节置于网络平台端,其更深层次的意义是文化服务的创新与发展。

4.jpg

皮影表演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三、“蜀道难”转向“川渝通”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专题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使之上升为国家战略。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两地文旅部门提出携手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4月29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项工作组联席会第一次会议在重庆市举行。会上,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达成系列协议。

抛却“蜀道难”,绘出“双城记”。交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互,让川渝发展规划进一步交织。

1、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围绕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家战略,川渝两地将以巴蜀文化为纽带,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突破,坚持协同化发展、一盘棋推进,特色化发展、差异化定位,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的基础原则,共同推进巴蜀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共同建设巴蜀文化旅游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共同完善巴蜀文化旅游共建共享机制。”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刘旗在接受相关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刘旗介绍,按照川渝两地文旅部门协议,双方将争取国家批准设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国家改革试验区”,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全域实行144小时过境免签,构建“蓉进渝出”“渝进蓉出”机制。打造精品线路,以嘉陵江生态文化旅游区、华蓥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巴文化旅游艺术长廊建设等为重点,规划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精品线路。合力打造文旅节会和巴蜀文艺品牌,实施“成渝地·巴蜀情”区域品牌培塑、实施巴蜀文创产品开发工程。推动成渝地区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探索实施以社保卡(含电子社保卡)为载体的公共图书馆“一卡通”工程。

到2035年,川渝两地力争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为弘扬中华文明文化高地、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重要平台,文旅业成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支柱产业。文化旅游综合性总收入突破5万亿元,文化旅游消费总人次突破15亿人次。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重庆市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于近期签署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物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加强协作,强化文物保护利用合作,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新路径,推进两地文物事业协同发展,联合打造推介一批具有浓郁巴蜀特色的国家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力争创建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5.jpg

黄河风光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四、让母亲河“活”起来

黄河流域文化建设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黄河流域地区发展。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山西、甘肃、河南、陕西等省也相继出台关于黄河流域文物保护以及文化资源开发的系列政策及具体措施。各地专家、行业从业者也纷纷为传统文化的动力激活、民俗文化的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在推动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进程中,各方逐渐认识到“内涵才是文化长盛不衰的支撑”,只有活化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才能真正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也因此,“黄河流域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必将汇集为“两会”关注的焦点。

1、把黄河文化纳入国民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表示,传承弘扬历史文化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建议,在沿黄河九省区积极开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国家相关部委在顶层设计方面的力度,加快推动黄河文化传承弘扬工作扎实落地。

马萧林表示,应尽快建立权威的、动态的,涵盖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的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为加快推动“黄河文化进校园”,应组织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编撰针对不同教育层次的、既通俗易懂又科学严谨的黄河文化教材和普及读物,并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适当安排黄河文化普及课程;在高等院校开设黄河文化的选修课程,增进青少年对黄河文化的认知认同。

此外,马萧林强调应加强黄河文化的展示推广力度。引导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充分利用与黄河文化相关的文物资源、红色资源,推出一批黄河文化主题展览和讲座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引导艺术创作表演机构和团体,创作一批黄河文化主题戏曲、戏剧和歌舞剧目;创新黄河文化弘扬形式,拓展黄河文化弘扬渠道,讲好黄河故事,让黄河文化“活”起来。

6.jpg

黄河水电博览馆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2、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山东勇担当

在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晓静看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对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打牢文化强国的坚实根基具有重要意义,是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进黄河事业和谐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山东省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任务。

刘晓静介绍,近年来,山东省在黄河文化博物馆、黄河湿地公园、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带、黄河人家乡村旅游品牌、“黄河国际生态城”等项目的建设中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在山东省乃至整个黄河流域,黄河文化传承创新不足、品牌影响力不强、产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在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新通道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等方面进展缓慢。

对此,刘晓静建议, 一是以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主线,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创造条件;二是以沿黄生态文化带建设为抓手,推进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三是以深入挖掘研究黄河文化为基础,讲好“黄河故事”;四是以发掘黄河文化为契机,叫响山东省黄河品牌;五是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健全完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体系。

7.jpg

黄河风光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3、黄河流域文化共建共享

“目前,陕西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全省各级财政无力筹集更多资金用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和建设。”为此,马中平委员提案建议,设立中央财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专项资金,加大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建设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力度。

王二虎委员在提案中建议,大力支持陕西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特别是加大对陕北革命老区的文化和旅游设施的资金投入,推动黄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在陕蒙晋、陕晋豫交界区域跨省共建文化设施集群,打造黄河流域文化共建共享先行示范区。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李香菊委员的提案建议成立国家黄河流域非遗保护联盟,设立统筹协调机制,有效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黄河流域非遗普查工作,建立名录体系;引导非遗保护走向正确道路。

“文化带”里圈层叠叠,起于历史脉络的延伸,行于地域共识的传承。在国家规划、省市推进的步步前行中,“文化带”终将绘出属于中国特色的富足之路。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

Copyright © 2015-2021ordosw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创意草原 版权所有 蒙ICP备20210021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