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关键引擎;是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承载体。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需要发挥高校“答题人”作用,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创新人才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师资优势、学科优势、平台优势,努力培养出一流人才,特别是一流的创新型人才。一是系统谋划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主力军作用,打造人才汇聚的“洼地”、科技创新的“高地”、成果转化的“基地”,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二是建立教育和科技相融合、内外资源协同运用的人才全过程培养体系,依托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大科学装置等有组织科研机构,建设面向全球引才聚才的重要平台与载体;组织开展国际大科学计划等顶级科学研究项目,吸引国际水平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学家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打破传统学科组织壁垒,开展跨学科协同创新,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有步骤、有计划地遴选和培养骨干教师,汇聚多方资源和力量给予实验设备、团队建设、启动资金、访学交流、见习实践等方面支持。三是要以“破五唯”教育评价改革为引领,不断健全科研治理机制,以师德、能力、贡献为导向,为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人才提供发展通道和进步空间,造就人才成长、成才、乐业的良好环境。深化有组织科研评价制度改革,从传统量化指标、绩效考核向质量贡献转向,为人才松绑,释放创新活力。项目管理从行政逻辑转向学术逻辑,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充分释放科研团队的创造力,营造公开透明、开放共享、互惠共赢的科研文化氛围,推动科技创新“国家队”在世界科技前沿屡创佳绩。
加快原创性科技创新,为科技“突围”提供新动能
我国科技创新已进入重要的战略转型期,从过去以跟跑、补短板为主,转向强调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创新。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支撑着我国教育、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在原创性创新上有所作为。高校应围绕科技“突围”工程,统筹推进“关键需求+科研平台+人才团队+重大项目+标志性成果”五位一体的有组织科研攻坚模式,不断提升服务两件大事的能力。一要优化学科建设新布局。围绕科技“突围”工程,坚持“增设一批、升级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打造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专业和专业群。避免过度重复设置专业造成的同质化竞争、结构性过剩,统筹处理好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文科与理工科的关系,打破学校、院系、学科壁垒,创新学科组织和运行机制,着力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科集群。扩大服务于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链的专业布点数量,建成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特色更加鲜明、机制更加健全、供给更加有效的高水平学科体系。二要实现科研平台大突破。缺乏国家级平台,是学校晋位升级的一大短板。高校要充分发挥多学科共生优势,整合汇聚人才和创新资源,重点建设一批以科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为核心的世界领先科研大平台,尤其是交叉研究基地平台。如内蒙古工业大学围绕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合作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超算云原生架构的工业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围绕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参与推动与清华大学合作组建绿氢技术装备与应用研究中心,建设自治区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关键技术、核心装备与工程示范策源地等项目。进一步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平台考核评价机制,推动平台优化重组。通过推进平台突破,促进协同创新,为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高水平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要推进科研成果新跨越。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高校要始终强化以重大成果为导向的全链条管理,持续产出不可或缺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原创性重大成果,充分发挥基地平台有组织科研的载体作用,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项目。高校科研工作者应时刻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发扬科学家精神,勇闯自主创新“无人区”,敢啃关键核心技术的“硬骨头”,为推动科技“突围”工程作出更大贡献。
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为“科技赋能”提供全链条支撑
高校要有机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建立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强关系”。特别是要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乡村全面振兴”等要求落实到创新发展各环节,做到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立具有工科特色的“科技小站”,面向乡村振兴一线的实际需求开展创新研发并积极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解决了北方寒冷地区冬季设施农牧业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温度低、能耗高、病害多等问题。该团队还在北京市、陕西省延安市等地建成35处示范工程以及3个太阳能温室乡村振兴产业园,总经济规模达1.1亿元。要成为引领区域、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要以系统观念指导和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不仅要重视高校系统的要素、结构及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之间的关系,更要充分考虑高校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推动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社会系统、科技系统等有效链接、有机融合。要依托一种集多方创新要素于一体的创新体,面向国家战略和重要产业导入一流创新项目,集聚“政产学研用金”等各方力量,推动工程、需求、技术、产业、资金协同,实现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融合。要让学生在真实工程环境中开展科技创新,将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建到企业,随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大学还要坚持需求导向,解决产业痛点,主动成为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人才链。要充分发挥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优势,抓好科技创新这个“源头活水”,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从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强化水资源保障能力、深化农村牧区改革等方面打通堵点卡点,为内蒙古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提升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综合生产能力强基固本。要将科研创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人才培养与科技服务相结合,引导高校科研人员和青年学生在增长才干和创新实践的同时树立服务家国的社会责任感。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