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电话: 0477-8394929
邮箱: ordoswh123@163.com
网址:www.ordoswh.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资讯
文旅爆火的三个关键词
时间:2024-01-25 16:10    浏览:392次

01

“尔滨”卷到海外了!

据新华社报道,近日,当听到有记者介绍哈尔滨3天接待300万游客时,瑞士国家旅游局局长也申请加入文旅比拼:“我姓瑞,欢迎哈尔滨来与我相会。”

从赶“烤”的淄博,到举办“村超”的榕江,从策划“大唐不夜城”的西安,到把“东北老大哥”气质拿捏得妥妥帖帖的哈尔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见到了很多优秀的文旅创意,也见证了很多城市口碑爆棚、文旅爆火的佳话。

02

第一个关键词——诚。

从设计精品游路线,到优化旅游市场环境,从打造网红打卡地,到社交媒体铺开宣传,哈尔滨“已经准备了一年”。

“游客需要什么,我们就上什么。”有求必应的“宠客”,掏心掏肺的诚意,刷新了哈尔滨的城市形象。

今年元旦期间,同样爆火的还有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数据显示,165万人次参加跨年活动,相当于全市近5成的人口;3天假日,全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35.35万人次,同比增长205.7%。

青橙融媒说,呼和浩特2023年就“开窍”了。从大青山观日出,到周杰伦演唱会,再到跨年夜的狂欢,每一次的体验都不一样。

但呼和浩特的“开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城市不断满足群众需求、提升游客体验、进阶管理水平的必然结果。

跨年夜,地铁通宵运营,公交车延长运营时间,公安、消防、城管、供电、环卫等各类服务人群都冲在了一线,不为别的,就为客人来了咱“大呼和”,说一声“这个地方真好!”

挖空心思搞的创意,体贴周到做的服务,来玩的人都能感受得到。

03

第二个关键词——人。

城市因人而生,也为人而进步。游客对一座城市的印象,取决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资源,同样来自市民的文明素养、精神风貌,和街头巷尾的人间烟火。

在哈尔滨流传着一份当地人的“让景承诺”——“不下馆子不洗澡,不开破车满街跑,要有游客来问好,还给免费当向导。”

这让人情不自禁想起2023年8月在呼和浩特的周杰伦演唱会。

当天南地北几十万客人涌入这座城市,没有任何动员,市民们自发成为青城代言人:网络上,有人蹲在评论区,变身在线客服,耐心细致地答疑解惑;有人吐槽宽巷子的一个商家服务态度差,商家就在评论区诚恳道歉,表示一定会改进;有人求助共享电驴,后面跟了一长串帮忙的帖子……

或许平常时候,大家不会去下意识地唤起自己的“市民身份”,但在面对五湖四海游客宾朋之时,这份集体意识,就会迸发出凝聚力、号召力,成为托举城市向上的强大底气。

美食、风景之外,更重要的,是背后的人。

能让一座城市火起来的,也许是一个不经意的“燃点”、或者一场有意识的策划,但能让一座城市火下去的,一定是这座城市里 “滚烫的人心”。

04

第三个关键词——媒。

有人说,互联网催生了全民社交,“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

网红城市的出名之路,同样离不开对社交媒体的有效利用。

社交媒体上,一个短视频、一条评论、一份昵称、一段时代记忆,都有可能打开流量的“阀门”。

现如今,已有越来越多城市主动“蹭热度”,玩梗接梗,让自家市民欣喜不已;而那些“慢半拍”的,则无不面对市民催更:“快支棱起来”“学学人家”。

“识见”1月21日《有网友建议内蒙古文旅改个名》一文提到:有网友留言,建议“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抖音官方账号改名为“内蒙古文旅”。随后,“内蒙古文旅”默默改名、上线。

还有网友建议,咱得大力摇人呀,让凤凰传奇推介家乡,一定能吸引更多人。

1月14日,主打一个听劝的“内蒙古文旅”出动玲花推介内蒙古,推介视频一经发布,就迅速破圈。

注意力资源总是有限的,这使得城市间的口碑竞逐越来越白热化。

从“听劝”连夜改名官号方便搜索,到一口气更新数十条视频被调侃电脑“冒烟”,再到请明星为家乡代言吸引流量,政府部门为振兴旅游产业亮出“十八般武艺”,不少地方确实因此获得了更多被看见、被关注、被打卡的机会。

老牌大都市上海,最近在社交媒体上的话题火热,和电视剧《繁花》有关。这部剧使得上海话、当地街道建筑和美食再次出圈,昔日美食街黄河路又现“繁华”。

可参与、可进入、可分享的社交网络,随时可能带动一座城市。

尽管所有城市都有一个能砸到流量彩蛋的网红梦,砸到彩蛋也确实值得祝贺,但过日子要细水长流,不能靠砸彩蛋。

热度能否转换成实打实的城市吸引力,依然取决于运营者的应对能力,取决于城市管理、服务日复一日的深耕细作,和久久为功的绣花功夫。

但无论如何,直面期待,增强网感,敢玩会玩,都是城市决胜引流大战的必修课。

想干事、真作为,就无惧站在风口。

05

城市和人一样,都需要“有趣的灵魂”。

有人说,旅游,就是从自己待腻了的地方,到别人待腻了的地方,对诗和远方的向往,也是对一座城市独特风格的追寻。

想要出圈,想要独树一帜,最难的也就在于这个“有趣的灵魂”。

烧烤摊子,家门口就有,为什么大家一度愿意跑到淄博去尝一口?大花棉袄,也不是“尔滨”一家的特色,怎么就偏偏是它出尽了风头?

我们说北京大气、成都生活、济南好客、杭州温柔、苏州精致……这些口碑的形成,都源于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源于人们的实干和奋斗赋予了城市的精神、丰富了城市的性格、塑造了城市的灵魂。

说到底,好口碑不是说出来的,是干出来的。

真心做人,用心做事,迟早会被看见。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

Copyright © 2015-2021ordosw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创意草原 版权所有 蒙ICP备20210021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