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电话: 0477-8394929
邮箱: ordoswh123@163.com
网址:www.ordoswh.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资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底蕴
时间:2024-02-29 17:45    浏览:423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其置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突出战略地位。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发展理念充分继承吸收了民本思想、大同思想、和合思想、正义思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能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历史长河,浩浩荡荡;文化传承,始终不辍。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文明能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如此重大的贡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根固方能魂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因此,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了近代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无数仁人志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引下,前赴后继地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此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中华文化,使中华民族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历史主动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力量。文化关乎国本,文脉同国脉相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保持定力、化解各种风险矛盾的重要力量源泉。一个国家,如果其人民发自内心地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就会激发出强大的精神动力,对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遭遇重大危机,人民失去了文化认同,就会陷入文化迷茫,丧失精神定力,国家也会面临巨大的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演化是个长期的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当前的国际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军事实力等方面的竞争,更是文化实力方面的竞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感召和鼓舞中华民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把牢文化根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里所指的“中国特色”就是在立足当代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把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必须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脉。

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传统民本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尚书·五子之歌》中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朴素民本思想。《管子》中也提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到后来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以及墨子的“兼爱思想”,再到后来各个朝代的思想家们提出来的民本论,都是传统民本思想的活水源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因此,尽管中国有着巨大的人口规模,推进现代化面临的任务十分复杂艰巨,中国共产党也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整体迈入现代化,绝不让任何一人掉队。

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传统大同思想。天下为公,共享大同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理想。早在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对大同社会就有着具体的描述。近代以来,从洪秀全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描述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人间天国;到康有为的《大同书》中描述的“无邦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再到孙中山、毛泽东为大同理想所做出的艰辛探索;这都表明传统的大同社会理想始终是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传统和合思想。和合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古籍《周易》提出“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内在统一思想。庄子也曾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汉代著名儒学家董仲舒在系统地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系统地阐释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哲学理念,使得“和合”思想走向意识形态层面。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演化,和合思想成为中华民族解决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和谐发展问题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者和弘扬者,一直将传统和合思想贯彻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之中。在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充分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大肆破坏自然环境进而威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解决人与自身和谐发展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了西方现代化模式所导致的物质主义膨胀、精神贫乏等问题,提出要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将坚持高质量发展以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同时还将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传统正义思想。正义作为一种传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正义一词”由“正”与“义”组成,“正”就是正当、合适和公平的意思,“义”就是仁义和道义的意思。谈“义”就离不开“利”,儒家学者向来主张先义后利。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传统正义思想的滋养下,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追求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正义与和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决心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走一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现代化道路。

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文脉绵延。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习近平文化思想赓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理论创新,又有实践创新,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在理论创新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现了文化建设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用“十四个强调”高度概括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这就是“明体”。在实践创新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为了完成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七个着力”这一系列符合实际、系统完备的战略路径。这便是“达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认识论,又有方法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这便是“体用贯通”。

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有利的文化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将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得古老的中华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作者分别系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蒙古马精神”研究基地研究员;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

Copyright © 2015-2021ordosw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创意草原 版权所有 蒙ICP备20210021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