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电话: 0477-8394929
邮箱: ordoswh123@163.com
网址:www.ordoswh.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资讯
祖国北疆的红色印记 | 一场跨越太平洋的红色追寻
时间:2024-09-24 16:25    浏览:44次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内蒙古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办好两件大事,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年。

为进一步弘扬北疆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全区党员干部群众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伟力,实践杂志社策划推出“祖国北疆的红色印记”系列报道,追寻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共产党人在内蒙古大地上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讲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撼动人心的红色故事。今天推出第五期《一场跨越太平洋的红色追寻》。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川镇阳早寒春三边牧场陈列馆里,有一对不同寻常的外国夫妻——

他们被称为“白求恩式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也被誉为“养牛界的袁隆平”。

在美国时,他们一个是奶牛专家,一个则是物理学界一颗耀眼的新星。

但他们不远万里跨越太平洋,来到当时战火纷飞的中国,一来便是一生。

他们是来自美国的革命伉俪阳早和寒春。

01

是什么让阳早和寒春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他们又为何扎根中国养牛60余载?

讲这一对美国夫妻的故事,还得从阳早说起。

阳早,原名埃尔温·恩斯特,1918年出生于美国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自幼喜欢养牛、做农活,大学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农牧专业。

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和底层生活的经历,阳早很早就萌生了阶级意识,15岁时便开始关注俄国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产生好奇。

尤其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问世后,阳早被其深深吸引。这本书让他看到了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浴火重生的场景,让他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中国,令阳早神往不已,他迫切地想要到红色中国去看看。

1946年3月,他以奶牛专家的身份随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来到中国上海,同年年底他毅然决然前往炮火硝烟中的延安。

在延安,浓郁的革命气息、艰苦朴素的生活、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的氛围……无不涤荡着阳早的灵魂,他迫不及待地想跟恋人寒春分享这里发生的一切。

于是,一封又一封信件飞往大西洋彼岸的美国。

“你快来看看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来晚了就错过末班车了!而你那个物理研究什么时候搞都不迟。”阳早在信中这样写道。

此时的寒春,是“原子能之父”费米教授的助手,也是“曼哈顿计划”中少数的女科学家之一,事业可谓是如日中天。

但是中国的革命事业深深地吸引了她,寒春想看看小米加步枪的力量,想看看中国发生的一切……

就这样,寒春放弃自己曾经钟爱的核物理事业,于1948年不惧万里之遥,毅然来到中国。

1949年4月,寒春几经周折,辗转一年后才到达她梦中的、书中的、信中的、神话般的地方——延安!

阔别三年,阳早和寒春就像两条不同的小溪,流经延安,勇敢地汇合了。

02

他们为信仰而来,也为理想坚守。

1949年,组织派阳早、寒春和其他几名同志到陕北的北边创建牧场,开创畜牧事业,为将来铸剑为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生活做一次小尝试。

热切渴望投身于建设新中国热潮中的阳早和寒春,接到指令便立即动身。他们几经跋涉,带着从炮火中千辛万苦保护下来的荷兰纯种奶牛群,赶着牛车从延安来到了内蒙古城川,建立了三边牧场。

城川位于草原深处,交通不便、气候寒冷、物资匮乏,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

但是一切困难都难以熄灭阳早和寒春建设新中国的热情,他们将坚定的信仰化作乐观进取的动力,让专注的精神成为潜心钻研的源泉。

在三边牧场,阳早任副场长,分管畜牧技术工作。寒春则负责奶酪部门的技术工作和研究开发奶产品。

阳早虽是领导,却一直坚持在一线劳动,对三边牧场实施科学养殖,提高当地种群的数量和质量。为了改善三边牧场物资匮乏、饲草料严重不足的状况,他还带着员工种植玉米及新品种牧草,挖窖储藏冬季青饲料。

寒春将自己研究核物理的科学态度投入到农牧业机械化的改良和创新中。她看到牧场灌溉困难,而鄂尔多斯广袤的草原上却有可以充足利用的风能资源,她便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出了一架风车。

养牛不仅是他们的事业,也是他们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方式。

“我们努力实现畜牧机械化,做到机器挤奶喂牛和清理粪便,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牛奶成本,让更多的孩子喝上更多更好的牛奶,增强人民体质。”阳早和寒春不仅这样说,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后来,因工作需要阳早和寒春不得不离开三边牧场,前往更加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工作。在三边牧场短暂的三年多时间里,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为改良新型奶牛品种、研究畜牧农具机械付出了所有的热情,与当地干部和农牧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010年,他们的儿女将两位老人的骨灰洒在了鄂托克前旗城川草原上的三边牧场,他们永远地融入了曾经奋斗过的草原。

03

跨越太平洋的红色追寻,何止八千里路云和月!

从稚嫩青年到耄耋晚年,从刚开始被当地群众叫“外国人”“大鼻子”到后来被人亲切地唤为“老阳”“老寒”。在中国的60多年里,阳早和寒春像白求恩一样,以毫不利己的动机,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中,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信仰而来”的诺言。

如今,在阳早、寒春工作过的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建起了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的阳早寒春三边牧场陈列馆,展示着为共产主义信仰而来的阳早、寒春夫妇的红色故事。

在阳早寒春三边牧场陈列馆里,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观众来参观学习,感受红色故事的精神感召力。

阳早和寒春这一对伟大的国际友人在中国大地上留下的红色火种,定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诉说和传唱中,越燃越旺。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

Copyright © 2015-2021ordosw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创意草原 版权所有 蒙ICP备20210021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