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鄂尔多斯草原上,活跃着一群带领群众科技致富、引领农牧民科学种养的科技精英。他们奔走在鄂托克前旗的农村牧区,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全面开展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引进名优特品种,以全方位科技服务为手段, 以促进全旗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兢兢业业,躬身亲为,在鄂托克大地上书写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科技壮歌,描绘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科普画卷。
他们就是鄂托克前旗德善草原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的专家、教授和优秀科技工作者。
鄂托克前旗德善草原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是依托鄂托克前旗永盛新型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市级科技特派员、特聘专家、公司法人组成的科技服务团队。
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覆盖鄂托克前旗农牧业科技需求、产业发展需要,立足鄂托克前旗,服务全市农牧业、农牧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为抓手,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致力于鄂尔多斯市农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开展进行相关应用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提升科学技术支撑能力,搭建优势互补平台,资源共享,全面提高科技创新创业和科技培训指导服务水平,成为鄂尔多斯高质量发展的一支科技劲旅。
科技创新引领,为农牧民搭建增收致富新平台
鄂托克前旗德善草原科技工作站立足本乡本土实际,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以种养为产业基础,以提高单位面积产值为目标,大胆引进血麦新品种、干鲜两用辣椒种植示范、双膜大棚模式推广、玉米秸杆营养质量提升推广、农用酵素制造示范、放线菌增产技术推广、农作物引水肥增产技术应用、青贮玉米提质增产技术种养结合项目示范推广、高钙富硒羊肉猪肉生产项目推广、母牛多胎繁殖技术项目实施、研制开发欧李钙果种植及系列食品等一系列科技项目,并落地生根,试验示范成功,为本地农牧民应用科学技术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搭建起新平台。
血麦是一种具有高营养物质的新型粮食品种,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其含铁量是普通小麦的19.2倍,锌含量是普通小麦的4.1倍,居现有国内外农作物之首。其氨基酸含量高于普通小麦的35.1%,谷氨酸含量是普通水麦的8倍。
2023年,鄂托克前旗德善草原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的科技人员首次引进血麦新品种并试种成功。当年试种200亩,单产达到500斤,总产10万斤。按每斤7元的销售价格计算,销售收入可达70万元,实现纯利润达30多万元,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鄂托克前旗历来有种植辣椒的习惯,但多年来品种单一、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为了探索辣椒种植高产高效的新途径,科技人员通过认真调研、细致比对,决定引进试种新疆天椒红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选育的干鲜两用型杂交品种红龙12号、红龙18号、红龙23号新品种和天椒红冠杂交品种,试种成功并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2023年科技特派员引进试种300亩,单产达到6000斤以上,总产180多万斤,可实现收入250万元。除去成本费用,可实现利润110万元。
鄂托克前旗地处蒙、宁、陕交界处,蔬菜供应一直是困扰人们生活的短板。为了解决人民吃菜难问题,科技人员于2022年首次引进试验示范双膜大棚种植模式,当年试种25亩,单位面积产量达到8000斤,销售额达到32万元。此项技术是一项一年两季生产模式,在正常一年一季大棚生产结束后,采用地膜、棚膜双层保温技术,再安排一季保护地种植。主要栽培抗寒性能较好且优质的水果萝卜、紫色大白菜、螺丝椒、贝贝南瓜等新优品种。既增加了地产蔬菜的供应量,又在农牧业相同条件下最大限度利用了保护地设施发挥增产增收效益。同时引进新品种,使人民群众的餐桌上更加丰富多彩,可谓一举多得。
以种促养,立足本土提质增效
鄂托克前旗一直以来是鄂尔多斯市的奶源肉库,养殖自然是当地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如何更好地解决和利用饲草料问题,是全旗上下一直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提高养殖效益,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技术人员在提高本土玉米秸杆营养质量、引水肥增产技术、放线菌增产技术、青贮玉米提质增产上下功夫、做试验,取得很好的效果。
2023年科技人员通过新鲜玉米秸杆微生物发酵,转化为牲畜饲料的提质提效攻关试验,效果十分明显。当年试种青贮玉米300亩,经对比组试验,亩增产500公斤,经过微生物发酵,提高蛋白含量1.02个百分点,酸性洗涤纤维降低8.21个百分点,亩产效益增加了320元。
在农作物田间管理上,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缺墒的情况下播种,之后浇盖头水,并每亩追施10公斤左右的氨基酸有机肥,促进作物生根发芽,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2022年,德善草原科技特派员首次在鄂前旗引进农作物引水肥增产技术进行试验示范。2023年持续进行,试种20000亩农作物,单位增产160斤,总增产320万斤,增收300多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放线菌的推广和使用,是鄂托克草原的新鲜事物。用微生物发酵肥料,对农作物生长有着重要而划时代的意义。不仅体现在能够改善土壤养分的供应上,还体现在对作物生长的促进、抗病、抗逆性等多方面作用。放线菌可直接为植物提供营养元素,可以活化并促进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可以降解土壤中的难溶磷、钾,转化为可吸收的磷钾化合物。放线菌还可产生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刺激植物生长,并抑制病害,减少化肥施用量,直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023年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在鄂前旗试种施用放线菌农作物15000亩,亩产增产160斤,总增产240万斤。
为了达到以种促养、种养增效的目的,技术人员还想方设法引进巨菌草新品种种植,试种60亩,亩产达到8.65吨,粗蛋白含量达到7.86%,适口性及营养价值基本达到青贮玉米标准,产量高出青贮玉米171.8%。每吨600元售价,每亩增收1470元。
试验证明,巨菌草完全适合鄂尔多斯土壤气候,是产量高、品质优、易于栽培种植的新型牧草,可以大量推广。科技引领,向养殖高端化要效益
德善草原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努力在提升养殖效益上下功夫,全方位提高养殖业品质和附加值,努力提高农牧民的养殖收入。
鄂尔多斯西部草原的牛羊肉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北方牛羊肉中的精品。但如何让好肉好上加好,让鄂托克草原的肉品锦上添花,这是科技创新的一个突破口。
科技人员大胆构思实践,着手实施富钙富硒羊肉、猪肉生产项目和母牛多胎繁殖技术项目,并获得成功,为鄂尔多斯西部草原养殖业带来生机。
科技人员首先引进欧李钙果试种200亩,获得成功。示范生产了钙果罐头、钙果酒、钙果茶叶等产品,正在进行市场开拓和体验性销售,市场反响良好。然后用钙果果实收获后的枝,经过复合菌种发酵,按比例添加在饲料中喂养猪、喂羊,使草原肉品升级为功能性产品,提高了肉食品质,增加了附加值。
项目经过2023年9月鄂尔多斯市科技局验收,试验羊、猪肉品种的钙和硒已达到高钙(459.2mg/kg)高硒(0.3mg/kg)标准。
在大庙贡乌苏嘎查和昂素呼啦呼嘎查实施高钙富硒育肥300余只肉羊,饲喂钙果复合饲料,产肉6000公斤以上,羊肉售价每斤68元,收入81万元,实现利润42.6万元。
在鄂前旗万牧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养殖110头高钙富硒育肥猪,生产功能性猪肉14300公斤,每公斤售价75元,实现利润67.21万元。
为了扩大钙果枝叶来源,科技人员经过不断探索试验,已找出部分与钙果枝叶营养物质含量平等或更好的原料,为下一步开发高钙富硒肉食产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母牛多胎繁殖技术一直是国内外科研领域的一个热点。特派员工作站的科技人员不畏难辛,敢为人先,于2022年开始与原鄂前旗科协主席赛朝克图共同在昂素克仁格图嘎查进行母牛多胎繁殖试验。参试母牛10头,其中产双胎一头、三胎一头、其余一胎,共产年犊13头。今年又试验了11头牛,5头试验成功,其中一头母牛生产三胎,4头母牛生产双胎。
双胎与三胎牛犊出生时体重低于单胎,但后期生长发育速度较快。该项目技术已申报科技发明专利,正在全面推广之中。科技团队凝心聚力,无往不胜
鄂托克前旗德善草原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把科技创新引领示范放在第一位,做出好成绩、闯出新路子、收到好效益。全站16名科技特派员按照“一全四统一”工作方案优质高效搞好科技服务,成为鄂前旗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农牧民致富的领头雁,乡村振兴的践行者和促进者。
特派员工作站站长菅文祥说:“我们工作站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主要是大家团结一致,有一批忘我工作、献身科技事业的‘拼命三郎’。如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伊毕格乐图、来自西北农林科大的校外教授李立老师、鄂前旗科技协会科普部长李志新等人,他们一心扑在科技创新和试验示范研发中,不计个人得失,每年现场基层服务200天以上,为乡村振兴建设和鄂尔多斯的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是啊,有这样的科技工作者,何愁经济不发展、农牧民不富有、乡村不振兴!祝愿草原德善和美!祝愿草原兴隆昌盛!
上一篇:内蒙古加速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