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电话: 0477-8394929
邮箱: ordoswh123@163.com
网址:www.ordoswh.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资讯
科学与社会丨我国文化科技管理工作四十年回顾(1978-2018)
时间:2020-01-07 17:12    浏览:3062次

摘 要:本文根据对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发展情况分析,结合我国文化科技管理工作的实践,将我国文化科技管理工作划分为六大阶段。并进一步分析了技术发展要素、市场经济要素,以及政策要素对文化科技管理工作推动的影响,最后给出推动文化科技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科技管理,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产业,

文化科技政策2019年8月,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梳理文化科技融合的历史根源,有利于结合当前文化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做出正确判断,提出有效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建议。

一、文化领域科技管理工作六大发展阶段

我国文化领域的科技管理变革是在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双向驱动下推进的,我国文化科技体制改革基本上可以按照各阶段关于科技发展的阐述进行划分,如邓小平的“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等,按照这种划分,文化科技管理工作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1978年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为标志;第二阶段以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确立为标志;第三个阶段以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为标志;第四个阶段以2003年“文化产业”概念正式确立为标志;第五个阶段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发布以及“文化科技融合”概念确立为标志;第六个阶段以十八届三年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驱动战略为标志。

(一)文化系统的科技管理工作开始启动

1978到1988年,文化领域的科技管理工作处在摸索阶段,在“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的论断下,文化系统的科技管理工作开始启动,最初的文化科技管理工作,总体来说,是服务于国家的科技管理工作。

(二)科技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1988到1995年,文化领域的科技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2]指引下,文化科技管理工作相关政策不断出台,机制体制不断创新,科技也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生产力。

(三)文化与科技的统一性得到明确

1995到2003年,文化领域的科技管理体制开始深化,1995年的全国科技大会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大会首次提出了“加强文化和体育等领域的科技工作”,文化与科技的统一性进一步被明确[3]。

(四)产业化驱动文化科技管理工作

2003到2009年,文化领域的科技管理工作在产业化的驱动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8月,中央政治局开展第七次集体学习 ,明确了文化产业的提法[4-5]。党的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进一步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6]。文化科技管理的工作目标更加明确,即让文化科技管理工作成为文化领域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五)文化与科技融合成为重要目标

2009到2013年,文化科技管理工作进一步跨越式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文化科技创新已成为克服金融危机的利器[7]。《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8]。文化科技管理不仅仅承担了文化领域的发展问题,也承担起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任。

(六)创新驱动推动科技管理多元化

2013年以后,在“创新驱动”思想的引领下,文化科技融合成为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的核心内容。这个阶段,文化科技管理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新技术发展和资本力量的驱动下,管理对象、管理方法、管理目标都变得多元化。

二、技术进步对文化科技管理工作的影响

如何将新技术应用于文化领域,并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是文化科技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科技进步的进程成为影响文化科技管理工作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科技进步不断地拓展文化科技管理的对象。

(一)自动化发展阶段

通过自动化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是文化科技管理工作的起点和重点,这个阶段也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技术创新阶段和技术普及推广阶段。1978到1988年的10年时间里,文化部共开展了四次“文化科技成果评奖会”[9]。这个阶段有两个方面的科学技术备受关注,一个是印刷技术,另一个是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技术。从文化生产、存储、流通、消费的产业链条来说,文化生产是第一环节,机械复制对于文化的规模化、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最初的文化科技管理关注的是印刷技术。在这一阶段,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等研究完成的“汉字信息简易激光照相输出装置”、北京新华印刷厂研究完成的“微球及其应用技术”[10]、北京图书馆的“汉字属性字典及汉字信息处理支撑软件”、广东省图书馆的“广东地方文献数据库子系统”都得到了奖励和支持。1988年之后,自动化技术开始普及和推广,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阶段有一项成果具有影响力,就是1988年由文化部支持,深圳图书馆研究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11],“八五”期间,已经有300多家图书馆使用该系统,意义和影响都是巨大的。1998年,开始该系统2.0版本的开发,并且于1999年获得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2]。

(二)网络化发展阶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普及,科技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信息化、网络化成为新的主题,1995年,“世界上,已经有60多家图书馆成为INTERNET国际网的正式成员,可以远程联网共享文献资源”。文化科技进步奖所面向的对象开始从自动化转向网络化,这个阶段,文化科技成果奖励的对象主要以信息化和网络化科技为主,如1996年由文化部立项、广东省艺术研究所研制完成的“广东省艺术信息数据库”,通过广东省邮电部门的“视聆通”上网,每天向社会提供24小时的网上信息服务;由文化部下达,广东省佛山市石湾区图书馆承担并研制的“计算机多媒体陶瓷产品数据库”科研项目,也通过“视聆通”上网,直接为读者服务;1994年,北京音乐厅实现了内部局域网售票,1997年5月推出“星期日票务在线”系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3]。这期间,推动全国文化信息联网也是文化科技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文化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首次提出文化信息化建设[14]。1998年,文化部申报的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全国文化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由国家计委批准立项[15],2002年,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6]。

(三)多元化发展阶段

在新的需求拉动下,信息技术向多媒体化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在2004年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17],在此版本中,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大类中的文化软件服务中包含了多媒体、动漫游戏软件开发、数字动漫、游戏设计制作等门类。动漫游戏等行业产生与发展进一步催生了多元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18]、大数据[19]、虚拟现实[20]等技术为文化发展带来了源源的动力,这些技术也同时也成为文化科技管理重点支持的方向。

三、文化科技管理工作推进的市场化力量

文化科技创新需要巨大的投入,文化科技管理工作只有善用市场的力量,发挥市场对资金、人才、项目等资源的配置作用,才能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在市场化推动方面,文化科技管理工作经历了从最初的推动文化科技成果转化,到重视文化科技成果商品化转化,再到更加重视文化科技产业化发展等阶段。

(一)重视文化科技成果转化

最初的文化科技成果管理工作除了征集和评定之外,管理部门也非常重视文化科技成果的转化,1986年6月9日,文化部和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举办了“全国文化科技成果展览和技术交易会”,这次展览会分电影、出版印刷、艺术、文物图书等 四个馆展出,共500余项展品[10]。(二)科工贸一体化促进文化科技成果商品化在文化科技管理政策的驱动下,文化商品化、产业化的步伐加快,1995年,矫立森首先提到了文化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转化,他认为“我们文化科技成果绝大多数还需要物化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文化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向社会转让技术,二是我们和企业联合开发来办联合体,三是我们自己独办或以我们为主创办科技企业”[21];谢锐认为应该“大力发展文化科技产业”[22],有很多文化科技研究所正在走科工贸一体化的道路,且成绩突出,应进一步采取措施“促使文化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

(三)企业成为文化科技成果市场化的主体

1996年5月15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其中第五条规定了“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第十七、十八条分别提出“形成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的主体地位”“发展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成果市场化提升了产业化的步伐,也为新时期的文化科技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从注重成果管理到注重成果转化环境

随着市场化的推进,文化科技管理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注重成果管理到更加注重借用市场化的力量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平台。主要表现在科技文化城、科技文化产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出现,以及大型文化科技企业的崛起。2004年,“浦东新区联合国家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上海戏剧学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中经合、上海电影学院等单位,正式启动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建设,希望吸引更多专业的战略投资者和国内外文化、创意企业入驻,像孵化高科技企业一样,精心孵化游戏、动漫等新兴创意产业”[23]。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在科技园的基础上,独辟人文社科成果的产业化转化路径,为文化企业孵化提供空间[24]。多种多样的文化科技产业园、产业基地的诞生,为文化科技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抓手和平台,文化科技成果转化提速,一批具备高科技能力的文化科技企业不断发展,开始迈向国际市场。

四、文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变迁

我国的文化科技管理工作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也在不断地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变革也是推动我国文化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动力,这些变革体现在管理机构及其职能的变迁、资金支持政策的变迁、支撑奖项的变迁等方面。

(一)文化科技管理机构职能越来越多元

最初,文化部文化科技管理部门的建立是为了迎接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于是,在1977年组建“科技办公室”,负责文化科技成果的征集。随着文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初步建立,文化部在成立“科技办公室”的基础上,于1979年成立科技局[25],1980年10月,由部务会议讨论通过了科技局提出的《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实施细则》[26],为了保障评奖过程中的科学性,1983年,成立了文化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1994年,国家以“精简机构”为精神开展机构改革,而文化部党组经过研究却增加了一个新机构,即科技司,可以看出文化部对文化科技管理的重视程度,这次机构调整将文化社科研究(艺术理论研究)工作纳入科技司的管理范畴。

1998年,文化部教育司与科技司合并为教育科技司,其职责是:研究拟定并组织实施所属院校艺术教育、文化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执行计划;协调国家重点文化艺术科研项目攻关和重大成果推广,开展文化科技信息服务;指导所属院校的艺术教育制度改革和业务建设[27]。合并与职能设计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发展形式,这个阶段,艺术与科技融合、文化科技信息化发展、文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文化科技人才需求增长等趋势日趋明显,此次合并也使得文化科技管理的职能更加关注基础性科学研究,这个阶段还出台了《全国艺术科技规划重点研究课题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全国艺术研究所评估标准》[28]等文件。

(二)文化科技管理的资金渠道不断拓宽

如何调动各项资金推动文化科技成果的生产和转化是文化科技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文化科技管理资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形式单一到多渠道共同发展的过程。文化事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大力发展文化科技事业…提高文化事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增加对文化科技的投入,加速文化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重点建设…文化电子信息服务网络即金文工程…”。文化部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29],并提纲挈领地提出文化科技管理工作未来发展的目标,如“设立文化科技发展资金,发展文化科技产业,实施培养跨世纪人才工程”等。为了进一步筹措资金,寻求产生更大效益的途径,文化部开始筹建“文化科技发展基金”,此外,文化部还明确提出“力争每年投入文化事业费1%左右的经费来支持文化科技科研事业,改变文化部没有专项科研经费的状况”。随着产业化进程的推进,文化科技管理工作的资金需求不断增长,依靠市场的力量推动文化科技创新以及文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成为新的文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充分利用现代的金融体系,构建多元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成为重要管理手段。

(三)文化科技管理更加重视基础性研究

随着文化科技管理体制的完善,逐步形成了两支队伍,即文化科技管理队伍和文化科研队伍[30],到1995年,全国已经有22个省在文化厅(局)设置科教处(有的地方叫科技图书处)、12家文化科技研究院所,专职研究队伍规模达到300多人。在两个队伍的推动下,文化科技管理对基础性研究的支持不断加强。2011年,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内在机理与战略路径研究》立项[31],2012年,文化科技融合相关的政策和研究在李长春调研广东后开始爆发式增长,时任文化部部长蔡武,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分别在《求是》杂志社刊发文章,蔡武指出“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不断拓展为文化产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更强劲的动力”[32],王志刚提出“实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33],“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这个术语也登上人民日报[34],同年,光明日报也将“文化与科技融合”列为文化产业的重要主题词[35]。

(四)文化科技成果管理的奖项更加丰富

对文化科技成果的奖励和支持是文化科技管理的核心工作,随着文化科技管理体系的完善,文化科技成果的奖项也日趋丰富,逐渐从辅助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评定,到重视构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科技创新驱动力。最早设立的是“文化科技成果奖”,1988年,“文化科技成果奖”改为“文化科技进步奖”[36]。随着产业化进程的推动,文化科技管理从简单的关注文化科技成果管理到更加关注文化与科技的双向创新驱动,这个阶段,开始有学者用“结合”“联姻”“互动”“融合创新”等词汇描绘文化科技管理的目标和路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文化本体创新”是文化创新的四个部分,“科技创新,为文化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37]。2004年,文化部设立创新奖,2009年,在财政部支持系下,在“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的基础上,“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启动[38],同年,文化部也颁布了《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办法(暂行)》。2010年,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启动;2011年7月,“科学技术部、文化部部际会商议定书签字仪式暨第一次工作会商会议在国家博物馆举行”,两部主要围绕制定《国家科技与文化融合联合行动计划(2011-2015年)》、联合认定“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启动“文艺演出院线服务关键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等会商议题展开工作[39];2012年5月,科技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12个单位在深圳联合召开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了《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正式启动。

五、进一步推动文化科技发展的政策建议

2017年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且八次提到互联网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奠定了基础,并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面对快速的技术变革、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未来文化科技政策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加大对新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

文化科技管理的对象最初是印刷科技、图书馆自动化技术、艺术的视觉提升技术等。随后,进入数据库以及互联网数据库时代,近年来,对文化发展影响最大的则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从生产力提升的角度来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是需要加大支持力度的技术,大数据是生产力和知识的积累,人工智能是将这些知识和生产力高效发挥的方法,因此,文化大数据、文化科技装备的智能化提升可以作为文化科技支持的重点领域。

(二)更加重视科技对产业的促进作用

在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提出来之前,1995年,就有文化科技产业的提法,是文化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随着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文化科技产业可以涵盖文化产业的大部分内容。无论是文化科技成果的推荐和评定,还是文化科技成果的各种展览和交流,最终的目标是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推动文化经济的全面发展,产业化是文化科技管理的重要目标。在文化科技成果征集、管理、推荐、推广和应用中,需要树立市场意识,通过建立健全文化市场,更多地通过市场机制推动文化科技成果研发和推广。

(三)加强文化科技管理中的资本意识

加大文化科技支撑的资金投入一直是一个重要问题,但是仅仅依靠财政投入是无法满足高速的发展需求的,需要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随着各种文化产业扶持基金的建立,文化科技发展有了更好的资金渠道,树立文化科技管理工作的资本意识,为文化科技发展插上了金融的翅膀。成立各类文化科技基金,加强对基金的管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以PPP的方式参与相关的文化科技项目工作,如信息化、大数据等项目,这可以进一步推动文化科技发展,为文化科技管理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撑。

(四)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科技支撑

互联网技术带来了传播方式的革命,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空间。随着文化科技管理工作的推进,文化科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及传统文化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文化科技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生产和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手段,在国家大力支持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文化科技管理部门应该承担更多的、更重要的责任,通过多种手段支持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

(五)重视文化科技的基础性理论研究

文化科技管理工作与各种理论性研究成果相辅相成,文化科技管理可以促进更多的优秀的成果产生,而各种优秀科研成果也为文化科技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支持。为了进一步推动文化科技管理的科学化,需要加强对文化科技基础理论研究、国际比较研究、政策比较研究等方面的支持,通过基础性理论研究推动文化科技管理工作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六)重视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文化科技融合的过程中,增加了很多新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所需要的培养环境更加复杂。在文化部的支撑下,已经成立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和一系列的文化科技实验室,这些机构的成立,为文化科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目前,随着国家大力推动数字文化产业、文化大数据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势必会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为了适应这些新的需求,需要支持更多的机构培养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

回顾我国40年文化科技发展的历程,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文化科技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大量的文化科技政策相继出台,文化科技管理机构,随着文化和科技环境的变化,也进行了多次调整;文化科技管理研究院所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文化科技产业乃至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对文化科技管理工作日趋重视,科技部、信息产业部、财政部等对文化科技管理工作也给予了大量的支撑;在文化科技管理部门的支撑下,文化科研成果也非常显著,一大批文化科技实验室建立起来。但是,在瞬息万变的科技发展背景下,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在美好生活需要的新的消费需求下,文化科技管理还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空间,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将会为我国文化经济的全面进步提供不竭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广西农业科学,1978(4):8-17.

[2]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J].陕西气象,1992(3):2.

[3] 谢锐.加强管理 努力开拓 共同奋进──在全国文化科技管理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艺术科技,1997(1):30-36.

[4] 胡锦涛.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J].高校理论战线,2003(9):1.

[5] 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6214/index.html.

[6]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9/65412/6348330.html.

[7] 陈小申,陈曼冬.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5):115-116.

[8]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http://www.gov.cn/jrzg/2009-09/26/content_1427394.htm.

[9] 曾维祺.文化部举办第四次文化科技成果评奖会图书馆科技成果累累[J].图书馆学通讯,1987(2):7+5.

[10] 健身.印刷科学技术取得新成果[J].出版工作,1983(5):72-73.

[11] 百度百科ILAS 介绍.https://baike.baidu.com/item/ILAS/5584892?fr=aladdin.

[12] 童明康.发展文化科技迎接时代挑战——在“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十周年纪念暨ILASⅡ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J].艺术教育,1998(5):15-17.

[13] 严先机.文化科技是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支柱──学习邓小平科技理论的点滴体会[J].艺术科技,1998(3):42-45.

[14] 文化部《文化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http://www.chinalawedu.com/falvfagui/fg22598/23287.shtml.

[15] 李秋立.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全国文化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启动[J].艺术教育,1999(1):38.

[16] 须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启动[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2(3):20.

[17]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 .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201207/t20120731_8672.html.

[18] 林金华. 移动互联融通共享 文化科技融合共生[N]. 中国文化报,2014-12-03(007).

[19] 王丰. 科技使文化发展如虎添翼[N]. 人民日报,2016-07-31(005).

[20] 顾星欣. VR时代,文化+科技带来新生活[N]. 新华日报,2017-02-17(013).

[21] 矫立森.发挥文化科技优势 促进成果的商品化[J].艺术科技,1995(01):38-39.

[22] 谢锐.发展文化科技事业为艺术繁荣插上腾飞的翅膀[J].艺术科技,1995(1):35-37.

[23] 张晓鸣.创意产业点亮现代服务业[N].文汇报,2004-10-13.

[24] 翟文忠.构建大学文化科技园加快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11):28-30.

[25] 谢锐.加强管理 努力开拓 共同奋进──在全国文化科技管理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艺术科技,1997(1):30-36.

[26] 陈昌本.“科学、公正、权威”搞好文化科技奖励工作──在一九九五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奖评审会上的讲话[J].艺术科技,1995(4):4-5.

[27] 教育司与科技司合并教育科技司组建完成[J].艺术教育,1998(4):21.

[28] 文化科技管理工作研讨会纪要[J].艺术教育,1998(4):35.

[29] 文化部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几点意见[J].艺术科技,1995(4):44-45.

[30] 谢锐.发展文化科技事业为艺术繁荣插上腾飞的翅膀[J].艺术科技,1995(01):35-37.

[31] 《“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内在机理与战略路径研究”基本信息》.http://www.npopss-cn.gov.cn/n/2013/0403/c359390-21016670.html.

[32] 蔡武.加快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J].求是,2012(21):39-41.

[33] 王志刚.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J].求是,2012(2):54-56.

[34] 孔博. 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使文化成为促进科学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N]. 人民日报,2012-05-21(001).

[35] 杨君. 2012年文化产业的主题词“文化与科技融合”[N]. 光明日报,2012-12-27(016).

[36] 潘震宙.做好文化科技工作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在全国文化科技管理工作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J].艺术科技,1996(4):3-9.

[37] 徐涟. 文化部司局级领导干部培训研讨文化创新能力建设[N]. 中国文化报,2006-11-28(001).

[38] 《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解读.http://www.ccdy.cn/zhuanti/2013zt/chuangxingongcheng/jiedu/201402/t20140220_871798.htm.

[39] 汪建根. 部际合作力推文化与科技融合[N]. 中国文化报,2011-07-27(001).

作者简介:

孔少华,男,博士,副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

李成飞,男,硕士,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

Copyright © 2015-2021ordosw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创意草原 版权所有 蒙ICP备20210021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