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行驶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沿线,扑面而来的绿意改变了以往对毛乌素沙地的认识。几场雨过后,这片沙地迎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站在路边远眺,成片的梭梭草、杨柴、柠条等“沙漠卫士”,正无声诉说着鄂托克前旗这片大地上防沙治沙的生动故事。
从黄沙漫漫到绿植点点,近年来,鄂托克前旗坚持增绿和治沙、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毛乌素沙地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的华丽转变。
鄂托克前旗农牧民种植下的沙障。(来源: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人民政府)
接力播绿 治沙造林书写绿色奇迹
鄂托克前旗地处毛乌素沙地腹地,加上常年干旱少雨,土地荒漠化不断加剧,漫漫黄沙不断“蚕食”着这块大地上的绿色。
“大家之前总是开玩笑说,春天就不用吃饭,沙子就吃饱了。”的确,过去遇上大风天,一张嘴就吃一嘴沙子,这是当地居民对于建旗之初生活的深刻印象。
多年来,为了改善生存环境,鄂托克前旗广大群众发挥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代接着一代干,掀起了一场全民治沙的绿色革命。
每年的三四月间,是苗木补植、补栽的黄金季节。这时,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扛着铁锹,抱着幼苗,向着这片自出生就有的沙地挺进。他们有党员、有干部、有群众还有学生,在沙地里,他们扦插沙障、挖坑植树,用一个个整齐的“田”字格锁住沙漠“黄龙”,让寸草不生的荒漠长出点点新绿。
党员干部和群众在种植沙障。(来源: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人民政府)
在年复一年的综合治理下,沙患少了,生态恶化趋势得以遏制,勤劳淳朴的鄂托克前旗人民用自己的大胆尝试和生动实践在毛乌素沙地“踩”下了绿色足迹。如今,鄂托克前旗森林覆盖率达24.16%,建成区绿地率达38.01%,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管理护绿 可持续发展行稳致远
生态是底色,发展是根本,和谐是境界。为不断加强管理和治理的规范化路径,让毛乌素沙地的发展更可持续、更有动力,鄂托克前旗积极响应鄂尔多斯市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政策,在限制开发区实行全年禁牧,其余地区4月至6月休牧,休牧结束后以草定畜。
“刚开始不理解,现在实行休牧已经二十几个年头了,自家草场上的草绿了,羊也更肥了,生态环境好了,我们的日子才有奔头。”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嘎查牧民李建华说。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如今的监管手段也更加精准有效,在敖勒召其镇的智慧监管平台操作室,全镇各嘎查村草场上的情况一目了然,热成像和自动报警功能,充分弥补了监管人员不足的问题,实现实时监管,确保不留死角。
鄂托克前旗农牧民正在栽种沙柳枝。(来源:鄂托克前旗委宣传部)
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发展,不能从一时一地看问题,要算好长远账、整体账。鄂托克前旗不断完善“白+黑”“人防+技防”监管模式,全方位拉起管理护绿的“防护网”。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行走于鄂托克前旗,如今满目的绿色,很难让人联想到当初明沙遍地的场景。
产业富民 “穷沙窝”变“金沙窝”
绿色发展不能光低头播绿,更要抬头看路,如何让被沙子困扰的农牧民过上富足的生活,是生态治理题中应有之义。如何让沙窝生金,鄂托克前旗将答案放在“以工代赈”上。
为了让周边农牧民能够依沙致富,鄂托克前旗采取“合作社+农牧户”的模式,农牧户可以依托治沙合作社开展沙地管护工作,并获得相应的补贴。同时,为充分调动农牧户防沙治沙的积极性,对自愿开展植被种植的农牧户,按照亩数,一次性发放种植工资,并给予管护补贴,让农牧民在家门口就吃上了“生态饭”。
鄂托克前旗大沙头生态文化旅游区。(来源:鄂托克前旗委宣传部)
大沙头生态文化旅游区作为鄂托克前旗的4A级景区,保留了原始的沙漠形态,与周边沙地的变迁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为鄂托克前旗吸引来了大批的游客。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激活了农牧家乐发展的一江春水,周边农牧民用自家的房屋和蒙古包提供餐饮和住宿服务,不断增加自身收入,曾经的“穷沙窝”正在借助产业力量,借沙生金。
鄂托克前旗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推动毛乌素沙地持续向绿。
下一篇:一年一端午 一岁一安康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