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绿化委员会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乌审旗绿化委员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绿色乌审”治沙群体,在浩瀚的沙海里掀起了一场“绿色风暴”。他们坚守家园、接力治沙,在黄河“几字弯”上书写了各民族团结一心治理毛乌素沙地的绿色传奇。
乌审召镇查汗庙嘎查“三北”工程项目现场,群众正在切割沙柳。(摄影:王琪)
在乌审召镇查汗庙嘎查“三北”工程项目现场,220多人、20多台机械奋战在毛乌素沙地中。沙柳切割、旱柳栽植、沙障铺设等同步推进,一排排旱柳在沙地上扎根,一方方沙柳方格迎风整齐排列。
乌审旗组织开展秋季义务植树活动。(摄影:德勒嘿)
内蒙古城建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何瑞东告诉记者:“项目整体采用沙障、旱柳、杨柴的混合种植模式,在坡底用旱柳加沙障,发挥保护湿地的作用;在坡顶用沙障加杨柴,发挥防风固沙的作用,让沙障、旱柳、杨柴更好地扎根在毛乌素沙地。”
方格沙障防风固沙。(摄影:德勒嘿)
毛乌素沙地,这片横跨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四省区的沙地,总面积4.72万平方公里,曾是风沙肆虐、生态脆弱之地。乌审旗全境深嵌于毛乌素沙地腹部,占据了这片广袤沙地总面积的近三分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乌审旗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一度超过90%,生态环境形势极为严峻。
面对风沙的侵袭,乌审旗进行了一场70余年的治沙接力。
70多年来,以乌审旗绿化委员会为引领的“绿色乌审”治沙群体吃大苦、耐大劳,历经防沙治沙、管沙用沙、富绿兴绿三个阶段,推进毛乌素沙地治理,全旗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6%和18%提高到如今的32.92%和80%,年空气优良率达到90%以上,生态状况达到近百年来的最好水平。
乌审旗沙地柏自然保护区。(来源:乌审旗融媒体中心)
在守护绿色家园的过程中,乌审旗摸索出独有的“封沙育林禁休牧”“造林大户”“生态移民”“产业化带动”等7种沙地治理模式,这些模式为乌审旗的治沙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国内其他地区的荒漠化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在这场治沙接力赛中,涌现出宝日勒岱、殷玉珍等一批又一批的治沙英雄,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坚守在治沙的第一线,造就了闻名全国的“牧区大寨”精神。
进入新时代,乌审旗持续发力、精准治理,创新“三元套嵌”治沙模式,积极推广“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惠民举措,精准落实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打造“五个百万亩”生态建设基地,全面打响黄河“几字弯”毛乌素沙地歼灭战,力争到2030年彻底歼灭149万亩裸露沙地。2023年,全旗农牧林草沙产业总产值达41.7亿元,农牧民每年领取林草生态效益补偿及管护资金达1.3亿元,走出一条生态美、百姓富、民族和睦、团结稳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光伏发电项目助力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来源:乌审旗融媒体中心)
如今,绿色已然成为乌审旗高质量发展的最鲜明底色。“绿色乌审”治沙群体荣获“北疆楷模”称号,这也是对乌审旗各族群众团结拼搏、追求幸福生活的认可,更是对全旗各族人民弘扬“蒙古马精神”、共同建设美丽家园的赞颂。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