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欧美的大地艺术,是艺术家以大自然为媒材创造出的一种富有艺术整体性情景的视觉化艺术形式。它主张返回自然,其材料和选址多依赖当地的自然条件,从而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在地性特征,并兼具生态与人文使命。
已走过20余年的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可谓颇负盛名。每一届艺术节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艺术家走进社区,以山村和森林为舞台,与农村留守长者及年轻义工一起,共同改造、创造出数百件散落在村庄、田地、空屋里的艺术作品。一些优秀且易于保存的作品,成为当地环境的组成部分。该艺术项目被视为日本乡村振兴的范例,并被联合国旅游组织评为2017年至2030年世界旅游可持续发展全球示范项目,为全世界所瞩目。
回溯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出发点,原本是日本地方政府为了应对包括日本新潟县南部的十日町市和津南町在内的乡村老龄化、房屋空无人住、学校废止、耕地荒废等严峻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国际策展大师北川富朗以“地方重建”为目标,通过艺术节这种形式,让艺术作品成为坐标,引领人们走进村落,产生交流和认识,其初衷是“为了再看到当地的老爷爷奶奶的微笑”,让被人遗忘的土地重启生机。可见,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更像是一场基于地方复兴的综合性的社会文化行动。
策展制度、展览机制、驻地创作、村民互动……近年来,在中国次第出现的各种大地艺术季活动或多或少都反映出对日本大地艺术节的吸收。随着艺术的发展和交流的深入,中国的大地艺术更多地追求艺术的本真并倡导返归自然的观念,呈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特点。从架上雕塑到景观雕塑,再到更大空间的创作,人与现实的关系,空间、材料、语言以及综合媒介已经走向更广阔的视域和领域。各地美丽乡村计划的实施,也使得大地艺术在中国的实践获得了历史性契机。
从国内几个有较高关注度和讨论度的大地艺术季活动来看,无论出发点与定位如何,都不禁让人重提“艺术乡建”的议题。不可否认,诸如大地艺术节模式已成为近些年地方文旅的新增长点,并通过这一模式试水“文化旅游+”的多产业联动模式。但无论如何,最终议题依然落脚于乡村需要怎样的公共艺术?
目前,国内主要有两种乡村艺术节形式,其一是在诸如乡村、田野、古镇等地进行以艺术节为名的主题策展;其二是以在地公共艺术项目形式参与乡村建设,以节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进而成为文旅融合的案例。两种模式中的前者主要以专业美术馆的策展思路推进,将场地从白盒子的专业场馆搬到田野和乡村,作品多为大型雕塑,以介入和外来者的身份亮相;后者多是邀请艺术家驻地,作品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现成材料或建筑遗迹来创作,这种较为新颖的乡村公共艺术形式,与其说是一种“介入”,不如说是一种“陪伴”。
乡村到底需要怎样的公共艺术,并无一个标准答案。但可以明确的是,形成一种良性的、可持续的生态模式,将是乡村艺术真正需要的,而因地制宜是其根本。乡村真正需要的是让人听见他们的声音、看见他们的存在、了解他们的历史,而公共艺术正成为一种在当代颇为理想的文化输出载体。
好的公共艺术项目绝不是仅供消遣娱乐、满足文旅开发的风景,而是人地关系和谐的集合系统。那么,如何才能让当地人及游客真正融入其中?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要强调在地创作的重要性,需要艺术家到现场考察,做地理、历史、风土、人物的田野调查,有些还需要在当地取材,围绕地方的人、事、物展开想象和创作,这样作品才能真正体现当地的叙事,激活当地人的记忆和情感。
从活动及展览的策划角度看,要科学规划合理的展览布局与参观路线,可依据艺术作品的特质与主题,将展览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或板块,增添展览的层次感与趣味性。为艺术作品配备翔实的说明与深度解读,亦可通过举办各类工作坊与体验活动,让观众能够亲身参与艺术创作与文化体验之旅,等等。
相比艺术节,文化乡建与乡土美育更为重要。正如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发起人孙倩所言,大地艺术节本质上是以文化艺术带动地域振兴的系统工程。它绝不是邀请艺术家到地方上创作作品、吸引游客增加当地收入这么简单的事情。比起大地艺术的文旅商业回报和产业振兴,我们更应该展望它对地方乡村和都市人群长远的文化培育和文化品牌国际影响力。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