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近日,“道中华”就此话题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大华教授。
记者:中华文明被认为是持续时间最长且唯一一个从未中断的古老文明。为什么这样说?
郑大华:早在1900年,梁启超在他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就写道:“地球上文明古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但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的文明都中断了,唯一延续至今的只有中华文明。
从创造文明的主体来看,中国古代文明的创造主体,是我们现代中华民族的祖先,组成现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各民族,都能在中国古代的族群中找到他们的先祖。
从作为文明之基础的文化来看,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或主体的中华文化从来没有中断过,古代中华文化的语言文字、风俗信仰、价值观念等,到现在仍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重要影响。
从文明的载体来看,中国几千年来尽管有政权的更迭,但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和政权,都承载着中华文明,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组成部分。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话说,中国自古以来只有朝代和政权的更迭,而没有国家的灭亡,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国家。
中华文化连绵不断,源自中华文明早期的古老哲学仍然在人伦日用各个方面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和情感。
图为上海外滩打太极拳的晨练人群。(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郑大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体现在社会发展的连续性。有人类社会才有人类文明。中国社会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没有中断。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体现在政治传统的连续性。自古以来,中国任何一个新朝代的建立,都强调本朝对前朝的继承和革新,强调本朝作为正统王朝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是天命所归。中国古代有一种国家政权理论叫“正统论”,即通过“统”“行夏正”“居中国”来论证自己所建立的政权在历史顺序和现实政治格局中的正统性。它反映的正是政治传统的传承和延续。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体现在文化传统的连续性。中国的文化传统可以上溯至三代,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高度发展则进一步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这一时期的诸子百家,尤其是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思想家们所提出的思想主张和价值观念对后世政治理念、社会伦理、人生哲学等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后世思想家们所提出的思想主张和价值观念,都是对他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明显的连续性。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体现在历史书写的连续性。古代文明的记载、传播和传承离不开历史书写,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历史书写的传统,其史书之多、类别之全、叙事之详,世所罕见。中华民族书写历史的目的,是要借古以鉴今。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书写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历朝历代国家治理的得失,为当时和后世统治者提供了宝贵借鉴。历史书写的连续性正是中华文明连续性最直观有效的说明。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体现在语言文字的连续性。语言文字是承载与传播文明的主要介质,中国的语言文字尽管不断发展演化,但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大一统政策后,在全国范围内,以中原地区为主的语言文字体系就确立并延续了下来,成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直至今天。和历史书写的连续性一样,语言文字的连续性也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生动体现。
汉字中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传达出中国人特有的人格风范与性情志趣。语言文字的统一和传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保证。
(图片来源:人民网)
记者:中华文明能够维持其连续性并历久弥新,原因是什么?
郑大华:首先,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有关。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在20世纪以前,中华民族还是一个“自在”的民族,没有形成“中华民族”的概念,但自古以来,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自认为是中国人,其建立的朝代和政权都是中国的朝代和政权。
在南北朝时期发生过一个有趣的现象:北朝的少数民族政权自称“中国”,将南朝的汉族政权称之为“岛夷”,而南朝的汉族政权同样自称“中国”,称北朝的少数民族政权为“索虏”。正因为汉族和少数民族都自认为是中国人,所以,他们在建立朝代和政权的过程中,不是另起炉灶,重搞一套,而是在继承前朝制度的基础上有所革新。这就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发展提供了保证。
其次,与“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及其实践有关。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维持其连续性并历久弥新,“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及其实践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早在先秦时期,“大一统”思想即已出现。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从政治理念转化为政治实践。秦始皇废分封而行郡县,实行“车同轨,书同文,量同衡、行同伦”的“大一统”政策。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一统。此后,“大一统”思想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进程中继续发展。
“大一统”观念的内涵就是要建立“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统一政权,最终实现“天下大同”的人类理想。具体包括以集权朝廷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为目标的疆域一统,以“华夷一家”为追求的民族一统,以“独尊儒术”为宗旨的思想一统。这些主张不仅深刻地烙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而且也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最后,与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包容性和和平性有关。中华文明古老而常新,创新为中华文明连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以秦统一中国后国家治理体系的变化为例,选官制度就经历过从两汉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以后科举制的变化;中央官制也经历过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唐宋三省六部制,再到明清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对国家治理体系的重大创新,都不同程度体现了中华文明“变则通”的创新思想。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也正是因为这种包容性,中华文明坚持对外开放、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如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唐代的对外交往,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明代郑和下西洋等等。这些都是古代中国开放包容的典范,不仅将中华文化传播到域外,同时也将域外文化带到中国,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
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和平性”是中华文明的又一特点。中国自古就有“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正因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不好战,所以中华文明能够在和平的环境中得到连续性发展,没有像一些国家那样因好战亡国而文明中断。
记者:与其他古老文明的断层相比,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遗产?
郑大华: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给我们留下了稳定的文化基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世代代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核心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漫长文明演进中积累的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源泉,也是国家发展、民族自强的重要支撑,使中华民族真正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
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给我们留下了卓越的民族精神和文明视野。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前行中,积累下卓越的民族精神和宽广的文明视野,正是这份精神和视野,使中华民族超乎于千山万壑之外、卓立于文明厄难之上,守常而达变,守正而日新。
今日,面对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基于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给我们留下的文明特性,让我们能够在激荡的世界舞台站稳脚跟,能够明晰中国发展处境和新的历史方位,自觉强化独立自主的政治价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给我们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沃土。一个缺失独立自主与明确清晰价值诉求的国家,往往会沦为“无所适从的国家”,从而失去国际地位和大国抱负。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原生型文明体,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给我们留下的文化资源,为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提供了强劲的文化力量。
记者: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要走自己的路。这条路对于中华文明自身和人类文明而言,有何意味?
郑大华: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与其他文明不同的发展道路,这决定了在中国进行革命和建设,不能照抄照搬他人经验,必须扎根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依照自己的历史和国情,走自己的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与西方国家创造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存在显著差异,具有诸多资本主义文明形态所不具备的特性和优势,为世界其他民族发展及其文明创造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启发。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就作出过大胆的预料:“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中已经证明了,依靠文化和文明的力量,可以将亿万人民根据文化情感纽带的联系,而组织在一个以天下主义和世界主义为文明基准的国家。”可以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扬弃了西方文明,与时俱进地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和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总要求,指引并促进着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记者陈海龙)
受访者简介:
郑大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