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是指能够代表中华文明特性的价值观念、物象符号、人物形象和文献典籍等。在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提炼与传播过程中,文艺作品以其富于审美、形象生动、易于共情等特点,可以起到极其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有以下路径可以探索。
制定专项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是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制定“提炼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文艺创作专项规划”,协调重大文艺创作工程项目,参照“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有效做法,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在制度层面对相关文艺创作及其宣传推广给予支持。
拓展创作路径。注重将文艺创作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有机融合,结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构建“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等区域文化的文艺创作矩阵,加强创作规划,拓展地域合作,开发跨区域创作项目,集中打造一批与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有关的文艺精品。注重考古成果的文艺转化,与殷墟遗址、三星堆遗址、二里头遗址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相结合,邀请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艺术家创作相关文学、戏剧、音乐、影视等文艺作品。借鉴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做法,对具有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典型特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和人物,进行精心创作改编。
加强国际传播。立足文化自信,有效提升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的地位,加大中国优秀文艺作品走出去的力度。建议有关文艺团体加强与国际传播机构的合作,制定“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文艺作品走出去”专项计划。注重培育“可译性”强的跨文化作品,使中华文明标识符号在世界通用的艺术语言中得到广泛传播。借鉴中国作协举办“国际青春诗会”的做法,结合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定期举办相关国际创作采风和展览展示活动,有计划地邀请国外优秀青年艺术家创作相关文艺作品,并加强翻译推介。
注重科技赋能。与时俱进用好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使其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发挥有效作用。建议相关部门和高等院校,联合引进新技术,使用统一的技术新标准,整合相关资源,对传统文艺形式进行创新融合,搭建元宇宙平台,对已具备数字化基础的传统典籍、非遗产品等进行新一轮增效赋能。在数字艺术、虚拟现实艺术、增强现实艺术等新业态领域,加大对具有鲜明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文艺作品的数字化传播力度,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副院长)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