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传承千年的苏绣,还有熠熠生辉的运河文化……江南水乡苏州的特色文化资源是什么,许多人都会脱口而出说出一长串。
但是,如何让这些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资源,在新时代成为易感受、可传播、受人喜爱的“现代模样”,成为一道新的课题。
9月11日,由科技部、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共同认定的21家第三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在西安授牌。苏州高新区获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的集聚类示范基地,且位列榜单之首。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以政策“为针”,以要素“引线”,引导企业把古老的文化遗产与高冷范的黑科技结合,绣出了一幅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双面绣”。
区域协同,文创项目遍地开花
在太湖之滨的镇湖街道,梁雪芳刺绣工作室内,一件清雅现代的刺绣作品《残荷》让记者眼前一亮。
看似一件普通的绣品,经纳米技术处理后,绣品表面犹如荷叶般“滴水不漏”。“处理之后的绣品,在保证色泽、手感等品质不降的前提下,解决了传统绣品无法解决的防水、防潮、防腐等难题。”高级工艺美术师梁雪芳说。
一边是科技之光照亮传统文化复兴路,另一边则是人文之魂孕育科技新供给。目前,苏州高新区以苏绣小镇、中国传媒大学苏州研究院等为载体,采用3D打印等高新技术,推动了缂丝、苏绣、玉雕、核雕、红木雕刻等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产业融合,并初步形成以创意设计、数字传媒、文化旅游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集群和以新一代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我们较好地做到了区域创新协同、产业创新协同以及要素协同创新,培育了高度协同的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生态。” 苏州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王苏良告诉记者。
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发展过程中,苏州高新区坚持区域协同,区内各板块的重点项目均有文化科技融合产业门类,并且有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规范的运营管理、统计监测、绩效考核、服务激励、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并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的公共服务。
面对瞬息万变的终端市场、快速迭代的前沿技术,苏州高新区始终坚持“引智与引资”并行,以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据王苏良介绍,截止到“十二五”末累计达成600多个产学研合作项目,80%以上“863”项目为企业与院校合作的成果,推动苏州文化科技实现深度融合发展。
要素协同,打通“最后一公里”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在文创项目中,大量中小企业的内容想要快速变现很难,导致许多优秀的创意在创业中“搁浅”。
但是当记者走进苏州科技城文化科技产业园,这里的文创项目却做得风生水起,他们告诉记者,许多文创内容在“乐道SDK”平台上就能实现广告营销、大数据分析和资费支付,解决了中小企业的内容变现难等问题,使开发者能专注于游戏或游戏小说等文创产品的研发。
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针对文创企业的特质,园区龙头企业之一的乐米科技,不仅自己进行游戏开发、支付,还建立了新型产业孵化器——“乐想家”众创空间。
这是一家以“互联网+文化”为主要孵化方向的专营型省级众创空间,目前服务孵化项目55个,成功转化38家创业企业,在孵企业21家,对其中1个优秀的创业团队和4个初创企业进行了投资入股孵化。近期,乐米科技与南京大学、高新区管委会三方共建了南京大学苏州创新研究院,并作为南大苏州校区建设的“先锋队”,与南大金陵学院开启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与学科共建项目。
在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中,高端人才、资金、服务等创新要素必不可少,苏州高新区依托百余家大院大所和近1200家研发机构,累计聚集各级各类领军人才超过1200人次,其中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84人,形成了强大的创新引擎。
同时,全区财政科技投入快速增长,科技发展资金从2004年到2018年累计投入超过37亿元。有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金融资本也大规模进入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以苏高新创投集团与招商局集团为核心,苏州高新区打造了一个金融小镇,管理资本规模超700亿元,并成立全国股转系统首家授权委托服务机构和苏州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建立了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发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建设和江苏审协中心资源优势,围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四大环节,打造覆盖专利审查、专利代理、专利检索、复审与无效、诉讼代理、技术开发等全领域知识产权服务产业链,为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打造了优质的服务平台。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