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电话: 0477-8394929
邮箱: ordoswh123@163.com
网址:www.ordoswh.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资讯
文化+科技,解谜未来的十种发展趋势
时间:2019-09-29 16:03    浏览:4129次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时代性很强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从文化学意义上,科技进步已经成为当代文化发展不可忽视的主流文化形态,在深度影响和重构当代文化的形态、结构和价值取向。

从产业创新视野来看,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有三个维度来考量,一方面文化是提升科技产业竞争力和价值追求的重要引擎,一方面科技在深度改变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和供需关系,更深层次来看,文化和科技成为当代产业创新的两翼和内在驱动力量。

一、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创新的时代意义

1、文化与科技融合为何会成为一个问题?

人类文化的每一次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推动作用,印刷术、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带来了人类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方式的深刻变革。同时,文化作为人类的价值观系统、制度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统一体,我们对科技的认识,不能仅仅从工具理性的角度认知,科技本身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科技与文化之间也有着天然的鸿沟。随着社会分工和学科体系的不断分化,人类从学科体系被分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系统,两者之间被一道天然的鸿沟隔开,难道两者之间真的要沿着那条划定的轨道各自奔跑,不相往来吗?

2、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在今天的价值何在?

随着人们对科技类消费产品的极致化、个性化、审美化需求,随着人们对文化类消费产品的体验化、交互性、场景化需求,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问题变得日益重要,主要表现在:

第一,互联网技术正在深刻的变革人与之间、人与信息、人与商品、人与服务之间的关系,数字技术深刻的文化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方式,“信息的D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基本交换物,今天的人类已经完全生活在一种数字化、互联网化的世界中,科技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第二,如果说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科技的进步更多的在促进人类生活的便利,提升工作的效率,今天,互联网技术在便利我们的生活的同时,也为我们制造了太多的麻烦,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文化问题、伦理问题。这些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变得重要,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直接决定着未来科技对人类影响的走向。

第三,中国的科技创新经历了模式复制的本土化创新、吸收再创新到今天的自主创新阶段,对于自主创新而言,价值观、制度建设、知识分享等文化因素占的比重越来越重要。如何构建一个创新的文化生态,让创意和创造力不断迸发,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

第四,伴随着中国新一轮的消费升级,主流消费由屌丝消费向中产消费过渡,消费者不仅对产品的物质功能有需求,更加注重产品的设计美感、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如何向创新产品注入文化内涵、动人故事和设计美学,成为当下企业产品创新的关键。

第五,随着BAT等网络巨头的鼎立格局的确立,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技术的未来商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未来的创新不再是基础技术、基础应用的变革,而更多的基于对应用场景、生活场景的深刻洞察,更多的考验创新者对于应用场景的人类生活方式和文化属性的痛点击中和痛点共鸣。

第六,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两种最底层的思维方式,科学追求真理,批判质疑,结构化思维和强有力的执行,文化包含着艺术创造、人文关怀和终极思考。跨界思维、想象力成为当下乃至未来人类制胜的核心素养。

第七,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变革发展,人类的文化生产、传播、接受和消费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作为方兴未艾的文化创意产业,其产业形态、商业模式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有专家预言未来基于互联网的文化创意产业占文化创意产业的比重将高达70%。文化的生产、消费和服务正在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

二、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双向认知与四场场景

文化科技融合涉及面广,体系纷繁复杂,如何进行有效的概念界定和体系构建,是开展文化科技融合研究的前提。结合对文化科技融合概念和应用领域的理解和梳理,笔者提出文化科技融合的双向认知和四重场景理念。

双向认知

文化科技深度融合从两个相向维度进行理解和认知:

一是文化对科技创新的软支撑作用。从宏观上涉及科技相关产业的价值观文化、制度文化、协同文化、企业文化战略的内容。从微观上,涉及设计、创意、故事、文化对科技类企业产品的美学提升、价值提升和品牌认知。

二是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引领作用。按照国家对文化建设的二分法原则,从文化事业上,涉及科技力量对文化资源的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精准性的有效提升。从文化产业上,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科技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升级,涉及文化制造装备、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艺术品等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革新。二是科技革命催生的新兴文化产业业态,包括互联网相关的泛娱乐产业、流媒体音乐等相关文化产业、数字内容产业、VR、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应用等。

四重场景

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可以从四重场景来展开认知

第一层是科技变革带来的文化演变。重点研究新科技带来了人类行为文化、认知文化、社交文化和商业文明的深刻变革,如新商业带来新的诚信体系的重构,二次元文化、创客文化、泛娱乐文化的新特点,VR创造的虚拟世界,人工智能创造的新人类,人类在重构关于现实与虚拟,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者的新逻辑和新框架。

第二层是科技产业的文化生态营造。重点研究科技产业发展的价值观体系、制度文化建设和创新文化因素,包括对人的创造性劳动的尊重,知识分享的充分自由,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弘扬,对失败的宽容,科研机构、文化教育资源和创新土壤,政策环境的营造,人文环境的基础等等。

第三层是科技企业的产品文化叙事。重点研究科技型企业如何在产品中注入故事,让企业将科技研发和文化IP打造实现联动,在产品力层面植入文化的力量,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

第四层是文化供需的科技裂变。重点研究科技对文化生产、传播、接受、消费带来的颠覆性变化,从而形成的新兴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和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业态。

三、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机遇

今天和未来无疑是一个生态经济的时代,所谓生态经济是万物互联,破界化反,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界限将被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将被打破,传统的认知需要重启。

未来的文化科技融合产业的四大产业生态:

1、基于互联网的文化科技生态。

互联网第一代叫连接,从连接人与信息,到连接人与人,连接人与商品,互联网的下一代是什么?是重塑?重塑认知,重塑生活,重塑社会?在互联网的下半场,互联网文化科技生态布局将进一步展开,包括构建互联网信息传播、互联网娱乐内容、互联网文化生活、互联网文化服务、互联网文化消费等子生态。

2、基于体验经济的文化科技生态。

现代性的工具理性特质,使人越来越远离自然,越来越工具化、机械化。未来人类将迎来体验经济时代,企业将在构建体验经济文化科技融合生态上展开竞争,包括交互体验类文化产品生产,交互体验类硬件设备,交互体验类文化媒介,交互体验类创意服务,交互体验类装备制造等领域。

3、基于教育和学习的文化科技生态。

人类对于知识、对于智慧的恐慌超越了以往任何的时代,使得教育和学习成为了真正的刚需。未来是一个智慧时代。基于教育和学习的文化科技生态将是一片蓝海,互联网教育、大数据教育应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VR、AR教育应用等行业,新型跨界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技能职业化教育、创新型人才教育将飞速发展。

4、基于工业与制造的文化科技生态。

当前,我国一方面要聚焦工业和制造业的底层基础技术研发,夯实中共工业和制造业的底盘。同时,着力迅速扭转创意设计,尤其是工业设计领域的短板,工业设计的未来不再是功能设计,而是审美设计和人性设计,这是未来中国工业和制造业从代工走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的关键所在。

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趋势

如果说传统的文化科技融合的认知更多的基于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提升,新一轮的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无论在融合的广度、深度上都更胜一筹。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作为一项人类科技革命史上划里程碑式的技术革命,对文化领域的颠覆性影响正在向纵深推进,分享经济、粉丝经济、社群经济等正在深刻影响和改造着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流程,颠覆着传统对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边界划分,拓展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边界。

另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AR、3D打印,这些新的技术浪潮对文化领域的颠覆性影响已经初露头角,未来必将诞生出许多新兴的文化服务和文化消费业态。

十个主要的发展趋势

1、娱乐产业的泛娱乐化和IP化。

泛娱乐的核心是基于IP的多领域衍生的粉丝经济,覆盖直播、网红、网络文学、动漫、游戏、影视等领域。泛娱乐产业的出现核心基于数字技术与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数字内容跨媒体传播,IP内容的粉丝粘性和粉丝导流,文化版权的多产业链共生,娱乐消费者的共同生产,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的社交、连接入口的生态支撑等。

2、信息传播的人格化、数据化和智能化。

随着信息传播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传播、个性化传播转型,大量具有粉丝赋能的个人和团队纷纷建立自媒体平台,推动大量具有人格属性的自媒体平台崛起,而且自媒体平台走向更加垂直细分领域发展。

同时,随着信息的海量爆炸,为用户过滤,针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个性化推送服务的新媒体平台迅速占领信息资讯市场。其中智能化是利用数字化交付手段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持续优化其服务模式,并为用户带来更多价值。

3、VR、AR等新技术催生新一轮文化体验革命。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成像、裸眼三维图形显示、交互娱乐引擎开发、互动影视等新的沉浸式技术发展、设备普及和内容创新发展,带来视听感官交互体验带来全面升级,在游戏、影视娱乐、旅游等产业最先爆发,也在向消费购物、教育等产业衍生,必将带来新一轮的文化体验革命。

4、创意设计业兴起新一轮综合系统设计和技术设计浪潮。

设计是将技术与艺术、商业与艺术完美融合的核心环节,是产品与消费者见面的最后一公里。相较于传统的营销,互联网时代的资讯传播成本、通道成本和营销成本大大降低。一旦设计真正能在技术与艺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起用户的痛点共鸣,就能迅速占有市场,这是真正推动设计美学在互联网时代崛起的原因。

当前,创意设计业呈现出几大趋势:

一是创意设计由传统意义上的产品设计,从ODM(设计差异化产品),走向OEM(设计定制化产品),OBM(设计公司品牌),设计公司战略(OSM)。

二是创意设计服务不再是基于单个设计师针对产品的个性化设计,而是不同设计工种的协同作战和整合创意设计服务,新的基于共同目标的协同创意和设计服务标准化全流程。

三是创意设计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设计美学生产,而是需要不断与新技术融合,新的技术化设计,如信息设计、智能化设计等对设计领域提出了新的职业化素养要求。

5、移动音视频等内容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发展。

移动互联网时代将让人类的时间和注意力逐渐碎片化,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的本质区别在于用户使用和消费场景的转换。伴随着80、90、00后这些互联网一代的主流娱乐消费群体的崛起,阅读习惯逐渐从文字阅读向声音、视觉阅读转型,基于移动互联的短视频、音频行业迅速崛起。

未来,移动音视频将继续爆发式发展,但会走向深度垂直领域,创意能力和制作水准成为生死线。不仅追求流量,必须有下沉到行业的盈利能力,除广告外,内容电商将是主要的盈利模式之一。

6、新技术带来了新一轮的教育和学习革命。

新技术颠覆传统认知,改造着社会、商业、社交逻辑,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对适应这个时代的知识渴望和生存焦虑,传统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学科体系正在接受挑战,没有围墙的学校正在形成,教育行业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一是在线教育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有效解决了教育公平的问题。

二是终生学习理念深入人心。

三是创新教育方兴未艾。

7、网络文化内容生产由UCG(用户生产内容)向PGC(专业生产内容)和PUGC(专业和用户共同生产内容)发展。

互联网带来了文化内容生产模式的根本性变化,由传统的专业文化生产机构生产内容,受众消费内容,到大众生产内容和共享的转变。前一轮的互联网主要是社交连接,内容生产者重要是普通的互联网用户,即UCG模式。

下一轮的互联网将向垂直纵深领域延伸,更加注重专业细分领域的内容生产和粉丝连接,将产生更多的PGC和PUGC的内容生产模式,专业化内容生产不仅满足浅层次的社交需要,将更多满足自我价值实现和建立权威的需要。

8、传统的文化事业和公共服务内容进入文化消费领域。

随着消费社会的崛起,大众文化接受的方式将进一步向文化消费和文化市场延伸。展览展示、文创产品设计、数字授权、公共教育等新兴模式推着这些文化资源进入了大众文化消费圈层,既实现文化内容的广泛传播,也获得了良好的商业回报。未来,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界限将进一步打通,文化事业单位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丰富的文化内容素材和资源。

9、产品制造数字化和3D打印技术将带来文化制造的创客革命。

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在一起而引发的一场制造业革命。创业者将使用开源设计和3D打印,将制造业搬上自家桌面。在这个定制制造、“自己动手”设计产品、创新的时代,数以百万计发明家和爱好者的集体潜力即将喷薄而出,全球制造业将由此而掀开新的一页。

在文化制造领域,这场创客革命也同样势不可挡,文化创客将利用3D打印和智能制造技术生产自己所需的文化类设备、文化生活服务类产品等。

10、分享经济催生许多新兴的泛文化生活服务产业。

分享经济是指将社会海量、分散、闲置资源、平台化、协同化地集聚、复用与供需匹配,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创新的新形态。分享经济强调的两个核心理念是“使用而不占有”(Access overOwnership)和“不使用即浪费”(Value Unused is Waste)。

在共享经济下,固定资产和个人技能先实现分享。目前,国内的出现了住宿分享服务,如Airbnb空中食宿,途家等;出行分享服务,以滴滴打车、摩拜单车为代表;知识分享服务,以在行、分答为代表;医疗健康分享服务,如春雨医生等,这些分享经济的新商业正在重新定义传统的住宿文化、出行文化、骑行文化、知识价值文化和医疗健康文化。未来,将有更多的内容将被分享。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

Copyright © 2015-2021ordosw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创意草原 版权所有 蒙ICP备20210021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