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脚下,黄河奔流,孕育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多元、形态丰富的“几字弯”。从远古到今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创造了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河套文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祖国北疆。
千古河套孕文明
河套位于祖国正北方,多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彼此交往交流交融。这里的文明演化留下了清晰可辨的历史遗迹,石器时代的火石梁遗址、仰韶时期的明安川遗址、青铜时代的获各琦古铜矿遗址等,都是早期人类在河套地区生存的见证。
在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展示着早期人类使用的石斧、石刀、石镞、石镰等工具。“这些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体现了远古人类的智慧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原院长、研究员胡延春介绍。
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农业经济就在河套地区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河套地区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出土大量与农业相关的石器、骨器以及植物种子。”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金松说,“陶器的主要功能是储存种子,大量陶器的出土也证明了当地农耕文化的发展。”
夏商至秦汉时期,游牧民族在河套兴起。当时的游牧民族有鬼方、山戎、昆夷、薰鬻、猃狁、林胡、楼烦、匈奴等。由于河套地区水草丰美,千百年来,这里成为多个政权碰撞冲突、交流融合最深的地方。
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在阴山南北、黄河两岸碰撞交融,既有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秦朝蒙恬修筑长城,汉代卫青与霍去病北拒匈奴、昭君出塞、文姬归汉等历史故事,也有近现代走西口、王同春开发水利、冯玉祥五原誓师、傅作义绥远抗战等动人史话。
这里也是一片红色的热土。革命先驱恩克巴雅尔最早在乌拉特草原传播马列主义,中共临河支部成立,垦区暴动,开挖总干渠、总排干,生产建设兵团战天斗地,防沙治沙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各民族共同戍边兴边固边,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烙下了鲜明的红色印记。
千百年来,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移民文化、边塞文化在这里传承积淀,形成了内涵丰富、形态多样、和谐共生的河套文化。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蕴藏着无数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
岩画长城述底蕴
磨刻在沟壑石壁上的阴山岩画,是河套文化的典型元素。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有“画石山”的记载。阴山岩画题材涉及动物、人物、神灵、器物、天体等,现已发现150多个分布点,5万余幅,被誉为“千里画廊”。它真实地记录了河套先民的生产生活历史,是一部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弥足珍贵的形象画卷,在世界岩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作为一种早于文字的原始视觉语言,岩画用直观的图画形象和抽象符号表达着人类的思想意识,是远古人类生活的浓缩和历史的积淀,被誉为史前社会人际交流的‘前文字’和留在岩石上的‘史记’。”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盖志勇说。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巴彦淖尔市境内分布有赵、秦汉、汉外等5道长城遗址,总长度1020公里,有着“长城博物馆”的美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学术研究价值。绵延千里的长城,历经千秋岁月,向人们述说着河套地区从烽火狼烟走向和平交融的历史故事,见证文明薪火相传,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大十份村的韩根柱,已经义务守护长城20余年。“这些年,为了守护长城,没少得罪人!”摩挲着凹凸不平的长城墙体,韩根柱感慨万千。
小佘太秦长城倚山脊而建,全部用不规则的石块层层交错堆叠砌成,每隔几百米就有一处烽火台,保存相对完整。据专家考证,这里是西汉时所建的光禄塞遗址。2006年,这段长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守护长城,不仅是对墙体本身的爱护和修缮,更要把长城精神传承、践行和弘扬下去。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积极申请文物保护工程立项并实施一系列保护修缮工程,先后挂牌成立长城保护工作站;积极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市多处长城遗址被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巴彦淖尔至包头秦长城被列为万里长城形象标识段,高阙塞、鸡鹿塞、光禄塞等障塞被列为万里长城形象标识点,已列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规划。
千年基业富河套
纵观人类起源,大多围绕河湖而生。
河套大地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水而名。
黄河流经巴彦淖尔市333.5公里,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也让河套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塞上江南”和“塞外粮仓”。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巴彦淖尔市考察,为河套灌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赋予了河套文化极为宝贵的时代价值和精神特质,为弘扬河套文化带来重大机遇和强大动力。
走进河套灌区“中枢大脑”——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50多米长的数字墙上,灌溉水量调度系统、河套灌区数字孪生平台、河套灌区渠沟道枢纽工程实时运行现状、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的实时画面,一目了然。
“河套灌区信息化工程已经建成1284处通信站点和2141处数据监控点,水利通信专网实现灌区全覆盖。国管渠道调度断面流量自动采集覆盖率达到62%,水情信息自动采集系统覆盖率达到81%,进一步提高了水资源时空调配能力和输水工程的安全保障能力。”该中心信息化科科长姜杰介绍。
2022年,内蒙古河套灌区(永济灌域)被列入全国49处大中型灌区“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建设名单,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抓住这一契机,全力建设国内一流“数字孪生灌区”。
“通过‘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将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应用与灌区管理业务深度融合,摸清了灌溉作物种植结构、实现灌溉用水精准预测,对调度方案进行动态优化,为水量调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姜杰说。
一水激活万水流。从曾经的“天旱引水难,水大流漫滩”到今天的“塞上江南米粮川”,河套灌区两次被水利部列为“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被中国灌区协会授予“节水型示范灌区”称号。
新征程上绽华章
从自治区党委作出推进北疆文化建设的决定以来,巴彦淖尔市制定了《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推进北疆文化建设的意见〉实施方案》,召开全市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河套文化研究工作推进会、河套文化传承与发展学术交流会,聘任45位专家学者成立河套文化研究智库;出台《河套文化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发布16个方面的研究课题,成立内蒙古师范大学北疆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河套基地、巴彦淖尔市北疆文化研究院;举办了10届河套文化研讨会、8届学术论文评选活动,打开“泛河套文化圈”视野,揭示河套文化一体多元的内涵,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推动河套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累累硕果昭示出河套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河套文化论文集》《巴彦淖尔人文历史》《河套文化的历史底蕴与创新发展》等论著华章初绽;阴山岩画研究、长城保护利用研究和黄河流域饮食、戏曲研究等89项国家、自治区及市级课题影响深远;河套文化艺术节、“魅力乌拉特”西部民歌会、“春涌河套”美术作品展、阴山岩画艺术展、“温暖的嘱托”原创歌曲演唱会、歌舞剧《乌梁素海》、二人台现代戏《好大一棵树》等文艺精品精彩纷呈;“渡阴山”自驾游火遍全国……河套文化知名度和巴彦淖尔市对外形象显著提升。
新时代新征程,巴彦淖尔市将努力推动河套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传承弘扬北疆文化、赓续中华文脉的生动实践中展现更加绚丽的风采。
下一篇:二〇二五,这些科技热点值得期待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