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以其上下两千年、纵横数万里的时空跨度,成为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1987年成为我国首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乡亲们的回信中强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长城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悠久和宏大,更在于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发展,见证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经由古丝绸之路的交流互鉴,它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深深流淌、烙印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脉基因中。
长城的保护历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长城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长城保护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国家文物局组织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各省文物行政部门实施了《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等重大保护行动,长城保护工作全面开展,长城精神得到有效传承弘扬,成为世界了解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的一张“金名片”。
长城法规建设与管理日益完善,形成以《长城保护条例》为基础,以省级长城保护法规、长城专项保护制度规范为补充的法规框架,以及《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省级区域规划、重要点段详细规划三级规划体系;保护理念与实践更加科学合理,对长城的认识更加科学,在坚持“最小干预”和“不改变原状”等文物保护理念的同时,明确了“整体保护、分段管理”的原则以及分类保护策略,长城保护实现从被动“抢救”、大规模修复、粗放施工到研究性修缮、预防性保护的科学转变;长城管理能力显著提升,长城资源专项调查认定顺利完成,属地管理责任得到全面落实,长城保护员全线覆盖,长城周边环境及风貌管控纳入各地保护区划,长城沿线生态环境日益改善,长城保护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长城价值传承力度不断加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实施,长城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融合,开放与展示利用手段日益丰富,保护成果有力扩大了公共文化供给,长城保护社会效应不断彰显,社会力量参与长城保护热潮涌现;长城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中英“双墙”合作、长城获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示范案例等成果,扩大了中国长城和长城保护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为世界各国开展巨型线性文化遗产、系列遗产保护,贡献了卓有成效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北京居庸关长城城楼 中国文化报记者 刘海红 摄
在我国长城保护工作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保护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长城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分布地域广、修筑时间长、保护技术要求高、周边自然与人文环境复杂、开放利用需求大,应对这些挑战,既需要继续增强系统思维、树立科学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管理制度等政策指引,更需要通过对重点、难点领域的研究攻关,有针对性地实施综合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全方位加强保护能力建设,构建价值阐释展示体系,推动长城文化带动区域发展,强化长城文化影响力,以新理念、新技术、新研究,推动解决新时代面临的新需求、新问题、新挑战,真正实现科学保护与整体展示、本体保护与环境治理、活化利用与区域发展、专业保护与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统筹推进。未来3年可从以下六大专项行动计划着手推动:
长城重点领域研究专项行动。聚焦长城保护中的技术难点、长城保护管理的空白点和薄弱环节,联合国内外各大科研机构、高校、从业单位,在保护技术、风险监测、价值阐释展示等重点领域开展课题研究,针对长城考古、长城定额、预防保护、开放利用等突出问题开展研究攻关,同时深化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制度、长城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机制、长城专项财政支持政策、长城开放利用政策保障等方面的研究探索,进一步优化保护管理体制机制。
长城保护利用示范项目专项行动。选取价值突出、景观组合好、公众关注度高的长城重点点段,开展预防性保护、新技术(材料)应用、数字化保护展示、工程管理机制创新等研究型修缮项目,突破长城保护项目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点,探索工程跨领域、跨学科合作,在工程组织实施、经费渠道、公众参与等方面进行开拓性尝试。
长城保护能力建设专项行动。一方面,通过建设完善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开展周期性保护管理状况评估,客观、全面掌握长城沿线保护管理状况,支撑国家文物局长城保护相关决策落实,推动长城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另一方面,通过整合管理部门、技术单位、社会力量,央地共建全国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并依托基地举办长城修缮技术研修班、全国长城保护员片区培训班等,培养长城保护专业队伍,推动长城保护水平持续提升。
长城价值阐释展示专项行动。以整体展示长城价值体系,提升社会公众对长城认知的全面性、系统性为目标,开展长城阐释展示体系研究,编制长城阐释展示总体规划或区域规划、重点点段详细方案,建设一批长城主题游径或者遗产核心展示区,串联、整合沿线及周边各类文物古迹、自然生态、文化资源、旅游景区等,形成层次分明、总分有序、相互呼应的综合展示体系。
长城文化带动区域发展专项行动。结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致力于将长城保护与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相结合,利用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的外溢效应,与周边各类历史、文化、自然、文旅优质资源联动开发利用,开展长城关堡文旅融合、活化利用研究,活态传承长城城堡型村落和传统型村落非遗传统,延续长城公众记忆,挖掘区域长城价值及资源禀赋,通过“长城村镇”“长城人家”“长城产业”等多种方式助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长城文化传播传承专项行动。国际方面,进一步完善中英“双墙对话”合作机制,在加强中英“双墙”合作交流的同时,拓展与其他领域、其他国家的国际交流、互鉴互通;国内方面,充分发挥“长城保护联盟”开放性论坛和公众参与平台的作用,联合全国长城保护管理机构、科研院所、专业团队以及致力于保护长城的社会力量,凝聚长城保护共识,扩大长城的社会影响力。
2024年是邓小平、习仲勋等领导同志“爱我中华、修我长城”题词发表40周年。新时代,长城保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新标准新要求。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接续努力、久久为功,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的殷殷嘱托,是我们这一代长城保护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通过全国文物系统的共同努力,科学、务实、持续推进“长城保护专项行动计划”,一定可以保护好长城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筑牢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长城!
(作者单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下一篇:杜汇良:暖城正青春,奋斗向未来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