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的快闪活动
在地铁站里演出
草原放歌“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就是这样的一句承诺,乌兰牧骑从1957年成立以来,足迹遍布内蒙古大地的每一个角落。11月20日,“弘扬‘北疆文化’ 服务各族群众”——全区乌兰牧骑“学·创·演”新创作品展演活动在呼和浩特市、兴安盟、巴彦淖尔市三地同时启动。寒风凛冽,乌兰牧骑队员们的步履不停,将精彩的演出带到市民身边,乌兰牧骑精神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在弘扬“北疆文化”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贴近群众创佳作 硕果累累获赞11月20日,文艺演出在呼和浩特市乌兰牧骑剧场与赛罕区敕勒川路街道东古楼社区同时进行。当晚,在乌兰牧骑剧场里,歌舞《人民江山》、小品《学报告》、歌曲《心中的歌唱给党》、器乐合奏《同心筑梦》、快板音乐剧《白二爷沙坝》等节目轮番上演,台下掌声、喝彩声不断。《白二爷沙坝》让现场观众深受感动,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作品。和林格尔县乌兰牧骑副队长贾秋清说:“今年,我们通过多次采风将这个治沙的故事改编成情景剧,希望把和林格尔一代又一代人不畏艰辛,将沙坝变为绿洲的感人故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推广出去。”《白二爷沙坝》是呼和浩特市各级乌兰牧骑贴近群众、不断创作的一个代表作品。据了解,“学·创·演”新创作品展演活动开展以来,呼和浩特市各级乌兰牧骑已创作编排歌曲、舞蹈、小戏小品等作品共计130余个,其中舞台剧《青山儿女》荣获第六届内蒙古二人台艺术节暨沿黄省区地方戏展演大型剧目二等奖,舞蹈《哈素海姑娘》荣获第九届自治区舞蹈比赛创作三等奖,歌曲《祝福祖国》荣获自治区第九届乌兰牧骑艺术节表演二等奖,组合作品《骏马赞》荣获第五届自治区“草原金秋”新创作品奖,文艺创作硕果累累。创新形式 精彩演出一直在路上9月中旬,呼和浩特市乌兰牧骑的一位弹三弦的小姐姐在抖音平台上火了一把。在呼和浩特市乌兰牧骑举办的地铁快闪演出中,热心网友将小姐姐在地铁上弹三弦的片段发布到抖音平台上,有10000多人为她点赞。据呼和浩特市乌兰牧骑的工作人员介绍,今年陆续在火车站、白塔国际机场、地铁站开展文艺快闪活动,通过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让游客们近距离感受“北疆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旅游体验感与满意度,展现呼和浩特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提升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除了快闪活动外,呼和浩特市乌兰牧骑还有其他新颖的表演形式,如今年在呼和浩特市掀起一阵“骑行往返60公里,夜登大青山看日出”的热潮。为此,呼和浩特市乌兰牧骑队员们前往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开展文艺快闪活动。据呼和浩特市乌兰牧骑队长乌日格希拉图介绍,队员们在进行文艺表演的同时,不仅免费向市民发放矿泉水、清理大青山上的垃圾,还拍摄制作活动宣传短视频,激发短视频的正向社会价值,宣传推广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资源。据了解,呼和浩特市各级乌兰牧骑以“乌兰牧骑+”的服务形式,把握重要时间节点深入景区、社区、广场、村镇、军营、企业等地,把欢乐和文明带给市民,年均惠民演出不少于1000场,精彩的演出一直在路上……非遗绝技添彩 丰富“北疆文化”内涵在内蒙古这片热土上有着多种文化元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多才多艺的乌兰牧骑队员身上,非遗绝技时刻在为演出添彩。如武川县乌兰牧骑排演的剧目《青山儿女》最主要的表演内容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爬山调;呼和浩特市乌兰牧骑创排的小型环境式情景歌舞剧《欢腾的敕勒川》,以弘扬“北疆文化”为主线,融入内蒙古地域特色、民俗文化,通过串联简单的故事线呈现马头琴、长调、呼麦、民族歌舞等表演形式,观众一次性就能欣赏到多个非遗项目;清水河县乌兰牧骑队员张慧芳是呼和浩特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唢呐的传承人,女性唢呐表演所到之处都会让观众响起长久的、热烈的掌声……“短小精干、一专多能、深入基层”,这是我们对于乌兰牧骑最基本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高晓焘研究员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乌兰牧骑精神生动反映了“北疆文化”的创新性特色。乌兰牧骑是经过实践和人民检验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求的文艺形式,为推动内蒙古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北疆文化”发展史上的闪亮印记。在此过程中凝练的乌兰牧骑精神,既丰富了“北疆文化”的内涵,也为在新时代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更好表达“北疆文化”的精神品格、价值追求、审美情趣提供了模板和更多可能。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