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电话: 0477-8394929
邮箱: ordoswh123@163.com
网址:www.ordoswh.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资讯
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时间:2024-12-13 09:00    浏览:12次

7d359ade159f410d9961450e36fe3ede.jpg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对文化建设顶层擘画、系统推进,并于此中反复强调文化创造与时代同行、不负时代的问题。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期勉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在2016年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他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2019年3月4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他希望大家“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强调要“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提出要“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在2023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特别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些论述,发出了文化建设要以时代为观照、与时代同步伐、发时代之先声、创时代之伟业的伟大号召。我们要深刻领会“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丰富意蕴,切实增强推动文化创新创造、繁荣发展的主体性,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强烈文化使命意识的鲜明表达

中国共产党是有着高度使命自觉的党,一经登上历史舞台,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之顽强奋斗、勇毅拼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贯穿于党领导人民的百年奋斗之中,也鲜明地写入中国共产党世纪新程的行动宣言。党的二十大报告开篇强调的“三个务必”,摆在首位的,便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时刻牢记的“使命”中,始终内含着文化的使命。1940年1月,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中,毛泽东同志便曾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的不懈奋进史,便是一部建设新文化、创造新文明的奋进史。经过长期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长期奋斗,包含着文化的奋斗;新时代,确立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等所奠定的坚实基础之上,也确立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所达至的新高度之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与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竞争新特点新趋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新阶段新要求相适应,文化发展与文化强国建设问题,越发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课题、关键课题、紧迫课题,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繁荣新文化、发展新文明的使命意识也更为强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中国人民不仅将为人类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而且将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强烈的文化使命意识引领坚定执着的文化建设行动。在新时代以来的接续奋斗中,我们党更加鲜明地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确立为国家战略,把文化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突出位置,提振文化自信、壮大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传承优秀传统、推进文化创新、激发文化优势,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构筑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多样性贡献了更为绚丽的中国色彩。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充满荣光但同时也空前艰巨的现代化,对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提出了更多期待;中国式现代化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它从中华民族底蕴深厚的古老文明中走来,也要求现代文明的同行引领、全域文明的整体推进。没有足够丰富的新的文化创造,无以支撑起新时代文化强国之“强”。建成文化强国,已经写入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征鼓催人,时不我待。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再次发出了以创新创造担负起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号令。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内含着对新的文化创造本质规定的深刻阐明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就是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高度文明自觉的伟大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铸塑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滋养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自强日新,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静止的文明,其涸必然;常新的文明,方有前景。“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中华文明之所以历史沧桑而不辍,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正在于其所具有的突出的创新特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古老的中华民族以青春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也是中华文明永葆生机、永续发展的内在必然。这就要求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继续秉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把握时代特征,因应时代呼唤,不断拓深拓宽中华文明长河的新时代河床,接古源、开新泉、汇新流、蓄新能,使中华文明长河不断以新的气象澎湃向前。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就是要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这个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立、勇毅前行,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时代。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就是要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规定性,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又具有新时代的鲜明特色,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眼于在新时代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换言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成就而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它是中华文明长河奔腾行进至新时代的潮头所在,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呼唤文化新创造的时代,也是一个能够成就文化新史诗的时代。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丰厚的精神养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展开的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所推进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所提出的崭新而复杂的时代课题、所激发的丰富而强劲的精神需求,为文化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真正创造出接续历史荣光、彰显时代气象的新文化,我们才能不辜负这个风云际会的大时代。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要求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立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一个民族就没有坚实自觉的文化主体性,就既无以准确审己观人,也无以担当文化责任。坚定的文化自信,体现为对自己民族已有优秀文化创造及其时代价值的真诚礼敬和高度肯认。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在前瞻时代新景的同时回望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风骨神韵、精神特质等作出了精辟阐论。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方面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系统讲述了“第二个结合”的根据与意义,贯穿于其中的是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值得我们反复体会,进一步增强珍视优秀传统、赓续历史文脉的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还体现为对中华民族在新时代创造新文化的能力与前景充满信心。文化前行,代有其责。中华文明的史卷之所以精美绝伦、璀璨斑斓,那是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历史证明,那是我们的前人代尽其责、以无数文化新篇接续而成的。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绝不是“望古兴叹”者,我们善于历史回望,同样善于历史展望,勇于面向未来、把握历史主动、开创历史新局。以百年奋斗,在民族复兴进程中写下了最恢宏篇章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以新的现代文明为中华文明再添浓墨重彩。这同样是我们应有的文化自信。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需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博大文化心胸。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开放包容是一种文化和文明体系汲取新鲜营养、增进创新思维、在新陈代谢中保持旺盛生命活力的重要条件,也是一种文化和文明体系生机蓬勃、自信从容的重要标志。“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中华文明之所以能久能大、历久弥新,就在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对外域文明,敢于美人之人、善于择善而用。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胸怀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博大的开放气象、自信的包容胸襟,是中华文明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光彩形象,是当代中国直面世界的坚定姿态,也是中华文明能够再铸辉煌的重要特质。兼收并蓄而不囫囵吞枣,大胆借鉴而不削足适履,基于高度的文化主体性取长补短、会通超胜,是我们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面对域外文明的基本法则。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需要时刻葆有、高扬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葆有守正的“正气”,即在守正问题上要时刻清醒理性、坚定不移;高扬创新的“锐气”,即在创新问题上要始终坚韧不拔、一往无前。守正,最关键的是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之“正”、守中华文化立场之“正”、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本规定性之“正”、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路径之“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创新,就是要以创新的精神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传承与创新有机衔接,以传承滋养创新、以创新升华传承,更加自觉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以创新的精神推进文化的新发展,满腔热忱对待文化领域的新生事物,打开一切可能的文化想象空间,尊重创造、呵护创意,开拓文化新疆域、发展文化新业态、满足文化新需求、彰显文化新风貌,为中华文明贡献新增量、开创新历史。坚持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有机一体、相互为用,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且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作者系武汉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

Copyright © 2015-2021ordosw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创意草原 版权所有 蒙ICP备20210021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