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与之伴生的科技伦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科技界的关注。在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如何提升我国的科技伦理治理能力?如何培养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在“三位一体”发展中,教育应该如何发挥支撑作用?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刊》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胡海岩。
加强科技伦理治理需做3件事
《中国科学院院刊》:科技伦理治理作为科技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科技向善,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持续、健康、强劲动能的重要保障。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对于新时期进一步完善科技伦理体系,提升科技伦理治理能力,强化科技伦理教育,您有哪些意见与建议?
胡海岩:科技伦理是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活动需要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面临过去从未想象到的挑战。例如,最近几个月出现的DeepSeek,既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也带来不少困扰。在科学技术研究中,我们应该怎样使用DeepSeek?尤其是在科技写作方面,我认为必须受到科技伦理的制约。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对科技伦理治理作出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明确了科技伦理治理的基本模式、监管框架、制度体系,是我国科技治理方面的一个里程碑。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是要根据该意见要求,把3件事做好,实现科技创新和风险防范的统一。
第一件事是治理能力的提升。科技伦理的治理,是一个多元化主体彼此协商、共同合作的过程。以DeepSeek为例,产品开发商的研发目标和价值取向,用户的体验感受和使用效果等,未必能完全一致。即使在用户层面,学术共同体怎么看?学者个体怎么看?我认为是有差异的。作为高校教师,我非常担心研究生用DeepSeek去完成论文写作。但对研究生而言,他们认为DeepSeek是提供方便的写作工具。因此,我们的科技伦理治理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高校、研究机构要有严格的科技伦理审查制度,许多工作需要细化。例如,对科技伦理的审查应该进入对岗位职责的考核、晋级的标准中。
第二件事是科技伦理的教育。据我所知,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中,科技伦理教育已做到全覆盖。但在其他教育门类,如理学、工学和农学的高等教育中,未必覆盖得很好。在研究型高校,可能覆盖得好些,但在教学型大学,可能还鲜有这方面的教育。今天,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即使在教学型高校,也正面临科技伦理问题。此外,在科技伦理教育方面,我们还缺少足够的教师:1.缺少能够系统开设科技伦理教育课程的教师;2.缺少能够把科技伦理嵌入到专业课中的教师。因此,我们需要全面加强科技伦理教育。
第三件事是科技伦理治理的研究。近年来,在许多领域,都不断有新技术出现,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例如,无人驾驶技术、自动翻译技术、脑机接口技术等。如何把它们的发展、产品和市场规范好,值得大力研究。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应该搭建交流平台,协同研究科技伦理治理中的新问题。
全球科技伦理治理的差异化格局
《中国科学院院刊》:作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以下简称“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您认为,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在国家科技向善、科技伦理治理方面,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胡海岩: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承担了科技伦理研究工作。我们每年都部署若干个科技伦理研究项目,并主办1次科技伦理研讨会。2024年,我们尝试把国内研讨会拓展为国际研讨会,成效很好。当今中国科技发展已经与世界科技发展同步,我们面临不少科技伦理问题,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也面临类似问题。这次研讨会,我们邀请了10多位国际著名的科技伦理研究学者,与国内的顶级学者在一起进行研讨。在生命科学与医学、人工智能等方面,形成了若干共识,甚至产生了共鸣。
当然,全球各国的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差异巨大,科技伦理治理需要根据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来进行规范。因此,我们不仅要发出中国声音,还要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更好地体现全球学术界的利益需求。
院士群体对国家科技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刊》:今年是学部成立70周年,您能否介绍一下,院士们是如何挺膺担当、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发展的?
胡海岩:学部成立之初,就凝聚了我国一批最优秀的科学家。我是从事力学研究的,谈到这个话题,自然会想到学部成立之初创建我国力学事业的前辈科学家。
1955年学部成立时,著名力学家周培源先生、钱伟长先生、张维先生、钱令希先生成为首届学部委员。不久,钱学森先生、郭永怀先生相继回国,并在1957年增补为学部委员。这6位力学家身上所体现的科学家精神,对于我国力学界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1956年,我国开始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钱学森等6位力学家都参与了这项重要工作。我记得,数百位科学家向国家建议了57项重要科学技术任务。其中,钱学森先生领导论证了第37项任务——喷气和火箭技术,张维先生领导论证了第32项任务——大型土木水利建设。他们站在国家高度进行前瞻思考,制定的规划经得起历史检验,非常成功。此后,在“两弹一星”工程、“863”计划和“973”计划等重要历史节点,学部的科学家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为国家科技发展提出了富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政策建议。
除了为国家科技发展献计献策,上述6位力学家在引领科技发展方面也起了关键作用。例如,在“两弹一星”工程中,钱学森先生领导开创了我国的远程火箭和导弹事业;郭永怀先生最初领导原子弹和导弹结合的工作,后来又参加第1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他们带领一批年轻人,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人间奇迹,成为“两弹一星”元勋。我想,这一个例子就能使我们感受到70年来院士群体对国家科技发展所起的重要引领作用。
遴选和培养优秀人才的3个关注点
《中国科学院院刊》:面向未来,对于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培养一流科技领军人才,您有哪些建议?您对年轻一代院士和科技工作者有怎样的期许?
胡海岩:我去年起承担学部的一个综合咨询项目,研究国防科技工业领军人才的“三位一体”培养工作。这里的“三位一体”就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通过这项研究,我对青年学者成长有许多感受和期待。在这里谈2个方面的期待:1.对学术共同体的期待;2.对年轻个体的期待。
在我国学术界,不可谓不重视优秀人才的培养。但通常说到优秀人才,就会谈到各种各样的人才计划,也就是社会各界所说的“帽子”。久而久之,人们把“帽子”等同于人才,并形成了惯性思维。在这种惯性思维下,几乎所有的高校、研究所都竞相攀比拥有“帽子”的人数。这导致我国学术界呈现全球罕见的层级化,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前进方向,产生了许多急功近利的行为。我为这种发展态势感到担忧。
因此,学术共同体应该自上而下地进行反思和整治。例如,在遴选和培养优秀人才时,应该放弃从量化指标去考察青年学者,更加关注候选人的最重要贡献,尤其是以下4点:1.是否拓展了科技前沿;2.是否解决了重要难题;3.是否坚持从事冷门基础性工作;4.是否打通科技创新链条不畅中的薄弱环节。我认为,评价优秀人才重在看其作出的贡献,而不应看其掌握的学术资源、拥有的学术奖励。
我们距离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只剩10年的时间。我希望在这10年中,青年学者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因此,我对青年科技人员的期待有3点:1.不忘初心,始终保持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对追求真理的执着,淡化对各种“帽子”的追求;2.牢记使命,勇于创新,敢于在前沿领域开辟新方向,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3.重视科技伦理,恪守学术规范,尊重知识产权,善于团结协作,共同攻克重大科学技术难题。
“三位一体”培养人才的教育责任
《中国科学院院刊》:您在高校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中,您认为教育应该如何发挥支撑作用?
胡海岩:“三位一体”就是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要相互促进,一体化发展。对高校领导来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要有科学技术的前瞻性。不能是今天赶这个产品热点,明天再换个技术热点。对于高校教师,也要有前瞻性思维。通常,教师具有比学生更加丰富的阅历,有责任从大空间范围、长时间尺度来引导年轻人对未来的思考,引导他们跑好人生的“马拉松”。这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与科技发展还有些“脱节”的地方,有些教学内容已经陈旧。即使对于数理化等基础课程,虽然其内涵变化不大,但应用场景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基础课教师不了解当代科技发展,则无法按照“三位一体”的要求去培养人才。
当然,在人才成长中,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教师要激励青年学子树立远大志向。我刚才谈到的几位杰出力学家,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学术报国的理想,并为之奋斗一生。我认为,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犹如是一场“马拉松”长跑。青年学者要摒弃“不能输在起点上”的观点,更不要拿出“跑百米”的力气去争“帽子”。这样很难成为真正的人才,也很难做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学术成就。
打造世界一流的院士群体需做好3项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刊》:您对于未来学部的发展有怎样的愿景?
胡海岩:再过24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将得以实现。到那时,中国科学院学部,也就是我们的院士群体,应该是世界一流的院士群体。为了建设好这个群体,我认为要做好3项工作。
要落实好中央关于院士制度改革的要求,提升院士群体质量,维护院士称号纯洁性。尤其是对于院士增选工作,要做到更加科学、更加公正。要把那些攻坚克难、解决重大问题、作出重大贡献的候选人遴选出来。这是建设世界一流院士群体的前提。
要更好发挥院士群体的表率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表率”,将是我们长期努力的方向。1.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表率;2.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3.做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的表率;4.做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表率。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深切体会到“四个表率”中“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重要性。因此,要投入更多精力推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工作,率先垂范,培育全面超越自己的优秀青年人才。
在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方面,要根据形势变化,做更加扎实和细致的工作。例如,在科技伦理研究方面,要直面新问题,组织跨多学科队伍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前瞻性的政策建议。我们的研究成果要与世界科技界共享,要在各个学术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受访专家简介
胡海岩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飞行器结构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尤其是理论、计算、实验相互融合的工程科学研究。
文章源自:《中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 胡海岩:加强科技伦理治理 遴选培养优秀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5, 40(4): 619-622,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50407001.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