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无限,“绿”意正浓。
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蒙西鄂尔多斯采煤沉陷区4GW新能源大基地,塔架巍峨,缆线纵横,万里晴空下,13.2万亩蓝色光伏板鳞次栉比。
鄂托克前旗蒙西鄂尔多斯采煤沉陷区4GW新能源大基地。(摄影:闫伟)
“五一”假期刚刚画上句号,蒙西鄂尔多斯采煤沉陷区4GW新能源大基地传来捷报。鄂托克前旗新能源发电量于5月7日迎来了历史性突破——成功迈上了15亿千瓦时的新台阶。这一显著成就,不仅彰显了鄂托克前旗在新能源领域的深厚实力,更体现了旗委、旗政府积极响应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与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坚定决心与卓越成果。
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绿电”,穿越戈壁、沙漠、黄河送到全国多地。(摄影:闫伟)
15亿千瓦时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一发电量可满足60多万户家庭全年用电,相当于节省44万吨标准煤,减排117.48万吨二氧化碳,等同于6419万棵树一年的碳汇贡献。
据了解,蒙西鄂尔多斯采煤沉陷区新能源项目于2022年6月入选国家第二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2023年5月开工建设,2024年12月全部建成并网,总占地面积13.2万亩,总投资近120亿元。截至2025年5月,2025年度累计外送新能源电量超15亿度,其中子项目三累计发电5.08亿度,子项目一、子项目二累计发电10.13亿度。
板上发电、板下养殖、共享阳光、一地多用。(摄影:闫伟)
新能源大基地,凭啥在鄂托克前旗拔节生长?
因为,“头顶有风光”。作为一类风能资源丰富区和二类太阳能资源丰富区,鄂托克前旗全年平均日照时数达3000多小时。
因为,“脚下有土地”。在鄂托克前旗,未利用土地面积达233万亩,同时还有沙地、荒漠化草原、采煤沉陷区,风电装机空间广阔。
因为,“心中有百姓”。该项目建设区属于干旱硬梁地区,年降雨量不足150毫米,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不宜发展其他产业。为改变脆弱的生态和农牧民生产生活难的现状,将部分农牧民的土地进行流转,建设新能源项目,为老百姓带来了流转土地租金、项目维护薪金、种养殖收入现金三笔收入。
光伏板上绿色发电,板下孕育生机。(摄影:闫伟)
光伏组件铺设后,可起到遮阴作用,能有效降低场区范围内的水分蒸发量,加之光伏板材需要定期冲洗以保持洁净,从而直接增加了浅层土壤的含水率,遏制了草场荒漠化的扩大,实现了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然而,风光发电间歇性、随机性强,峰谷差异大,给电网造成不小负荷。针对绿电消纳这个“拦路虎”,鄂托克前旗搬出了800万千瓦火电机组进行调峰,通过特高压输电通道,一路穿草原、过沙漠、越丘陵、跨沟壑,将阳光汇聚而成的绿电送至1000多公里外的山东省。
在此基础上,鄂托克前旗还积极谋划布局绿色氢氨醇产业,把发绿电延伸为制绿氢、绿氨、绿醇,实现“一电变三绿”,未来鄂托克前旗的绿色能源将变成各类绿色产品送到全国各地。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鄂托克前旗委、旗政府主要领导主动担当,靠前服务,不定期深入项目建设现场开展调研,多次召开座谈会、工作会、推进会和现场办公会,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鄂托克前旗各级相关部门主动为项目方提供政策咨询服务、设立专门服务团队、指派专人常驻项目现场、积极整合当地资源,以“店小二”“服务员”“保姆式”服务精神,全方位、全链条地支持和服务于项目建设全过程,确保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项需求得到满足。
鄂托克前旗“借光”发展、修复生态、拓展产业、增收致富。(摄影:闫伟)
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鄂托克前旗以“四区”(乡村振兴样板区、红色文化传承区、区域合作示范区、双碳实验先行区)建设提档升级为抓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紧紧围绕两件大事、接续实施“六个工程”,扎实开展“六个行动”,全面落实鄂尔多斯市“三个四”工作任务(四个世界级产业、四个国家典范、四个全国一流),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奋进鄂前旗”崭新篇章。
上一篇:没有了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