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就从文化遗产中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文化遗产具有美育的天然使命和责任。我国是世界遗产大国,拥有40项世界文化遗产、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这些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也是高校开展美育的重要资源。
文化遗产是“认识美”的生动载体,是“体验美”的互动空间,是“感受美”的精神符号,也是“创造美”的重要源泉。高校美育要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独特的育人优势,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厚植深沉的家国情怀、塑造美好的心灵品性,充分彰显中华文化自信之美。
深度阐释文化遗产价值,提升青年审美素养。审美与文化阐释在通识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像《只此青绿》《唐宫夜宴》等“破圈”之作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之美,更启示我们要以美育通识教育的视野来梳理国内现存的文化遗产、考古最新成果、文献记载中的文化遗迹,总结文化遗产中的美育核心价值与本体规律,提升青年对美的理解。
以人工智能赋能文化遗产活化,陶冶青年审美情操。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教学技术,根据美育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打造智能化、沉浸式美育课堂,陶冶青年对美的涵养。
开展文化遗产教学实践,温润青年审美心灵。文化遗产为新时代的美育开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更为生动的实践路径。高校应加强与当地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遗址等机构的合作,充分挖掘地方性文化遗产的美育功能和社会价值,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深入遗产解说实践活动,以不断拓宽学生文化视野、积累美育实践经验、夯实各方面美育文化素养。借助文化遗产管理机构的力量,通过考古学家进课堂、非遗传承人进课堂等多种形式,不断丰富优化美育师资结构,结合审美实践,温润青年对美的内心向往。
以文化遗产的创新创造,激发青年审美新活力。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结晶和杰出代表,在创新创造中持续弘扬着中华美育精神。将文化遗产融入美育通识教育,不只是对中华美育精神的传承与阐释,更要对其进行挖掘弘扬,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高校应发挥关联文化遗产资源的专业优势,拓宽美育教育的内涵和领域,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的文化作品,激发青年对美的创造活力和热情。
(作者为湖南师范大学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副教授)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