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参观时指出:“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连接血脉情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与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高度重视,强调“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要充分认识文物在赓续历史文脉、诠释民族精神、续写文明新篇中的重要作用。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载体。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对文物的保护和对其价值的深入发掘。通过对珍贵历史文物的保存、研究和展示,我们得以深入探索先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审美偏好,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文物所承载的智慧和艺术瑰宝,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桥梁。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保护文物就是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有助于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助于维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更好发挥文物实证历史、传承文化、传播文明、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彰显文物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独特优势,为筑牢中华民族文明根基提供重要支撑。
活化利用文物,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2024年第8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就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大意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实践要求、促进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为进一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更好传承历史文脉提供了总纲领、总遵循、总依据、总指引。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孕育滋养出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具备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禀赋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文化土壤,也是未来创新与发展的力量来源,更是推动当代社会进步、塑造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文物的活化利用,是在现代背景下重新解读和利用这些历史遗产,将其作为滋养文化传承的“源头活水”。文物不再只是静态的存在,而是要参与到文化传承、教育和文化产业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与时代意义。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自觉扛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任,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活化文物的关键在于对文物背后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阐释和传播。要让文物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把其背后的历史脉络、文化故事和思想价值有效地传播出去,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共鸣。文物的活化要打破博物馆的空间限制,使文物“走出去”。通过数字技术和手段,让文物以更为生动和形象化的方式展示给大众。比如,借助虚拟现实等技术,公众可以“亲身”体验历史场景,增加对文物及其文化背景的认知和情感连接,使文物的文化价值变得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要用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的表现手法,把文物背后的深刻文化理念以现代语言表达出来。通过讲述文物承载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以及其艺术技法和制作过程,将深奥的文化内涵具象化、情感化,使其更易为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接受和理解,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以革命文物生动传播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是凝聚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独特思想和精神风貌的文化。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直接来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要激发革命文物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陕西的革命文物资源丰富,记录了党的历史上的重大时刻,承载了党在革命斗争中的光辉历史,具象化了革命文化的深刻内涵,为后人提供了感知、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的真实依托,成为传承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要将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纳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体系。尤其是面向青少年群体,通过学校的红色教育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让革命文物成为育人资源,培养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同感。
以文物交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和文明互鉴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要积极构建全方位文物交流合作机制,让文物交流合作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方式。文物不仅记录了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精髓,也反映了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进程,是承载历史、文化与智慧的媒介,搭建起不同文明间相互理解与合作的桥梁。通过文物的交流,不同文明得以从中汲取灵感,借鉴他者的经验与智慧,推动文化的创新和繁荣,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注入动力。陕西应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的优势,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促进文明间的交流与互鉴。通过文物展览、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和文物修复等手段,扩大中华文明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让各国民众能够近距离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悠久历史。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推动文物数字化,利用虚拟展览等新技术,打破地域限制,将中华文化传播到全球。在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展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对话与融合。利用自身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化品牌。例如,依托大雁塔等标志性文物,吸引全球游客,增强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感召力与认同感。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