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亟须促进教师发展以适应教育的未来变局。为促进数字化转型境遇下的教师发展,首先,基于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探究了转型境遇下的数字化格局,教育数字化转型正加速知识生产、功能替代和空间订造,并以此推动着教学变革、角色转型及交互形态的更新。其次,揭示了技术的加速特性构成教师与教育各要素之间关系式微的困境,引发了教师在空间、物界、行为、时间和自我5个层面的“新异化”隐忧。然后,基于“共鸣”理论构建形成代际交往、构成“教”“技”平衡,分离常规劳动、延伸教学意义,重塑技术意向、追求智慧教育的教师发展取径。最后,提出以构筑“共生”系统作为数字时代人机结合的境界追求,彰显人机之间的目的共性、整体协同、开放联结和自组织性。通过叠加数字技术的教育全要素、全流程与教师角色的全面契合,使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转型境遇:追求速度的数字化格局
01
加速知识生产,引发教育变革
数字技术在加速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基础上,引发了教学形式与目标的变化。在智能时代,“人机协同”构成新的教学范式,通过智慧教育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02
加速功能替代,推动角色转型
一方面,技术引发“物”的智能化迭代升级,强调技术在场的重要性。遵从智能技术内蕴的运行范式正逐渐成为教与学活动发生的前提条件,使用主体必须顺应技术设备的运行模式。
另一方面,技术演进展现出对“人”的替代趋势,推动着教师的角色转型。
03
加速空间订造,更新交互形态
数字技术加速了对教育空间的创设与订造。一方面,数字技术对实体化的教育活动空间进行重新设计、改造和布局。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实现对虚拟空间的订造与优化,为教育活动主体提供稳定交互的教学场域。
数字技术在加速对虚拟空间订造的同时,使教育活动主体淡化了对实体化空间的观念,并产生了新的交互形态。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主体的身体状态逐渐趋于“静态化”,应对实体空间所需要做的事情大大降低,师生不再奔波聚集于同一个物理空间开展教学活动。
异化隐忧:全面变革中的关系缺失
异化(Alienation)本意是指分离、疏远、陌生化,罗萨将异化定义为“人们自愿做某些不是人们自己真的想做的事情”,并认为社会加速使得人类的生活与空间、时间、物界、行为以及他们自身相异化开来。教师具备人自在自为性的存在特征,这使得教师与教育数字化转型之间并不具备同步的速度,进而导致两者的良好关系在技术迭代中逐渐式微。从罗萨新异化的角度理解,教师与教育各要素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关系缺失构成了教师活动的异化,体现在教师与学生、技术与经验、现实与愿景、速度与意义、工具与思维等5对关系中。
(一)空间———无限延展导致师生关系疏离(二)物界———技术更迭致使经验丧失价值(三)行为———实践困境背离技术理论愿景(四)时间———速度追求招致教育意义缺失(五)自我———工具依赖暗藏思维堕化风险
发展取径:构筑相互回应的共鸣关系
01
实现代际交往,构成“教”“技”平衡
教师需要转换自我的技术权威,实现教师与学生相互性的“发声”与“回应”,让技术以共同话题的存在形式通向各自的心灵深处,实现深度交互,推动技术之维的教学相长。
02
分离常规劳动,延伸教学意义
教育既有科学的品性,又有艺术的格调,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整合,属于垂直共鸣的范畴,教师需要打开教学活动的视野,体悟教学过程的自然性,追求教学的实践艺术。
一是分离工具性劳动。
二是延伸教学的意义。
03
重塑技术意向,追求智慧教育
共鸣理论中的教育目的超越了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转向认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而实现教师与技术之间的共鸣成为学生与世界达成共鸣关系的重要纽带。这与智慧教育的理念一致,即以培养“人的智慧”作为要求和目的,强调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智能技术的赋能。在整体上,需要强调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多阶化赋予技术以教育意向。
二是以智慧教育培育人的智慧。
境界追求:生成圆融和谐的共生系统
未来教育是“生命与技术之维的耦合”,“人机共教”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技术需要依赖教师的支配和使用在教育场域中“生存和发展”,使其能永续地作用于教育系统。同时,教师也需要技术构成教学活动保障,发挥自我角色的智慧育人功能。最终,人类教师与数字技术之间会生成和谐共存的共生教育系统。基于共生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开放性和组织性”四个基本特征,教师与技术的共生境界阐释如下。
(一)彰显“人”“机”目的共性的共生旨归(二)凸显“人”“机”整体协同的共生特征(三)形成“人”“机”开放联结的共生状态(四)遵循“师”“生”自组织性的共生路径
综上,数字技术本身蕴含着追求“速度”的“基因”,加速着知识生产、功能替代和空间订造,使教师面临着新异化隐忧。共鸣理论为调和教师与技术之间的紧张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教师的发展路径并非是一味地遵从技术的结构塑造自我多重化的角色,而是要在共鸣中寻求“人”的意义,找到实现人机和谐的结合点,并“在教育的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之间寻求平衡”。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教师需和技术形成一种持续性的共生状态,而非在角色博弈中阻滞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最终通过对教育全要素、全流程叠加数字技术与教师角色的全面契合,使数字技术在与教师的不断共鸣中达成共生境界,全面赋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