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电话: 0477-8394929
邮箱: ordoswh123@163.com
网址:www.ordoswh.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资讯
守护传承好文化根脉铸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标识
时间:2025-01-14 11:05    浏览:145次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优秀传统文化是其生存与发展的根脉之所在,是区别“本我”与“他者”的重要标识。在五千年的丰富的社会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自身独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特质,铸就了诸多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努力探寻其中的宝贵资源,并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才能走得顺、走得稳。

一、文化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凸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民族性的根基

中国式现代化彰显着极大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成功、顺利地推进自身的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具备独立意识、高扬主体精神。较之先发型现代化国家,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更多的是迫于外部压力才开始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层次革命与改革。由于最初“内发性”因素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其独立意识和主体精神是难以得到有效保证的。特别是在“现代化=西方化”的西式叙事语境之下,许多后发型现代化开始“邯郸学步”,试图以西方现代化的构架来改造自身,但最终迷失了自我,走上了畸形的道路。回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自信自立、自强不息始终是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文化品格,这也是中华文明得以源远流长的奥秘之所在。虽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出现过短暂的“全盘西化”“矫枉过正”的现象,但强大的文化基因使我们始终未丧失独立性。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这一特性得到了反复的验证。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结合自身的实际,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在吸收借鉴别国经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曾鲜明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绝不允许把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技术和某些管理的经验,变成了崇拜资本主义外国,受资本主义腐蚀,丧失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保证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特质这一问题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战略定力。以自信自立、自强不息为代表的民族品格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独立精神与自主意识。

二、中华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鲜明的民族品格和精神特质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与范畴,它从传统社会演化而来,其必然与传统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也不能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必须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去创造。不同的自然条件、生产方式等造就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独具特色又相对稳定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与西方国家由于文化根源的差异,导致现代化的进阶方式和实现样态会呈现多元的趋向。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实践中塑造了具有突出特色的中华文明,构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与民族标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赋予坚持独立自主地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信心和底气。中华文明是当今世界唯一一个“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文明,这种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且自成体系的文明基因,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民为邦本”的民生观、“人心尚善”的道德观、“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等仍在影响今天中国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大国外交等。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革故鼎新、持续发展的勇气和自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文明的连续是以创新为支撑的,革故鼎新、守正创新是中华文明的创新特质。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实践路径创新,以“并联式”打破超越西方“串联式”的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凸显了创新进取的民族精神。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是凝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磅礴伟力的精神支撑。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深刻感受到了“团结统一是福,分裂动荡是祸”,形成了大一统的传统。统一性的中华民族信念为我们今天的民族团结、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基文化基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万众一心的巨大力量。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彰显了兼收并蓄、开放共赢的民族气度与胸怀。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以文明交流化解文明冲突,凝聚共识。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凸显了包容性的民族特质。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是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之路的民族传统与基因。“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和合共生”的价值追求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和平性的民族基因决定了我们绝不走强国必霸的邪路,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推动者、贡献者。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追寻现代化的征程中,对“本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认识更加明晰。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我们在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前提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并注重做到“两个结合”,形成了诸如“小康社会”“中国梦”等一系列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思想与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标识。

三、在立足与激活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文化自信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不意味着要回到过去,文化的创新发展也不意味着要割断传统另起炉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进的文化沃土,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质,是文化竞争力的优势所在,是文化自信底气的来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首先,深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资源。要通过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强文物保护、中国历史文物古迹研究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内涵。其次,顺应时代,谋求创新。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应用到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回应好发展中面临的时代课题;要精准找寻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契合点,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融进其中,用以推动实践发展;要对内涵进行延伸与拓展,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与价值,对表现形式进行“改造加工”,真正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最后,做到有机融入。注重阐发、解释与宣传,提升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唤醒人民群众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同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等做到日用而不自知。要真正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统一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之中,增强人民群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系好精神纽带,坚定文化自信。

【作者分别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

Copyright © 2015-2021ordosw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创意草原 版权所有 蒙ICP备20210021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