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文化产业:1月6日,以“新时代:美好生活与文化使命”为主题的2018第十五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论坛上,多位嘉宾围绕文化产业、电影电视产业等议题发表主题演讲。中经文化产业整理了嘉宾的重要观点,以飨读者。
↑第十五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现场 刘园香摄
●如何利用好鲜活的、可用的、开放的的传统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深圳大学国家文化创新主任
李凤亮
我演讲的题目叫做活的传统,美的未来。这个是我们的一个梦想。我认为传统是鲜活的,传统是可用的,也是开放的。
传统是鲜活的。
十九大报告当中,五次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问题,谈到了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建立文化强国之间的一个非常深刻的关系。我们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来讲,只有我们珍惜传统找到自己的本来,用总书记的话讲,在文化建设上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找到我们的本来,找到我们的文化自觉,我们才可以文化自信。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非常的丰富,但是我们怎么变成一个强国?核心是我们自身怎么面对自己的传统。
我们说传统是宝贝,我们也应该用开放的眼光去看待传统,传统实际上是流动的。什么叫做传统?传统是一条长河,它他是经久不息的流动。人类当中唯一没有中断、可以吸收外来文明、并且还在继续发展的就是我们的中国文化。这个传统我们今天还在延续、还在发展。所以我们说,要理解文化创新、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的传统要传承下去。
传统是可用的。
如何去创新?我认为传统是可用的,大家可能觉得这是一个公共的说法,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可以产业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创造性转化方面,我们认为三个地方是我们可以做:
第一,面对传统,我们要进行创意表达;
第二,面对传统,我们要进行科技引领;
第三,面对传统,我们要使用传播助力。
在创意表达方面,我们可以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一方面是内容的创意,我们不需要让传统变的那么沉重,同时我们也应该通过形式的创新来丰富传统的形象。传统文化和科技融合方面,我觉得在传统现代化过程当中,科技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传统文化+科技创新,可以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播方面,传统文化也需要有新的传播的转向,传播对象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化,传播的内容由高雅化向通俗化转化,传播环境从传统化向今天更加的互动的方式在转变。
在创新性发展方面,我们提出保护、传承、创新、延续四个方面齐头并进。过去我们更多的强调保护和传承,今天我们同时也强调了创新和延续。
传统是开放的。
传统是面向未来的,在继承创新传统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梳理好这几个的关系:
第一,是古和今的关系;
第二,是中西的关系问题;
第三,形神兼备的问题,要注重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传统文化的转化不能够一味的求新,传统文化有三个核心,有核心的思想理念、有中华的传统美德还有中华的人文精神。
第四,传统也面临着一个主导的形式、主导的价值、主导的文化和多样文化并存的关系。
● 中国电视媒体短期不会死 未来这样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胡智锋
作为文化产业领域的一个构成部分,电视曾经是和我们生活相伴相随最密切的一种媒体和艺术样式,无论是我们日常的新闻,还是电视剧、综艺、纪录片,太多的记忆伴随着每一位中国人,我们一起生存,跟它一起哭一起乐,一起分享它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
我们要关注一下新环境下中国电视作为媒体整体的发展创新空间。之所以探讨这个命题是因为,在2016年到2017年,整个中国传媒学界和业界出现了一个非常强势的声音就是“电视将死”,这个声音呼声非常高,以至于有很多论者对中国电视的路线图和生存的最后时间都画了时间表:在2018年,中国将有一半以上的电视频道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2020年,将有一大批媒体死亡将不在存在。这个是非常令人震惊的判断。面对这样的命题,我们提出相反的论断,无论是从历史的逻辑,还是从现实的逻辑,做出中国电视将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和死亡这样的判断是一个危言耸听的判断。
如果不会死那,它将来会怎么样生?那我们需要了解和判断中国电视现存的和未来他所处的环境。我用三个关键词来表达我对中国电视新环境的理解,就是全球化、媒介融合和国家需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看电视媒体的发展空间在哪里?首先我们看到,的确,这些年说电视将死不是一点依据没有,他们看到了表面的景观是电视的受关注度严重下降,总体收入没有变化,一些高端的人才特别是骨干的人才在大规模的外流。
电视的优势呢?
首先作为一个权威媒体信息发布的权威性,电视还依然在。
第二,直播的日常化依然是杀手锏。
第三,高端大制作,无论是新闻电视剧还是纪录片还是综艺,最优质的依然来自于电视,所以说这个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电视一定要考虑自己的优势,重新的调整未来。电视如果不死,未来在哪里?我想一个机会就是主体重构,包括了三个主体,首先生产主体重构,第二个传播主体重构,第三个营销主体的重构。
在这种新环境下,作为电视核心内容的电视节目会有怎么样的创新空间?在今天有几个点是值得关注的,在过去几年间中国电视在新闻领域出现了创新的景观,来自于地市级的电视媒体出现了官民互动电视问证节目,这个对解决实际的民生问题和政府行政问题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从综艺来看,原来我们从西方引进的电视节目这几年在进行大的调整和改革,更多的把传统文化的内容植入电视风景中,甚至像与综艺质感最遥远的文博也进入了综艺,这个是非常值得关注一个大的创新。
微电影和网络视频是来自于社会民间重要的影像构成,今年的电视主流媒体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不大怎么接地气,但是随着互联网视频的活跃,来自于民间的特别丰富多样的影像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像资源,这个影像的资源怎么样进入到主流媒体当中,怎么样进入到电视当中,这个是一个特别有价值的理念内容。
当然,我们还有很多电视剧输出到国外。未来我们可以期待和预见中国电视不仅在本国而且在世界上会有大量的传播,这个对我们的但视频提升和满足国家的需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说,电视节目的关键是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电视说到底走什么路?
中国电视的关键在走新路,要面向未来;要培养自己人,有自己的核心队伍;打文化牌,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中国的电视需要植入更深入文化的支撑,这个也或许是它能够提供更美好的生活和能够完成自己更伟大的文化使命的所在。
●如何认识文化产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
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
李向民
在十九大报告当中正式把中国当代的社会矛盾进行定位,我觉得对文化产业应该有一个进一步的认识,因为原来的这么多认识他其实是跟时代相关的。
支柱产业应该是在国民经济GDP总量中占5%以上。按照这个数据算,到2020年,文化产业应该是达到5万亿的增加值。2016年11月29日发布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中,数字创意产业成为重点战略新兴产业,要求规模在2020年达到10万亿的规模。我们知道,文化产业的概念应该比数字创意产业要大,仅仅过了两年就提出这么高的要求,这个就特别的困惑。按照我们今天的文化产业来讲,那在几年当中达到这么大的规模其实是非常的困难。
我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应该注意到文化产业最重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文化产业增加值,而是提供文化附加值,通过文化和其他传统行业的结合以及新技术的结合,来推动整个经济的文化发展。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文化产业是能够引领和推动整个经济转型和升级的产业,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化产业不仅仅是数字创意产业,正式的定位应该是战略性支柱产业。
那么文化产业就有这么几个功能:
1、满足对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2、推动供给侧改革和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没有文化的介入工业4.0也是虚化的。
3、开拓市场的需要。文化的产业进入到实体经济以后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由供给制造需求的,而不是由需求来研究供给的,都是从生产了以后才唤醒人们存在需求形成市场。
4、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需要。如何让文化走出去,这个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性的支柱产业来对待。
我有几点想法:
第一个想法,进一步推动文化+,通过推动文化+来重振实体经济。具体来说:
1、讲好品牌故事,我们过去老觉得自己的品牌是做广告,但是现在看来国际上重要的品牌基本上都是有品牌故事来支撑,同时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如何来通过商标形象代言人,包括企业部署来打造品牌的形象,这是通过文化产业可以来解决的问题。
2、以设计来引领创新。如何来通过消费者在这种购买产品的时候首先看到东西设计以后才喜欢这个产品,这要求我们认识到消费者购买不仅仅是产品,而且购买的是其中包含的价值经验和自我意识,那这个也是需要文化产业来给予支点。
3、通过IP的转换,通过文化当中的内容向非文化领域普通物质领域传统的产业领域进行转化来形成产业的文化化和产品文化化,这个也是文化产业实现实体经济的重要方面。
第二个想法,进一步研究和创造新兴市场,要研究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需要。具体来说:
1、不同的收入决定了不同的消费层次,因此要研究这种需求变化的规律,提升产品的品牌。
2、进一步创造新型文化业态来拓展市场空间。数字创意产业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的相关的产业通过APP的方式付诸在移动终端上,这些将导致我们整个无论是文化产业业态还是实体经济,包括零售业态和整个生产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那这个是过去所不可想象的。
3、推动文化技术的创新,因为我觉得文化的业态不是由内容决定的,而是由科学技术决定的,那要注重内容创新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业态的创新,这个就是要进一步推动文化与技术的融合问题。
我们要推动国家制定这个新的创新平台形成具有世界级水平的文化技术来引领技术突破,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供给侧改革加快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移。
●十九大之后中国文化产业的提升重点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花建
党的十九大开始中国迈向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而这样一个新征程和新时代的开启,也将对中国文化产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党的十九大明确了中国文化建设的目标,我们用三句话来概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文化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明确了中国在未来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路径,因而无论是文化产业的人士还是关心社会产业文化的人士,他们在纷纷关注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新空间、新动能、新前景到底在哪里?我用四个要点简单说一下:
第一个叫做把握主要的矛盾,促进新消费。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那这种矛盾在文化产业领域里面也显示出来了。
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方面的比重大体上是徘徊在13%到14%,那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到这个阶段应该已经达到了20%多。这一方面显示出文化产能不足,没有合适的产品供人来消费,这个就给我们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另外,我们需要更多新的符合人民需求的新的知识产品和文化产品的供应,这将是十九大以后一个不可抗拒的一个新的潮流。旧的经济生态和文化供给方式慢慢老去,新的蓬勃生长,我想这个就是我们要面对主要的态势。
第二个结合数字经济激发新动能。除了我们要面对新的消费的需求,我们的动能在哪里,我想毫不犹豫的说:结合数字经济。联合国的报告显示,受数字经济影响最大的十个产业,第一个就是娱乐与媒体。数字显示,2012年到2015年,全球数字经济的规模从1.6万亿猛增长到2.5万亿,这是一个惊人的爆炸性的增长。在数字经济的狂潮中,中国像一艘开足马力的巨轮进入到最前端,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
文化产业和数字经济结合的主要领域在哪?我认为大概是六个领域:第一个是新型试听;第二个是IP和信息;第三个智能制造;第四个新型会展;第五个娱乐旅游;第六个社会服务。
第三个与此相关就是优化产业生态培育新引擎,在这种态势下我们培养文化产业新的生产力,它更多的是培育一种产业的创新生态,强调的是创新港,大枢纽,促开放。它是一种把金融科技、文化都有机的组合起来形成最有利于培养新产能的这样一种土壤,在这个土壤里也许意想不到就会有文化产业新的树苗迅速的成长起来。而要想培育新的集群必须从金融、科技、创意、教育等等方面共同来努力。
最后我觉得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推动双向流通,融入超级供应链。2017年有一本书值得我们阅读,其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全球化并没有停止,而是发展到了一个超级全球化的时代,这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全球出现了超级供应,在全世界范围内把基础设施资本信息人员产品来进行供给和流通,因此大国的基础设施不光是争主权争领土争规模还是争全球的超级供应链,而这种超级供应链的主要节点就是超级城市群,我觉得这个观点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我以为越是后来全球供应链的态势和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有趣,也给我们怎么样来推动双向流通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所以说我们今天已经在双向流通的背景上已经迈出了新的步伐,我们中国不仅要输出去,而且要买进来,问题是买进去和买出来我们又是怎么样做的呢。最近一个研究成果显示,中国现在已经在全球的价值链中间,又跟发达国家做又跟发展中国家做,已经逐步进入到了中枢阶段。
当我们中国进入到这样全球供应链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多的智慧更多的聪明更多的实力,我们不仅仅在以规模来说出口的规模量有多少,进口的规模量有多少,我们还要问进口的是中间比还是最终比,我们中国在未来中国文化产业链和世界供应链中这样的一个位置又是怎么样的,也正因为这样有关省市他已经显示出不断的优化结构的一种态势,我想这个也是我们中国文化产业在未来重要的空间和机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定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路,随着世界潮流以数字经济为引领,新的科技进步改变了生产和消费的面貌,随着全球竞争向超级全球化的时代来进展,中国文化产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空间。
●新时代艺术产业如何实现的文化使命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教育部长江学者王一川
进入新时代以来,文化产业中的艺术产业正在被赋予更重要的文化使命,就是以优质的艺术产品去感染和鼓舞公众,着力培养其文化艺术素养,增加文化自信,以便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那为什么是艺术产业而非通常所说的艺术家被要求承担重要的文化使命呢?这个主要是因为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家个人在艺术活动中的作用颇为有限,他们个人的创造力必然重要,但是也只有紧密依托和依靠艺术产业企业化行为的艺术生产力才可以生存和发挥更大的影响力。确实,当今凡是有重要社会影响力的艺术品大多是由艺术产业生产出来的,或者是通过其再生产而扩大影响力,可以说擅长于大众艺术生产的电影产业和电视剧产业充当了当今时代的主流艺术产业。
在当前的中国艺术产业的艺术生产处在一种多元而又交融整合的艺术体制当中,需要看到其发挥作用的错综复杂性,就目前艺术体制来说艺术作品的创造和生产往往来自如下三种艺术机构,
第一个以企业方式按照市场规律去组织艺术产品生产的艺术产业,
第二个是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社会稳定的艺术事业,
第三个是以新和互联网传播而形成社会舆论和时尚潮流以及双向互动态势的互联网产业。
不过具体来看当前中国艺术产业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艺术产业常常不再是单独发挥作用,而总是从其他艺术形态形成多重交融共生状态,他们互通有为相互建立合作共赢,由于如此艺术产业的运行及其文化使命的承担常常面对多种力量间的相互交融,下面可以看到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个艺术产业和艺术事业的交融,包括了艺术产业内部的艺术事业功能分担成为产业事业型的艺术,比如说《建军大业》《血战湘江》等。
第二个艺术产业与互联网艺术平台的交融形态,有网络型艺术,比如说《盗墓笔记》《鬼吹灯》产生了超高的人气,其中突出的就是审美性、商业性的交融。
第三个艺术产业、互联网平台和艺术事业的三方交融的形态,可以成为产业网络事业型的业务,最突出的就是电视剧《琅邪榜》。琅邪榜是少见的艺术产业和互联网平台,也就是实现了商业性、审美性和政治性三方面的统一,显然中国艺术产业凭借强盛的艺术产品能力和影响力在当前成为中国艺术市场的主力。
在当前新时代中国艺术要承担文化使命、艺术产业无疑责无旁贷,但是作为产业形态,艺术产业不可能轻易的抛弃其产业必须的商业性盈利冲突,而只讲审美性和政治性,势必成为三者之间的交融,如此以来艺术产业的文化使命就现实的需要寻求审美性商业性和政治性之间的紧密交融和统一。我想要考虑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艺术产品体验。艺术产业的产品要让观众产生沉浸的体验,满足其产品外观还有明星偶像的还有娱乐价值评估投资效益回报等等,这一点影视产业的商业属性是需要保障的,但这只是初步的。
第二个艺术作品的审美。艺术产业的艺术产品同时也是传统美学所讲的艺术作品,作为无功利性,要有艺术媒介的传感性,艺术形式的愉悦性等多重审美的特性,这应当是艺术产业的艺术产品或者是作品的核心属性,也是艺术产业所承担的文化使命的集中体现。
第三个艺术文化的涵养,我觉得艺术产业的产品应当让观众从艺术作品想象的审美向世界持续上升,生成到中国文化传统的博大深度中去体会,让他们领略日常美化中国纯铜引领公民素养养成,艺术人才培育等更深层面的问题,这种朝向民族文化传统的素养养成正是当前艺术产业需要承担的文化使命。
总之理想跟艺术产品和作品应当具有一种力量,引导观众从艺术产品的体验和艺术作品的鉴赏当中获得文化涵养,主要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艺术产品体验和他的叠加累计循环往复会产生越来越厚重的文化涵养,可见艺术产业要承担文化使命,归根到底需要通过所创造的艺术产品去实现,通过艺术产品和消费去担当,具体说来艺术产品体验、艺术作品鉴赏和文化涵养这体现了艺术产业的文化使命的三级台阶,这样终究在于高素养文化公民的养成,中国文化的复兴需要高素养的文化供应而承担,那艺术行业就承担了这样的艺术使命,相信越来越多的艺术产业会自觉的承担文化使命,让把优秀的艺术产品用于公民的文化素养的涵养之中。
●从《战狼2》看2017中国电影关键词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陈旭光
我们回顾一下2017年电影的关键词,第一个是质量提升年,这说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意识到了中国电影泥沙俱下,有很多媚俗电影充斥其中。另外就是电影新常态,十多年来,中国电影票房都是增幅超30%左右;而2017年暑期档反而遇到了低潮,所以说我们电影届的人认为,整个经济都进入了新常态,我们电影也能也进入了一种新常态。
但是,中国电影的很多事情都不可预料,一部《战狼2》凭借56亿元的票房,一下把中国电影的产出拉到超高的姿态,所以这方面又出现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产业升级,一个是工业品质。因为《战狼2》的大片运作使得产业升级或者是类似于《战狼2》模式的电影可以越来越多。
《战狼2》的一个水下搏斗的长镜头,可以体现工业品质。但工业品质不是一切,所以电影还是要做到质量提升,内容和文本不分家;第二个就是管理运营和机制的问题;第三个才是工业品质,才是指数指标的问题。只有这三方面都做好了,我们才能真正进入中国美学时代。
吴京做《战狼2》的时候,几乎是集投资人、制作人、编剧、导演、主演于一身。但这样的运作模式对于电影产业来说并不常规。在文化产业运作当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去找一些可复制的、可连续性生产的这样的案例,老老实实的去做,而不是期待一夜奇迹。
电影工业的原则表征之一就是类型电影的实践,就所谓类型电影的生产是有一些可持续生产的模式。中国现在就在提倡比较好的类型电影生产的格局。
●文化产业发展的八个未来导向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陈少峰
做文化产业不立足于未来的话,消费者其实是非常被动的。所以我们今后是不是换一个思路,从未来看今天,也就是推测出我们未来需要做哪些事情。
我讲八个角度:
第一个角度叫自主性。最近有几个公司越来越厉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小平台和自己的IP,所以就有自己的未来。IP确实很重要,但IP不能使买来的,必须是自己的,因为买来的能用一次,而自己的IP可以不断地孵化,不断地演变。
第二个角度是前沿性。我们对互联网的理解不能只理解他的传播性,我们要理解他是一个大卖场,而且这个传播跟卖场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要把它做成自己的小平台并进行垂直开发,这样就可以增加我们的营业额。我想以后可以做新媒体+文创电商这样的小平台,这是互联网第二波的红利。
第三个角度是领先性。文化产业现在最大的特点就是原来做文化产业的不挣钱,而是IT来转文化产业的钱。文化产业辛苦工作大多数是传播公司做的,最后赚的钱都交给了IT,这说明我们只关注内容,而不关心平台和技术。所以说没有大平台和大技术,我们很难在文化产业中做到领先。所以我们接下来一定要把把文化科技进行融合,来寻找机会。
第四个角度是家庭消费。我们未来的文化产业应该是两个大圈——青少年的圈和通吃型的家庭型的圈,而现在只有青少年的圈。如果我们有两大消费圈的话,我们才能扩大市场,并且真正走向国际化。所以我们接下来要做整体的市场,而不是少数人的市场。
第五个角度是平台化的区域产业集聚。我们过去的平台都是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园又都是做一些租房子的工作,并没有变成一个帮助企业成长的平台。要向帮助企业成长,文化产业园要有创业投资、创业辅导并引入行业资源,同时政府要来帮助促进产业发展。我们要由房地产市场自生自灭的文化产业园变成政府和企业联合推动的一个产业发展平台。
第五个角度,就是中小文化公司是有机会的,每个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小平台,做垂直的业务,并把其做成导流的窗口,然后靠内容吸引消费者。我们可以通过资本运作,以并购为纽带进行深层次的合作,我把它叫做频道组合制。我希望大家以后都重视和思考我们有没有机会去做频道组合制,它成本比较低,而且退出也比较方便。
第七个角度就是轻奢化。我们能不能通过文化产业这种产业文化,把产品做成年轻人比较喜欢的,带有一定品牌个性和设计融合的轻奢化产品,这样就能把传统文化和文创电商相结合。
第八个就是品牌化。除了赚钱之外,企业应该是有整体价值的,所以一定要想办法把品牌做好。
下一篇:陈春花: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变与不变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