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西勒格城址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乌西日格嘎查。这里地处阴山余脉哈鲁乃山与罕乌拉山间的断裂沟谷地带,沟谷内水系发育良好,溪流潺潺,草木茂盛,有山间绿洲之胜景。城址位于沟谷西端一处较为开阔的地段,四周被群山环抱。
通过航拍测绘,可以看到城址平面大体呈矩形,略显不规则,东西最长125米,南北最长133米。墙体内、外两侧采用块石错缝砌筑,内部填黄土和碎石,坍塌明显。墙体两侧底部积土石成坡,现呈垄状,底宽3~3.4米,残高0.2~2.3米。
乌西勒格城址航拍正射影像图。(来源:阿拉善盟文化旅游广电局)
乌西勒格城是敖伦布拉格列燧上的一个重要城址,与乌兰布拉格障址一样,位于南、北两条烽燧线之间,是南北交通咽喉。它是这一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一处汉代城址,面积为16000多平方米(高阙塞、鸡鹿塞面积均为4600多平方米,乌兰布拉格障址为1200多平方米,希勃图石城为2000多平方米)。依其规模,参考张文平先生的思路,它和乌兰布拉格障址一样,应当是汉代朔方刺史部监察区内西河郡北部都尉府治下的西河要塞,它们对于研究汉代边郡西河郡早期辖地关系十分重要。
西河郡为汉代名郡,西汉初从上郡、北地郡分出,两汉史籍记载,西河乃边郡。根据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其地位于今晋陕之间的黄河两岸及鄂尔多斯市东部。西河郡北部有朔方、五原、云中等边郡,故其为边郡只能在西边。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提出西河郡的西界不止于杭锦旗以东,应到黄河以西。黄河以西,向北还有朔方郡的窳浑和三封两县,向南有北地郡的灵武和廉县两县。则西河郡的西界应和朔方、北地二郡西界等齐,北地郡北界也应向北推移和西河郡相连。顺着这一思路,我们或许可以推测制虏塞及塞外四障之西河郡的翁龙障和埤是障,或许也应在黄河以西的阿拉善地区。
除乌西勒格城址、希勃图古城遗址外,2019年11月,在距乌西勒格城址以西33千米处的巴嘎沙勒发现了一个新的城址,南北宽95米,东西长127米。此外,在此城以西19千米处发现了新的汉代障城,地表分布有大量汉代陶片,采集到两枚铜纽印和数枚汉五铢。这两处城址均位于哈鲁乃山向西南延伸的烽燧线上,是汉代的军事设施无疑,与制虏塞、翁龙障是否有联系,值得思考。
巴嘎沙勒汉代障址正射影像图。(来源:阿拉善盟文化旅游广电局)
西河汉塞是汉匈战争后,汉朝为巩固河南地区,大约在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修建的,应当是汉代在阿拉善地区最早修建的军事防御设施。西河汉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哈鲁乃山系狼山在阿拉善境内的余脉,属阴山山脉。狼山自东向西由巴彦淖尔市进入阿拉善盟境内,经哈鲁乃山向西南延伸,大致分为两线:一线略偏南,形成罕乌拉山和巴彦乌拉山;另一线略偏西,经哈日陶勒盖山、巴音西勃山、曼德拉山等连接雅布赖山脉。这些山脉斜贯阿拉善左旗北部和阿拉善右旗南部,将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分开,形成了向西沿巴丹吉林沙漠北缘至居延、向西南沿雅布赖山脉至河西走廊、向南沿贺兰山山脉至陇西的三条大通道。西河汉塞的城障、列燧就是沿着这些通道分布的,战略价值不言而喻。它们与今巴彦淖尔市境内的朔方汉塞相接续,是汉朝控制黄河两岸,据守河套平原,乃至庇护长安的重要边塞。
乌西勒格城址地表遗物。(来源:阿拉善盟文化旅游广电局)
根据乌西勒格城址地表遗物可以判断,此城为西夏所用,是西夏在此地最大的城,其规模虽不及额济纳黑水镇燕军司、查干克日木城(均为50000多平方米),但也不小,是否为西夏白马强镇军司所在地亦未可知。学者温琪宏在《试探成吉思汗灭夏的行军路线》一文中提出,今巴彦乌拉山以北原罕乌拉苏木(2006年撤销)至巴彦诺日公苏木之间,应当为白马强镇军司地望所在,乌西勒格城址恰在此区域内。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