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全国两会正值进行时,来自文化产业界的代表和委员纷纷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立足各自领域发表真知灼见,提出诸多提案和建议。
何寄华:长沙马王堆汉墓具备打造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示范工程的基础条件。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盟湖南省委会主委何寄华
“有关马王堆汉墓的故事,我们有义务让千年‘国宝’焕发新彩。”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盟湖南省委会主委何寄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沙马王堆汉墓这座西汉“文化宝库”蕴藏着两千多年前的中国社会万象,在国内国际考古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具备打造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示范工程的基础条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以数字技术为承载展现全景文化,推动历史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将迎来大好时机。”何寄华建议,打造文博新基建,运用数字孪生等技术手段,建立马王堆文物大数据资源库。同时,用虚拟数字技术复原楚汉名城长沙的汉文化生活场景,塑造虚拟数字马王堆文化遗产代言人,创造马王堆文化遗产商业新消费场景,“还可以搭建湖南文化遗产数字基金库,探索形成马王堆文物数字活化路径,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象级马王堆数字文化IP”。
“以点带面,构建‘多文一体’融合发展新路径。”何寄华说,要以马王堆汉文化保护开发利用为纽带,统筹整合省、市相关文化资源,打造连接文物与个人、文博机构与其他单位、文博管理者与社会大众的“共享共创”。
何毓灵:尽快启动甲骨文数字化工程,列入“数字中国”整体布局规划。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站副站长何毓灵
“如何深入研究和活化利用甲骨文,是我长期以来在思考的问题。”今年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站副站长何毓灵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120多年来,已经发现将近16万片甲骨,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藏,是进行大数据应用技术处理的基础。”何毓灵说,但是这些数量巨大的甲骨文分别收藏于国内外博物馆、图书馆、科研机构、高校等至少174家机构,无法从“物理形式”中把甲骨重新集中起来进行研究。
何毓灵还告诉记者,甲骨质地脆弱,表面疏松粉化与残损较为普遍,保存、展示、利用均为不易。现有的甲骨文数据库及数字化平台数据标准不一、算法高低不同、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甲骨文保护研究与活化利用的进程。
对此,何毓灵建议尽快启动甲骨文数字化工程, 在甲骨文出土地安阳殷墟建设甲骨文数字化平台。“甲骨文数字化工程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的有效举措,是新时代采用新技术的保护与研究需要,也将对甲骨文的活化利用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他认为,建设甲骨文数字化工程意义重大。
最大程度地保存甲骨及其承载文字的原始面貌,是甲骨文数字化工程实现永续保存与传承的目标。以三维建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甲骨文数字化工程,将为甲骨缀合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可以有效提高缀合的效率和成功率。何毓灵举例说,对于1片碎成20块或30块的甲骨,如果我们用数字技术让这些甲骨重新拼合完整,那么随着拼合后句子的出现,就更容易识读甲骨文了,对于中国文字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将起到重要作用。
“甲骨文数字化工程建设,应基于‘共享理念、权威发布、信息公开、高效便捷、智能互动’的原则。”何毓灵补充说。甲骨文数字化工程具体该怎么建?何毓灵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在有关部门协调和推动下,何毓灵建议将在安阳殷墟建设甲骨文国家数字平台列入“数字中国”整体布局规划,并组织启动甲骨文数字化工程。协调国内各甲骨收藏单位,尽快立项甲骨文数字化采集、建模技术规范,公布相关国家标准或推荐标准。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得到境外甲骨收藏机构的支持,完成其收藏的甲骨三维数据信息采集。在立项、资金等方面,国家给予大力支持。此外,积极支持大型科技公司的参与也是拓展甲骨文数字化工程研发与建设的重要方面。
汪万福:通过科技赋能文化,让敦煌文化融入大众生活。
跻身国际先进水平的敦煌文保技术,如何更好地一展所长?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汪万福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历时数十年国际合作“修炼”而成的成套敦煌文保技术,将率先在“一带一路”沿线推广应用。
敦煌研究院经过近80年“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和数十载国际合作,不仅让“病患缠身”的敦煌莫高窟“转危为安”,在文物保护过程中还总结出了针对不同文物的各种保护技术。
“清理积沙、加固崖体、修复壁画……”汪万福说,“先救命、后治病”是莫高窟被纳入官方保护后面临的燃眉之急。20世纪60年代,莫高窟保护迎来捷克斯洛伐克文保专家的现场授学,由此开启了敦煌文保技术的国际合作之路。
此后数十年间,敦煌研究院与海外各类机构的交流合作不绝,通过国际合作,解决了不少问题,完成289个洞窟数字化摄影采集,140个洞窟和7处大遗址三维重建。
“通过科技赋能文化,让敦煌文化融入大众生活。”汪万福表示,先后上线的中英文版本“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了敦煌石窟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的全球共享。未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数字图像进行解析,可更好扩大和提高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新研究方向。
王瑞霞:尽快出台文物数字化的国家标准,使文物信息采集标准统一,减少资源、资金浪费。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青州市博物馆研究馆员、青州市政协副主席王瑞霞认为,相比积极打击文物犯罪,文物数字化保护需要更多关注。“文物数字化是对文物进行全息记录的工作,是文化资源长久保存并得以发挥更大作用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基础性工作。”她说,文物倘若不小心被破坏,可以通过高质量的文物数字化档案“复活”。
围绕这一领域,王瑞霞展开了长期调研。“建立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标准,是重中之重。2020年全国两会,我提出建议,尽快出台文物数字化的国家标准,使文物信息采集标准统一,减少资源、资金浪费;在国家层面组成专家组对文物资源的产权保护进行研究,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让文物资源利用做到规范有序。”她告诉记者,建立国家标准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经过广泛调查与充分研究。去年,国家文物局主导召开了文物数字化标准制定讨论会,目前这一工作正有序推进。
田沁鑫:探索戏剧数字化传播新业态 推动数字文艺作品规范化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的提案是关于数字文艺作品的规范化建设。近年来,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推动了供给侧和消费侧双向发力,丰富了线上文艺供给,增强了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线下演出和线上演播“双演融合”的方式,使得很多年轻人对数字化的文艺作品更加感兴趣。它不是未来,它就是行于足下正在发生的。所以如何推动数字文艺作品的规范化建设,以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一个新业态的模式,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提案是围绕顺应数字经济发展大潮,构建创新发展新生态,促进数字文艺作品规范化建设提出的。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的大国,中国式现代化一定要有中国式的思维,比如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这个就是我们要做的。拓宽思路,确保数字文艺作品的传播推广,它才能够有广度。只有重新认识中华优秀的思想文化,让它良性循环起来,我们才能让“科技+艺术”相结合,“沉浸+影视”相结合,我们才能满足老百姓在互联网上的需要。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