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比如,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等等。
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我们党强烈文化担当和高度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推进文化传承发展与繁荣兴盛的根本指针,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彰显核心的力量、思想的力量、真理的力量。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理性厚重、坚定从容,神州大地处处呈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恢宏气象以及“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生动图景,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
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上下功夫,进一步领悟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意义——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
文脉贯通,斯文在兹。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精神品格、共同信念、历史取向、胸怀格局。从现代维度传续精神命脉、增进文化认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更为丰沛的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必要的思想资源。它以前所未有的历史信心和理论自信布告天下: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在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上下功夫,进一步领悟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开创性意义——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现实的中国、植根于历史的中国,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坚持“两个结合”、勇于推进理论创新的典范,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要深刻认识到,“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有力体现。
在深刻把握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上下功夫,进一步领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性意义——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归根结底在于铸就文化的新辉煌、创造新的文明形态。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作者为陈云纪念馆原党委书记、馆长,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