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经在《科学发展》月刊第368期中,写了一篇〈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探讨科技与人性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虽然「科技」是「设计之本」,但「人性」是「设计之始」;「科技」必须源自于「人性」,才能营造和谐的人造世界。设计创意则源自于文化,设计的目的在于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提升社会的文化层次。因此,设计师必须掌握社会文化的脉动,以做为设计的参考,并把它反应在设计上,才能形塑优质的生活文化。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在「经济全球化,生活地球村」的影响下,各国的产品设计呈现一致的国际化风格,缺乏地区性的文化特色。近年来在消费者导向、使用者中心的设计趋势下,人们开始喜欢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甚至寻求具有文化认同、表现文化特色的产品,世界各国也发展出强调自己文化特色的设计风格,例如意大利风格、日本风格、德国风格、北欧风格等。各国不同的产品风格,呈现在设计上的文化差异,正是全球化下产品设计「同中求异」的趋势。
本文从〈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进一步探讨如何经由「人性科技」与「感性设计」的融合,营造一个具有「文化创意」的人性化生活环境。
设计本质与文化创意
设计是一种综合的造形活动,产品则是一种日常生活器具,设计透过产品反应当时的生活型态、美学价值、流行风尚、经济发展与文化层面等。就产品设计而言,所牵涉的问题既多且广,包含了艺术、科学、哲学、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就商品化而言,还要考虑制造、生产、市场、销售等问题。这些因素的关系甚至相互冲突,可以说是错综复杂。
1964年,国际工业设计社团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ocieties of Industrial Design, ICSID)厘定工业设计的定义如下:「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的行为,其目的在决定工业产品的真正质量。所谓真正质量,并非仅指外观,主要是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俾达到生产者与使用者都表满意的结果。」
设计是在艺术与科学两极之间的创造行为,设计创作则是具有特定实用目的的造形活动。设计本质在于应用艺术与科学,解决日常生活文化的问题,目的无非是达到生产者与使用者都表满意的结果,也就是企业主愿意生产,消费者乐于购买的经济行为。简单来说,设计是以求真的科学为基础,透过求美的艺术来表现,达到求善的创造行为,营造一个具有「文化创意」的人性化生活环境。
因此,前述ICSID对设计的定义可以整理出如下的4个重点:(1)设计是创造行为,透过产品表现优质的创意。(2)设计是造形活动,应用科技表现造形的美学效果。(3)设计是经济行为,满足使用者与生产者的不同需求。(4)设计是文化创意,经由产品营造日常的生活文化。
设计是有目的、有条件、合理化与创造性的综合造形活动,讲求「人与物」互动的「社会性」,结合「物理机能」与「心理机能」的「合理造形」,注重「人机系统」,考虑「人因工程」,纳入「经济活动」,营造「生活型态」,形成「生活文化」,达到「人性化」的生活环境。简言之,设计是文化创意,最终的目的在于形成生活文化,营造人性化的生活环境。
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被纳入行政院「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显示台湾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已经是朝野的共识。最近政府一连串的措施,例如成立台湾创意中心连结文化创意与产品设计,订定文化创意产业优惠贷款办法等等,在在显示政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决心。
何谓文化创意产业?简言之,文化是一种生活型态,设计是一种生活品味,创意是一种经由感动的文化认同,产业则是实现文化创意的方法。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文化与产业的关系日益密切,文化是需要花钱扶持的产业,产业也可以透过文化成为赚钱的创意。对产业而言,文化加值创造了产品价值的核心,对文化而言,产业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其所形成的文化产业,影响日常生活型态,又成为产业文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所谓文化创意产品,就是其创意来自文化的产品设计,主要是透过文化器物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因素,予以分析转化成设计要素,并运用设计为这文化因素寻求一个符合现代生活型态的新形式,并探求其使用后对精神层面的满足。就设计的实务面而言,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首先要以科技为基础,考虑人性的需求,分析文化的内涵,再转换成设计的属性。
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其本质是「实务的」,其成果是「务实的」,其价值则是「生活化的」。因此,唯有把消费者的生活型态纳入实际的设计活动中,才能透过设计达到科技与人性的结合,把日常生活的文化创意表现在产品设计上。未来的设计师需要把设计思考的内涵,从过去以科技为中心的技术领域,转换成以人文与文化为中心的感性心境。也就是考虑人的情意变化,把使用人的情感加入产品设计,形成使用人与产品之间的互动。
人性科技
近代工业设计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的美术工艺运动,成形于20世纪初。科技一直是创造繁荣物质文明的动力,工业设计的发展也是随着科技的进展,亦步亦趋。从设计演变的过程来看,每当科技有飞跃性的进展时,必然带动设计与造形的变革。因此,说「科技」是「设计之本」实不为过。
从20世纪以来,大致可以把设计的发展区分成5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用一个「F」来代表,也就是:(1)30年代的机能设计(design for function);(2)50年代的亲人性设计(design for user-friendly);(3)70年代的趣味性设计(design for fun);(4)90年代的新奇性设计(design for fancy);(5)21世纪人性化贴心设计 (design for feeling)。
1930年代,科技几乎左右了整个设计的造形,在机能主义的主宰下,「形态由机能决定」变成设计的最高指导原则。二次大战后科技快速发展,探讨人机系统的人因工程学适时兴起,因此,1950年代后,人们厌倦以机能决定形态的设计方式,符合人因工程的造形变成设计的主流。到1980年代个人计算机兴起后,所谓「亲人性」的界面设计,已经成为信息产品设计必须考量的因素。
又1970年代起,人们并不满足于亲人性设计,转而追求产品的趣味性,而兴起了所谓的趣味造形。1990年代,科技快速发展,突破了大量生产才能降低成本的限制,多样少量的生产也变成可能,消费者的求新、求变,促使设计师追求个性化的新奇造形。进入到21世纪的数位科技的世界,以「人性」为本的设计更加重要,注重情感或情意的设计成为设计的主流,即所谓感性造形。
感性设计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食、色,性也」,人类觅食以求生,生育以传承,这是人类的基本能力。另外,「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说明人性善良的一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性就是「好利恶害,追求欲望」,因此有各种激励人性的方法。从设计的角度来看「人性」,人必犯错、投机取巧、自以为是、懒惰成性等,因此产品设计有防呆设计、防错设计、亲人性设计等以人为中心的人因工程设计。
如果从人性的需求来看,则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影响最为深远。马斯洛把人类的需求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等五种层次,其关系是由下而上的。当基层需求获得满足后,上一层次的需求才会出现,并影响行为表现。换句话说,人们不会饿着肚子去追求被尊重的需求。
基本上,设计的走向大致也是如此,早期我们追求「物美价廉」的产品,现在我们需要「个性化」的产品。随着设计思潮的改变,产品开发的诉求也随着转变。例如,ICSID 1992年的年会中提出「设计程序三角形」的议题,把产品设计定义为设计、市场与制造三者之间,求得最适化的解决方案。今日,所谓设计、市场与制造的设计程序三角形,已经转变为着重使用者、设计师、制造商三位一体的概念。
而这正是从科技产品转换为文化产品开发的模式,过去的「设计、市场与制造」三者是架构在科技背景下,而「设计师、使用者、制造商」三者是架构在文化背景上,其差别是后者多了「人性」的考量。因此,科技产品与文化产品的转化关键是文化因素,而把技术领域转化为人文领域的重点则是人性因素。
文化产品的设计
文化是人类在文明进化过程中所留下来的产物,包括语言、风俗、宗教、艺术、思维方法和生活习惯等。随着产品市场的饱和,消费者的需求及期望也开始改变,由满足象征富裕的物质需求,变成追求心灵充实的自我实现。因此,设计必须重新定位,新的设计定义必须回到文化思考的范畴,设计需要加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沟通,形成科技与人文的对话。
为了提升生活质量与社会文化层次,文化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是必要的,从早期随机能而定的设计原则,到今日百家争鸣的设计理念,产品设计不再只是追求科技的发展与优美的造形,更应该致力于文化的传承与维系,形成日常生活的设计文化。
一般而言,探讨文化产品设计可以把文化区分为:外在层次、中间层次与内在层次,形成一个文化空间的架构。外在层次包含有形的、物质的,是看得到、摸得到的部分。中间层次指的是使用行为的、仪式习俗的,是可以感受、可以理解的部分。而内在层次则包括意识型态的、无形精神的、只能意会的部分。
本文根据这个简单的文化空间架构,把产品设计时所需考虑的设计因素,区分为文化产品的三个设计属性:(1)外在或外形层次,包括色彩、质感、造形、表面纹饰、线条、细节处理、构件组成等属性;(2)中间或行为层次,涵盖功能、操作性、使用便利、安全性、结合关系等属性;(3)内在或心理层次,包含产品有特殊含意、产品是有故事性的、产品是有感情的、产品具文化特质的等。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实例
透过设计的文化产品是否可以唤回我们的思古幽情?如果我们留心生活周遭的事物,一定可以发觉许多新奇美好的事物,但有多少过去生活中的共同记忆,是我们还会怀念而反应在现实生活中的。以台湾为例,大家是否还会怀念20年前放学后,在路旁的小杂货店抽糖果的惊喜,沿街亲切叫卖的酱菜、爆米香、烧肉粽,夜晚巷子口难得的野台戏及户外电影,这些情景及文化在今日社会中已不复见,岂不令人感伤。
现代产品设计可以从文化的探索及理解中,建构产品设计的新方向,透过文化产品再现人们的念旧情怀,以丰富现代人单调的生活型态。这种怀旧的本土特色、固有语言、市井小民人情味浓厚的温馨形象,形成了台湾追求文化创意产业的动力。以下以笔者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的作品为例,说明人性科技、感性设计与文化创意的设计实例。
幸福甜甜圈--科技的人性加值:幸福甜甜圈是一个记录家庭欢乐的视讯产品,主要的创意是以大家熟悉的甜甜圈做为设计造形的基础,导入尖端的信息科技,再把人们企求「幸福」的人性,「甜甜」蜜蜜地「圈」起来,这也是这个作品想要诉求的重点-加入人性的科技。幸福甜甜圈是笔者与范成浩老师指导李允文同学(台湾艺术大学造形艺术研究所)设计的作品,它掌握了信息科技的脉动,注入人性设计的巧思。
平凡的造形结合大家熟悉的科技,证明把人性融入科技是未来信息产品设计的趋势,也是打动消费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整个构想的重点就表现在甜甜圈的外圈与内圈,外圈是硬设备藏身的地方,中空的内圈很自然就变成了显示屏,一个平凡、大家熟悉的造形,就因为把「人性」注入「科技」而活起来。再配上一个充电底座,就变成既是信息科技产品,也是家中摆设的装饰品。
瓶中信--感性的创意加值:现代科技创造了一个「虚拟」世界,让生活忙碌的人们在其中「沟通」,这种虚拟世界的沟通,不但没有满足人们的空虚感,反而疏远了人们现实世界中的交流。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们因为忙碌而疏于「联系」,人情因而淡薄。在人性的世界里,我们需要梦想,我们需要希望,所谓「有梦最美,希望相随」,瓶中信就是典型的梦想与希望的代表。
瓶中信,带来远方的讯息,捎来远方的问候,是一种交流的期待,是一种沟通的企求,是一种人性的表现,透过电影〈Message in a bottle〉的推波助澜,瓶中信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浪漫感性的故事。「瓶中信」透过这个浪漫感性的故事,架构了这个现代通讯产品的故事性,丰富了科技产品浪漫感性的内涵。当人们厌烦于虚拟世界的沟通时,把一种出于人性的原始沟通方式,融入现代虚拟沟通的科技产品,满足了人们的憧憬,经由诉说一个浪漫感性的故事,建构了人们的梦想与希望。
诚如创作者李允文同学对于瓶中信的设计说明:「瓶中信,那是把满溢的情感透过文字,装在玻璃瓶中,心中夹杂着兴奋与不安,让信缓缓地滑出了大海,衷心地希望把满满的祝福流传到遥远的彼端。现今的社会,科技日益发达,信息流通相当地快速,人们对于沟通也就慢慢地麻木、失温,正因如此,本设计特地从『心』出发,要帮人们找回失去已久的真情,透过这样一个瓶型的造形,小巧的、温暖的,唤起原本你我心中对于沟通的热情。瓶中信,瓶中心。」
「瓶中信」也是由笔者与范成浩老师指导李允文同学所设计的,它转化了「瓶中信」浪漫的故事,把人性的内心需求,透过感性的设计,融入现代信息科技的通讯产品中。
现代竹简——怀旧的文化加值:现代竹简指的是现代科技产物-—电子书,是笔者与高师大应用设计系唐砚渔老师共同指导钟禛豪和姚伯勋同学(明志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设计的。电子书主要设计概念是从「册」字发展而来,也是源自「文化」创意的一个设计实例。
根据文献记载,竹简约在三千年前出现在中国,是书最早的形式之一,它的方式是把竹子剖成竹片,并在竹片上写字,然后再把一根根竹片用绳索串接,串接好的竹简可卷曲收藏。它的好处是方便阅读,且可卷起叠放便于收藏,这也就形成了「册」的象形字。设计者当初在发展电子书的构想时,就以方便携带、阅读和收藏等为设计的重点,而「册」字也具有方便阅读和收藏的文化意涵,因此在构想发展的过程中,就锁定以竹片的造形做为「创意」发展的方向,结合电子书包的科技,而提出设计的构想。
拜科技之赐,现在的荧幕已经可以弯折和卷曲,以竹片造形为发展方向,设计现代竹简的电子书成为可实现的构想。这种来自文化的创意,造就现代的电子书,让使用者可以很方便地在任何地方阅读,例如在公交车上以折叠成单片的方式阅读资料。
电子书的设计,除了在形态上回溯到「册」的原始造形,在意义上又能和「册」的造字典故相互呼应,是一件成功诠释文化意涵的创意作品。值得一提的是,这件作品参加比赛时,在网络票选下赢得最佳人气奖,证明来自文化的创意,可以轻易地获取消费者的青睐。
未来的产品设计
设计是文化创意活动,但是在商业挂帅下的产品设计,所谓文化创意产品,往往只是一种文化图腾的造形游戏。大部分的产品为了提升视觉美感,在产品上加了许多不必要的装饰元素,无法达到透过产品设计,提升生活文化的目的。未来的产品设计乃是艺术、文化与科技的整合,以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透过设计重新定位人类的生活型态。
台湾一直以来都是代工的大国,却是品牌的小国,要达到自创品牌的目标,台湾文化结构也需要做些改变。过去台湾的经济奇迹,强调的是量化的经济成长率,鲜少提及生活水平,推销生活型态。
目前在台湾有所谓的哈韩风、哈日风,与韩国比较,台湾在政治、经济各方面应该优于韩国,却没有形成所谓的台湾风。因此,台湾除了强调经济奇迹外,更应该推销经济奇迹为台湾带来的富裕生活、民主自由、多元文化的事实。先推销台湾的生活型态,形塑台湾的生活文化,才能确立台湾风格的产品,进而营销台湾的文化创意产品。
全球化是企业追求成长生存之道,但是企业在追求全球化的过程中,如何保留地区特性以营造特色,就益形重要。因此,所谓的本土化、地区化或在地化,已经成为企业全球化过程中「同中求异」的方法。企业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如何结合文化发挥设计创意,营造特色,以面对这一波「全球化」的挑战,将是未来台湾发展文化创意,提升设计产业的首要课题。
下一篇:浅谈文化艺术与科技的结合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