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电话: 0477-8394929
邮箱: ordoswh123@163.com
网址:www.ordoswh.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资讯
国家艺术基金|张树武-文化经济与文化科技发展
时间:2019-09-11 15:20    浏览:4032次

一、文化经济4.0

1、文化的力量

文化是国之灵魂,具有社会和经济双重属性。在国家大发展的新时代,文化体系不应只停留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一层面,而应把文化和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提出“现代文化经济”这一转变。文化与工业、科技、军事、金融五个部分共同组成了一个国家的强盛,按照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理论,一个水桶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所以这五大部门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容忽视,都属于硬实力。因此,文化不仅具有文化价值的软实力,还与科技、工业相懦以沫构成文化经济硬实力,对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强盛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国家强盛的木桶理论

文化不只体现在自身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识形态,文化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高度融合的,贯穿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的,其自身形成了国家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从全球概念讲,文化和经济结合就增强了国际的诱惑力和吸引力。纵观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制造业、科技、军事、金融国力都在不断改善和变强,而文化的发展相对较弱,所以,“文化自信”是走向强国的当务之急。

因此,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当今全球经济发展中,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文化经济发展来证明我们的文化自信。

2、从文化发展角度透视文化经济

从文化经济的角度,中国自从建国以来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形态的变化(按经济形态划分):改革开放前及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化事业改革发展1.0的阶段;2000年以后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形成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升级2.0的阶段;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科技企业和社会上的服务型企业通过科技的引领不断改造文化形态,特别是原有的专业化的文化成为了大众化的文化,不论是在制作还是消费方面获得了更多的受众面和参与面,形成了新兴网络文化繁荣发展3.0的阶段。

现今在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制造业、服务业需要文化的提质增效,我们的服务业从中低端向高质量的发展需要文化,而文化体系也需要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所以这个阶段提出文化经济4.0的概念。文化经济4.0是文化和科技、经济高度融合与互动发展的结晶,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战略经济形态。它在文化本体经济的基础上,更注重与现代经济的高度融合,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注重国家文化与国民文化的塑造,注重现代中华文化和文明体系的构建。所以文化要跟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要从文化的角度构造中国现代文化体系。

文化与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创新中国现代文化–V4.0

3、从经济发展角度剖析文化经济的作用

从文化经济的角度剖析,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区分性优势有1978年到2008年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和2008到2028广阔的消费市场的优势。但是到了2028年以后,印度的经济消费能力提升,形成新的国际消费市场空间,中国的优势将被逐步削弱。因此,我们必须寻找和发现新的增长点

这个新的增长点便是中国文化。因为当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文化就有了一定的吸引力和诱惑力。而且经济能够创造新文化,是新文化的策源地。比如外出旅游时买的日本家电、德国刀具等,买的就是本土文化,是工业经济形成的新文化,可见一个国家的品牌产品就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化,中国未来的高端制造就是中国文化品牌,比如中国高铁。所以,文化要与相关产业经济深度融合,利用先进的工业制造、服务创造出特色的文化影响力,创新“文化中国”,塑造中国现代文化经济品牌。

文化与相关产业经济深度融合,创新“文化中国”

4、科技引领的文化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

文化经济是文化与科技、经济高度融合的经济形态,是文化产业的延伸和发展。科技是文化和经济的黏合剂,只有实现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才会出现文化与经济的衔接,达到文化经济形态。所以科技在文化与经济的结合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经济发展所需的战略积累

1、文化教育问题

文化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解决传统文化教育不足这一问题。中国应当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挖掘出来形成一套课程体系,培养青少年从中小学贯穿到大学进行系统性学习以此来解决这一问题。此外,要重视国内的学术环境,构建自己的战略性科研成果评估和分享平台,并在全球性的开元平台上掌握主动权。

2、挖掘中华文化价值

构建中国现代文化体系

文化经济的发展其次要从文化的价值挖掘。要从基本做起,挖掘中华文化价值,构建现代中华文化体系,建立中华文化要素体系和附加值评估,鼓励人们在产品中融入中华文化。另外,要高度重视版权,只有建立了版权机制,人们有了利益分成才能产生积极性。所以在做内容资源和产权的交易时要与科技结合,尝试更多的创新模式,包括一些众智的知识平台。鼓励开放资源,加强社会化评估、评价和监督,让大家共同参与,形成一种社会化的氛围。

3、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

文化经济的发展第三要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三新”的主要特征为:互联网成为核心基础设施;数据成为一种新的资源;跨界融合混营是大势所趋。“三新”与文化相关的产业也有很多,据相关统计,它涵盖了设备制造、设计制作、软件开发、现代服务等5大类、32中类、93小类,其中60%的范围都是文化体系。

4、关注人工智能发展

创新智慧文化服务

文化经济的发展第四要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创新智慧文化服务。人工智能是创新智慧文化、创新文化新业态新形态的根本途径。而人工智能技术需要5G技术和人机混合智能技术两方面的技术支撑。5G技术能够解决网络数据传输的速度问题,而人机混合智能技术能够将人工智能这一技术投入人们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

5、跨界融合

文化和科技共融,

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文化与科技和经济的融合,是要把艺术的思维贯彻到实体经济中,通过科技的手段改造思维,融合起来形成和催化出一种新形态,为经济做贡献。文化思维的改变,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只讲意识形态、事业和产业,要充分利用科技的手段为经济做贡献。

三、文化科技发展

从2012年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管理文化大发展”的决定之后,中宣部和科技部两个部门共同成立了“国家科技创新工程”。

对于文化科技的发展,“国家科技创新工程”将其发展过程分为了四阶段:2012年到2015年的探索篇,2015到2020的创新篇,2020到2025的跨越篇,2025以后当文化与经济高度结合后,文化科技与材料科技、信息科技同步,对经济的繁荣起到支撑作用。

文化科技发展四部曲

1、探索篇-播种行动(2012-2015)

自《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实施以来,我国文化科技创新活跃,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基础发展环境基本形成,扩大了全社会对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取得了显著成效。总结下来,从2012到2025主要成就有:

第一,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得到完善。

第二,重点文化产业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第三,科技引领的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涌现。

第四,文化科技创新服务环境不断改善。

第五,区域文化科技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

其中文化科技创新的经典案例:文化科技促进电影产业快速发展。包括数字电影发行放映,支持了家庭数字影院技术集合研发与应用服务示范,实现电影点播影院,十三五时期,建立影视制作虚拟预演关键技术研发与系统集成的新部署,推动电影制作技术的变革。

当然,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文化价值观模糊,“中国文化” 特征不明显,尚未与经济深度融合协调发展;内容产业的核心支撑“版权机制”缺失,内容 IP化运营机制受阻;文化资源孤岛现象严重,不能发挥最大效应;复合型人才匮乏,科技人才对文化内涵理解不深,文化人对科技的表现形式又不是特别掌握等等。

2、创新篇-培育环境、重点突破 (2016-2020 )

十三五的时候,原来的阶段已经从播种到培育,培育的阶段做的事情有:

第一, 现代文化价值挖掘。

第二, 文化产权管理与交易服务。

数字版权服务生态环境

第三, 文化艺术资源IP化聚合与分享服务。

第四, 以商业模式创新带动技术集成应用创新。聚焦典型领域,创新商业模式,加强技术集成应用,培育领军企业、树立品牌服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能力。

四、人工智能与智能影像

1、人工智能

所谓人工智能就是使机器能够模拟、延伸和扩展类人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归纳下来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人及动物组织机理的研究,主要剖析活体动物的大脑功能组织机制及肢体运动结构。二是认知智能,即分析脑及肢体活动内在规律及物理原理,建立类脑的思维组织与理解模型及肢体运动仿生模型。三是感知智能,与认知智能相对应,感知智能主要从脑及肢体活动的外在表现来识别、计算和模拟仿真人类的智能,主要采用的是统计和模式学习的计算方法,并不要求一定具有物理意义上的原理解释。

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快速增长和感知智能技术的重大突破,机器与人类比较在计算和分析处理海量数据的效率优势日益明显,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类人智能,逐步形成了特有的机器智能。人工智能的外延逐步扩大,从单一的模拟类人智能延伸、扩展,形成了人机混合智能。另一方面,从脑思维活动和肢体运动两种各有侧重的智能模拟形态也衍生形成了智能计算和智能机器人两门学术研究门类。

因此,综合来讲,所谓的“智能”就是使机器有实时识别和判断的能力,有自适应决策和行动的机制。

人工智能剖析

人工智能的发展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脑功能组织机理研究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

第二,认知智能逐步被发现和应用。

第三,以统计模式学习为代表的感知智能取得重要突破,成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创新的理论基础。

第四,类脑与计算机感知混合的机器自主智能将成为未来“智慧社会”发展的主要源泉。

现在为什么强调人工智能的战略意义呢?借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从单纯的现实社会,过渡为数字化社会,进而发展到现在的信息化社会。随着类脑与计算感知混合的机器自主智能的飞速发展,AI向社会各行各业快速渗透融合进而重塑整个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将进入超越人类智慧的人机混合协同和虚拟结合的“智慧化社会”。可以说,“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定位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面向未来智慧化社会构建的技术集成应用综合体。“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各类创新服务”是未来智慧服务的理想追求!

2、智能影像

智能化影像就是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视觉、虚拟现实、三维数字化、媒体大数据等具有变革性的人工智能新技术综合应用于影视、演艺等文化娱乐领域,为新时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源泉和动力,提升文化的创作力、表现力、感染力和传播力。智能化影像涉及人工智能诸多应用技术,结合文化娱乐实际应用场景,智能化影像具体表现可归纳为创作流程可视化、内容展现沉浸化、网络传播透明化和技术装备智能化四个方面。

表演克隆

比如,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AICFVE)主要围绕电影的虚拟制作、电影科技和文化进行国际领先的技术创新研究和应用、智能化技术和应用的创新。通过现在的VR、AR技术、虚拟制作技术,可以将一些电影创作的内容可视化,将影像内容的创作前置,使得电影实现创作可视化、制作工业化。

目前智能影像技术平台主要从技术方面,汇集了许多团队和技术,比如现实捕捉、智能影棚、未来显示等,集成了关键技术研发成果,开发智能影像科技平台,形成新一代影像内容制作全流程解决方案。同时也提出一些技术成果,比如表演克隆、虚拟预演成片。

智能影像技术同样可以运用到戏剧舞台演出的创作。在剧本创作时进行预演,在舞美设计时制作VR、AR结合的视频,在布局的时候增加一些特效。

总之,“智能+影像”将会成为文化应用领域的核心技术支撑。人工智能让社会充满智慧,智能化影像使文化绚丽多彩!

张树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北京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一级研究员;数字内容技术与服务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科技部现代服务业领域总体专家组副组长;北京市数字内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新闻出版业数字版权技术与标准实验室主任。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

Copyright © 2015-2021ordosw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创意草原 版权所有 蒙ICP备20210021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