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电话: 0477-8394929
邮箱: ordoswh123@163.com
网址:www.ordoswh.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资讯
科学把握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
时间:2025-04-15 15:41    浏览:212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解决好优质文化资源供给与需求匹配问题,是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对于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均衡发展、建设文化强国,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刻认识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重大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着眼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重大使命,深刻认识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是实践所需、时代所需、人民所需。

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优质文化生活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不断提高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产品供给质量,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的重要举措。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优质文化资源的均衡性和可及性,破除文化资源下沉梗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使文化资源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更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这些重大部署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摆在重要位置,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前所未有,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日趋丰富。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国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缺不缺、够不够”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好不好、精不精”问题越来越凸显,部分城乡地区仍然存在优质文化资源供给缺口、文化资源配置失衡、文化服务效能衰减等现象,高水平、高质量文化服务相对缺乏。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解决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共文化服务不平衡问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成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对基层文化需求常态化跟踪、研判、响应等工作机制,优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提高覆盖面和适用性,从而提供高品质、精准化公共文化服务。

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致力于在赓续历史文脉中推进文化创造,在传承中华文明中推动文化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不断深化对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认识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强国建设,重心在基层、根基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当前,增强基层群众的文化自信、保障基层群众的文化民生、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根本要求。只有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增强优质文化资源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为文化强国建设夯实基层群众文化自信根基。

二、牢牢把握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重点任务

面对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必须切实贯彻《决定》精神,强化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紧密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正视并解决文化“资源好不好”、优质文化资源“基层到没到”和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活不活”等关键问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优质文化资源供给进一步下移重心、下沉资源。

着眼解决文化“资源好不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当前,我国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文化资源本身是否优质,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先决条件。对优质文化资源的定义应当基于其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影响力。深度指文化能够提供的知识、思想和情感的丰富程度;广度是指资源的覆盖面和多样性能否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影响力则是指文化资源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传播力和作用力。“文化产品只有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消费,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达到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目的。”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把提升文化资源质量作为建立“直达基层机制”的前提,努力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提供更多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丰富和扩大基层优质文化资源的供给。

着眼解决优质文化资源“基层到没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在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存在优质文化资源配置不均、区域文化设施分布不均等问题。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核心在于,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通过优化供给方式、完善供给体系,让优质文化资源不仅在数量上得到保障,更在实效性和可及性上实现均等。这包括但不限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完善、文化产品的供给以及文化服务的创新等方面。因此,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关键,有利于引导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保障人民群众平等享受文化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优质文化资源与人民群众“直接见面”。

着眼解决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活不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结合起来,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公共文化服务必须精准识别和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通过建立科学联动的优质文化资源配置机制,深入分析不同群体受众的文化偏好、接受能力、消费习惯及地域特点等,为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解决好公共文化服务的预期目标和实际效果之间的关系。公共文化服务是否真正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是衡量其是否具有实效性的重要标准。这就需要建立高效协同的群众文化需求征集和反馈机制,通过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探索文化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探索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实践路径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是一项全面、系统的改革工程,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着眼具体可行的制度保障、多方协同的主体力量和高效顺畅的体制机制,予以推进落实。

提升文化资源质量,优化文化产品供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引导文艺工作者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创作出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优秀作品,不断提升文化供给质量和文化创新创造能力。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推动创作生产要素配置向优质文化产品倾斜,着力扶持精品创作生产,通过专项扶持和项目制资助等措施,加快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保障文艺创作可持续发展、优质文化资源的持续生产;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培育扎根基层的群众文艺团队,建设精干高效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推动群众文艺精品创作,增强城乡基层文化建设自我发展、自我服务功能,充分释放文化内生动力。坚持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着力构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内部生态,发挥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主导作用,改革管理模式和优化资源配置,挖掘更多创作潜力,推出高质量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外部支持体系,包括注重政策引导、强化市场监管、优化创作环境等,提高优质文化占比。倡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和新型文化消费模式,促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馆等文化机构联动协同,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发展合力。同时,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计划,打造融入城乡基层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高品质文化空间,延长文化服务链条,丰富文化供给内容。

推动文化资源下沉,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加强城市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对口帮扶,积极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持续实施“戏曲进乡村”活动、乡村网红培育计划等城乡惠民工程项目,健全城乡文化交流常态化工作机制。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在深度整合优质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引导这些资源更多地向基层和农村地区下沉,特别是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以及特殊群体倾斜,保障城乡群众平等享有高效且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聚焦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同步提升,不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统筹做好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关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促进优质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尤其是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开展常态化数字技能帮扶、文化艺术培训,提升特殊群体的文化素养和数字技能,打造无障碍服务体系、支持盲人图书馆等特殊文化服务,保障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

创新文化服务模式,提升文化服务效能。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机制创新,建立完善集需求采集、采购配送、反馈互动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实现精准服务。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推广和完善“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机制,精准识别并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实现基层文化服务的精准配送和高效运营。构建新型服务提供与反馈模式,根据人民群众反馈及时调整供需结构,优化下一阶段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水平,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完善文化资源配置机制,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整合文化资源,拓宽优质文化资源的服务场景和配送渠道,不断增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活力。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深化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建立“区级馆为总馆,街镇馆、社区中心为分馆,居村活动室、农家书屋等为基层服务点,社会参与、区域联动”的运行架构。完善跨界跨域联动协同机制,推动形成跨行政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合作一体化新机制,搭建由政府部门、文化企业、文化机构等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协作体系,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作者系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

Copyright © 2015-2021ordosw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创意草原 版权所有 蒙ICP备20210021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