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电话: 0477-8394929
邮箱: ordoswh123@163.com
网址:www.ordoswh.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资讯
数字出版,预见新兴文化业态的未来
时间:2023-02-23 17:52    浏览:607次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进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出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高质量发展基础持续巩固。随着新业态、新需求、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文化消费需求持续旺盛,数字出版作为重要的新兴文化业态,成为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及出版业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抓手。本文研究立足国际国内趋势发展,总结近年来数字出版取得的成果,深入探析新时代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前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建设,积极应对数字经济发展给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数字时代文化自信的高度,对国家文化数字化作出战略部署,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联动发展。

主管部门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大力推进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在多个方面取得积极成效。进入新时代,新业态、新需求、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文化消费需求持续旺盛,数字出版作为重要的新兴文化业态,成为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坚实巩固,在满足和丰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国家软实力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1、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基础持续巩固

近年来,数字出版在政策体系、产业规模、业态创新、市场供给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数字出版已成为文化产业的生力军及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积极助力文化强国和出版强国建设。

1.1数字出版顶层设计日臻完善

近年来,在我国加快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背景下,数字出版作为重要的新兴文化生态,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特别是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出版工作职能转隶中宣部以来,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推进出版融合发展,认真落实中央的有关要求,加快推进出版业数字化进程,加强对出版业融合发展的系统部署。

2021年底,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将“壮大数字出版产业”作为重点任务之一进行部署,数字出版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1]。

2022年4月,中宣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这是主管部门加强顶层设计、高位推进出版融合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从战略谋划、内容建设、技术支撑、重点项目、人才队伍、保障体系等6个方面,对未来一个时期出版融合发展的目标、方向、路径、措施等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2],加快推进出版融合发展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转变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完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蝶变,从而为新时代出版深度融合发展锚定了新方位、新坐标,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为新时代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行动纲领,标志着出版融合发展步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通过深入实施出版融合发展示范工程,布局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和出版融合发展示范单位遴选推荐计划等举措,持续深化出版数字化战略。按照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全行业深化融合发展认识,加强融合发展的系统谋划,提升融合发展的质量效果,将出版业融合发展引向深入,为出版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提供支撑,为出版业深化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1.2 宣传思想阵地作用日益凸显

自出版工作职能转隶中宣部以来,党对出版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出版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国家和相关部门针对文娱领域,特别是网络内容领域治理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相关举措。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从加强网络空间思想引领、加强网络空间文化培育、加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加强网络空间行为规范、加强网络空间生态治理、加强网络空间文明创建等方面对网络文明建设提出具体要求[3]。

由此可见,网络文明建设已成为新时期数字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落脚点,数字出版的意识形态属性更加突出。

近年来,主管部门通过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等举措,引领数字出版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舆论导向,推出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数字出版项目。主题出版数字化、融合化发展态势明显。

当前,主题出版物在纸质图书的基础上,同时以电子书、有声读物、数据库等数字化出版形态呈现,传播力、影响力、感染力显著增强。在历年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入选项目中,主题出版物均占据相当比重。

围绕重要时间节点,聚焦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宣传主题主线,数字出版已成为主题出版和重大主题宣传工作的重要方式,数字阅读平台、有声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平台正在成为主题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

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管部门从近年来全国数字出版精品项目和有声读物出版精品工程的1000多个入选项目中,优中选优,挑选出100个精品项目,组织10余家数字阅读平台上线“读掌上精品 庆百年华诞——百佳数字出版精品项目献礼建党百年专栏”,包含数据库、AR出版物、融媒体出版物、有声读物等形态类型,涵盖主题出版、古籍出版、大众出版、教育出版、专业出版、少儿出版等领域,集中展示了数字出版讴歌新时代、满足新需求的优秀成果。

出版单位纷纷围绕建党百年这条主线,聚焦于讴歌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等主题,打造主旋律数字出版产品。

过去一年来,网络文学、有声读物等数字出版领域在书写时代精神、弘扬革命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积极作为。

有声读物作为主题出版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成为生动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

以2021年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入选项目为例,其中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有声版)》《中国共产党简史(有声版)》《写给青少年的党史(有声书)》《见证百年的科学经典(有声读物)》等多个主题出版项目。同时,主管部门通过实施优秀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出版工程,鼓励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创作,引导网络文学创作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作品。

由此可见,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数字出版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的重要文化消费形态,也已成为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提供精神鼓舞的重要载体[4]。

1.3 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屡创新高

在我国大力推进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出版作为我国出版业增速最快的产业类别,已成为稳定与拉动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三五”时期,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实现了逾倍的增长。

2020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数字出版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1781.67亿元。

2021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波动、偶有突发的挑战下,数字出版产值规模继续稳步增长,超过1.2万亿元,在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中占比超过10%,在全国数字经济规模中占比超过2%。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统计数据,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30841亿元,同比增长3.9%,高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其中,与上年同期相比,数字出版、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增值电信文化服务5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为32.4%、23.1%、20.0%、13.7%、12.1%[5]。

按照《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壮大数字出版产业”的部署,数字出版在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以及壮大数字经济新引擎中日益展现重要作用。2017年,数字出版被纳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数字出版有了专有行业代码8626,下辖16个子类,数字出版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得到肯定,数字出版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明确。

2018年,国家统计局以重点反映先进制造业、互联网+、创新创业、跨界综合管理等“三新”活动为基本出发点,制定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2018)》,数字出版作为数字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其中[6]。

2021年6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数字出版在数字经济中所处的位置更加明确,被归类在“04数字要素驱动业”中的“0404数字内容与媒体”中的“040408数字内容出版”分类条目下,对“数字内容出版”的概念界定为“指各类录音制品、电子出版物,以及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出版服务”,表明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不断提升,再次明确了数字出版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分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位置与作用,也为健全数字出版统计工作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1.4 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推进

近年来,在主管部门积极引导和出版业积极探索下,出版融合发展在流程、内容、技术、渠道、运营、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推进。

在数字出版精品遴选计划、出版融合发展示范单位遴选计划等举措的有效带动下,融合发展已普遍上升为出版单位的“战略工程”“一把手工程”,被纳入出版机构责任体系和发展规划之中,出版业融合发展进程在深度、广度、力度上都有了明显提升。

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出版融合发展的必要性、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出版单位积极顺应新形势下的新市场、新需求,加强融合发展统筹布局,加大数字化建设和新兴出版业务的投入部署,全面推进机构融合、业务融合、资源要素融合,加快着力构建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一体化的出版传播体系、组织架构和运营管理体制,内容资源全产业链开发在出版单位中日益普遍,从选题策划环节起即树立融媒思维,通过对优质内容资源的深度挖掘与整合加工,进行多出版形态产品的同步策划、协同编创、一体开发。

在《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的指引下,出版业积极落实践行,强化统筹布局,深化融合发展站位认识,对于出版融合的工作部署逐渐从“单点实验”转为“全面启动”,相当一部分出版单位已探索出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符合市场需求的路径模式,在教育、专业、大众等出版领域,融合发展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教育出版领域,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得到有序推进。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在线培训等教育出版领域基于自身出版和教育资源优势,形成面向多层次需求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在专业出版领域,以知识服务为突破口,特色资源数据库、知识服务平台等知识服务模式取得了较大突破,从数字出版系统搭建、资源库建设等基础环节建设过渡到搭建知识资源服务平台,专向社会提供知识资源服务。

在大众出版领域,网络文学从单一作品销售转向有声读物、游戏、动漫、影视等领域的全版权开发模式,为出版业转型融合开拓了更广阔的路径,带动大众出版从一次性售卖转向对内容的深度、长线开发,带来越来越多的跨界合作,推动了出版业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乃至重塑。

从大众出版领域逐渐延伸至知识服务、数字教育,版权运营理念在出版业逐渐得到普遍认同,通过全版权运营延长出版产品和品牌的生命周期,扩大了内容价值、版权价值和品牌价值。在2021年度出版融合发展工程评选中,有20个项目入选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代表了当前我国出版融合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和推广价值;在出版融合发展示范单位遴选推荐计划中,8家出版单位入选出版融合旗舰单位,12家出版单位入选出版融合特色单位,反映了我国出版融合发展的先进水平。

2022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了2022年度出版融合发展工程子计划“数字出版优质平台遴选推荐计划”的入选名单。该计划旨在遴选一批方向导向正确、优质内容集聚、技术应用领先、资源储备丰厚、两个效益统一的数字出版平台项目,从平台层面反映了我国出版融合发展的新进展新成效,包括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车学堂”交通安全教育综合服务平台、人卫融合出版平台、籍合网、“得到”APP等11个平台项目入选,涉及专业、大众、少儿、教育和古籍等领域,不仅包括传统出版单位,也涵盖了新型出版平台。以上都表明主管部门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决心更加坚定,视野更加开拓,思路更加清晰,步骤更加明确。

1.5 科技创新应用水平显著提升

数字出版是文化与科技创新的集大成者,持续推进数字化战略更是离不开创新的重要支撑。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将“创新”列为独立篇章,并放在具体任务的首位,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明确“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将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到全新的历史高度[7]。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以大数据、云计算与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数字孪生、脑计算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也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创造了必要条件。技术的迭代升级加速产业变革,数字技术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促进信息传播形态的迭代,推动出版业逐渐从传统出版走向融合出版,进而走向智能出版,实现出版流程改造升级和出版产业链条的延展乃至重塑。

近年来,随着出版融合发展渐趋深入,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提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虚拟/增强现实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出版流程,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深化,推动内容呈现、产品形态、服务模式的创新升级。出版单位以项目为抓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把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于出版的流程改造、产品研发、平台建设,培育出版新领域、新业态。智能语音、智能创作、沉浸体验等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出版内容生产和内容推送,逐步实现智能创作、智能呈现与精准智能推送[8]。

精准智能推送体系已经成为主流数字内容平台的标准配置,实现千人千面的内容定制功能,极大优化了用户接受内容的效率和体验,虚拟/增强现实成为出版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着力点,阅读体验得到极大丰富。为更好发挥科技与标准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2020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开展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助推出版业创新体系建设,以更好发挥科技与标准的支撑、引领作用。

2021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了42家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名单,牵头单位包括出版单位、高校、科研机构等。这些重点实验室从出版科技研发应用的角度,更多关注在数字出版基础上向更新的出版形态发展,如突出智能出版与智慧出版、富媒体出版、知识服务等方向的研究,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语音识别、智能印刷等支撑技术的推广应用。

国家新闻出版署自2021年起实施出版业科技与标准创新示范项目,遴选在科技创新、科技与标准应用方面具有示范作用的单位与机构,2021年评选出10项科技创新成果,10家单位被评为科技应用示范单位;2022年度则有16项出版科技创新成果和9家科技应用示范单位入选。这些科技创新成果反映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出版领域创新及应用方面的较高水平。

例如,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智能制造知识服务平台面向智能制造领域相关教师、学生、从业者,提供专业知识学习、教学、科研、职业能力提升、学术交流等一站式专业知识服务。该平台基于清华社理工分社智能制造系列丛书、系列教材的出版成果,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科技,具备知识图谱、智能搜索、智能推荐、智能问答机器人等特色知识服务功能,是“纸质图书+专业知识库+云服务”的融合出版创新成果。同时,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作用,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体系[9]。

2022年3月,经过对42家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年度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总结实验室科技创新的实践经验与突出成果,包括新闻出版智能媒体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领域融合出版知识挖掘与服务重点实验室、古籍数字化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富媒体出版资源管理与数据应用重点实验室、出版产业通用数据交换技术重点实验室、“智能+”教育融合出版创新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数字版权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智能与绿色柔版印刷重点实验室共8家实验室被评为2021年度出版业优秀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

主管部门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的总体思路,促进实验室基础建设、运行效能、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全面提升,努力将实验室打造成为出版领域汇聚资源、协同发展、引领创新的有效平台和载体,推动实验室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创新力更强、带动力更大的发展。

1.6 数字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数字出版兼具事业属性和产业属性,不仅是我国出版业壮大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推进全民阅读、促进文化均等化供给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2019年,为推动农家书屋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宣部等十部门印发《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 提升服务效能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开展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增加数字化阅读产品和服务供给。目前,进行数字化建设或改造的农家书屋超过12万家,提供数字阅读内容近百万种。

它们利用卫星、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络等技术,升级软硬件设施、建设数字化平台、创新运营模式。数字农家书屋在培育乡风文明新风尚、满足群众文化新需求中发挥积极作用,有效填补了乡村知识文化鸿沟,以乡村数字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各地利用数字农家书屋宣传防疫知识,推出线上培训课程,为农民群众提供“云端”文化服务。数字化阅读在全民阅读工作中的作用不断提升。

电子阅报栏(屏)遍及车站、商场、广场、社区、机关单位、学校、医院等场所,人机互动功能不断升级,数字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体验日益完善。网络文学、有声读物、知识课程等数字阅读形态成为人们学习文化、认知世界、填补空闲时间的重要方式,为在全社会营造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作出积极贡献[10]。步入“十四五”时期,《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出台,“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更加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作为重点任务之一进行具体部署。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达到79.6%,较2016年的68.2%实现了超过10%的增长。手机成为我国国民接触最多的阅读媒介,2021年成人手机接触率达到77.4%,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达到101.12分钟[11]。

有声读物因其良好的陪伴性,可满足人们多场景下的阅读需求,成为我国数字阅读的新风尚,已有超过三成的成年国民养成了听书习惯。

2021年10月,《国家文化大数据标准体系》的11项相关标准发布,涵盖国家文化大数据标准体系、文化数据服务、文化体验设施、文化体验技术及装备、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技术等多个方面,可有效整合现有技术和产业资源,为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7 数字出版标准体系日臻健全

出版业坚持标准先行,充分发挥标准对行业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为推动出版业深化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数字出版标准体系日益健全。

《专业知识资源权利描述》《数字教育出版课程制作要求(5部分)》《智媒体电子书存储格式要求(4部分)》《复合数字教材制作质量要求》等涵盖数字出版内容加工、存储、销售、保护等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发布,明确对数字出版生产、经营、管理作出规范要求。

《出版物AR技术应用规范》《出版物二维码技术应用要求》《出版物VR技术应用要求》等标准出台,推动了相关技术的规范化应用。步入“十四五”时期,着眼于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主管部门通过系列重要举措,推动数字出版标准化建设。出版业科技与标准创新示范项目试点工作开展,评选出新闻出版知识服务系列国家标准、《有声读物》行业标准、《数字版权唯一标识符》行业标准、中小学数字教材系列国家标准、《基于5G数字音乐音质要求》团体标准等标准创新成果。

2021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新闻出版业2021年第一批拟立项行业标准项目的公示》,中小学数字教材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要求、数字教育资源评价指南、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认证技术要求、移动互联网音乐超高清音质技术要求、网络游戏术语等14项行业标准被列入当年首批行业标准立项计划。

2021年全年发布了GB/T 40949—2021《数字版权保护 可信计数技术规范》等5项国家标准、CY/T 236—2021《知识关联服务编码KLS》等6项行业标准;《数字教材 中小学数字教材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等3项国家标准获批立项,《中小学数字教材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要求》等5项行业标准获批立项。

这些标准涉及数字版权、知识服务、数字教材、网络游戏等热门领域,标志着数字出版标准化工作走向全域化。

2021年下半年,经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团体标准化技术委员批准,共设立《基础教育视频教学资源格式》等8项团体标准,这些标准的牵头主持单位既有行业头部出版单位,也有高校及学术机构、民营公司,大幅提升了标准参与度、适用面。

2022年以来,《电子出版物技术质量要求》《数字内容资源分类与代码》等4项团体标准、《智能制造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等3项团体标准相继发布实施。

2021年10月,《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出台,将标准化提升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从标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标准化全域发展、国内国际标准化工作以及标准化发展模式等层面,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标准化工作改革提出了明确方向和主要任务,将推动数字出版标准体系建设迈上更高台阶。

1.8 数字出版走出去步伐日益稳健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12]党中央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上升至新高度。

近年来,把握“一带一路”倡议等相关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数字出版走出去迈出稳健步伐,依托实施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重点新闻出版企业海外发展扶持计划、国家数字出版传播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等重大工程,积极运用数字新业态、新渠道,创新走出去模式,加快形成融合发展国际化新路径,电子书、数据库、网络文学、有声读物、游戏等一批优秀数字出版产品走出国门,通过搭建平台、版权合作、设立海外机构等方式,数字出版逐步形成了产品走出去、版权走出去、品牌走出去、企业走出去、模式走出去的良好局面,在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国家政策层面大力提倡数字文化贸易,为数字出版走出去提供了更大空间。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开拓海外文化市场,鼓励数字文化产品走出去。

2022年,商务部、中宣部等2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大力发展数字文化贸易作为培育文化贸易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抓手。《2022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报告》显示,2022年,在我国471家出版社进入海外图书馆系统永久收藏的15217种图书中,1627种是数字出版物,约占总数的11%[13]。

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在走出去方面表现突出。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实现海外市场营销收入达到180亿美元,同比增长16%,游戏出海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明显增多,并呈现多类型并行发展势头;2022年上半年自研游戏在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89.89亿美元,同比增长6.16%[14]。网络文学也是我国文化出海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中国网络文学共向海外传播作品10 000余部。

其中,实体书授权超过4000部,上线翻译作品达3000余部;2021年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突破30亿元,海外读者达到1.45亿人[15]。

2022年9月,《大国重工》《第一序列》《赘婿》《画春光》等16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被世界最大的学术图书馆之一——大英图书馆的中文馆收录至藏书目,作品涵盖科幻、历史、现实、奇幻等多个题材类型,这在网络文学发展历程中尚属首次,凸显了中国网络文学作品日益得到国际主流文化的接受与肯定,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五洲传播出版社作为我国文化出海的国家队,在推进数字出版走出去、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方面积极作为,该社瞄准阿拉伯和拉美地区缺少有实力的数字阅读平台的市场空白,自建that's books平台。目前该平台西语APP下载量达到52万,用户覆盖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智利等国家;阿拉伯语APP下载量超过640万,用户遍及全球175个国家和地区,在阿拉伯本地数字阅读平台的排行榜位居第2名。2021年,为迎接建党百年,五洲传播出版社挑选了《长乐里:盛世如我愿》《玉堂酱园》《人民医生》三部反映建党百年中国社会发展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作品,由阿拉伯译者、阿拉伯本土作家以及中国译者翻译为阿拉伯语版本,在that's books平台上进行连载,上线4个月时间,点击量近60万次。

五洲传播出版社还面向阿拉伯地区举办了that’s阿拉伯网络小说创作大赛,至今已连续举办五届。该大赛也是阿拉伯地区唯一通过网络征稿、网友参与评选与专家评选相结合的文学创作活动,覆盖阿拉伯地区10余个国家、2000余万受众,成功地将网络文学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模式在阿拉伯地区推广开来。

点众科技则以拉美市场为突破口,打造出海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其海外阅读平台Webfic APP已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英语、西班牙语、印尼语等10种语言版本;在拉美市场消费者支出排名中,Webfic位列第4名,是TOP5中唯一的中国平台;在印尼和菲律宾图书畅销排行榜中,Webfic排第2名。

2021年,点众科技联合北京出版集团和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北京市优秀原创文学对外走出去”工作,挑选了《三叉戟》等6部文学作品在点众海外传播渠道进行推广,经过3个月,用户总收藏量超过100万,总点击量达到950万余次。

1.9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16]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人才。

近年来,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以北京市数字编辑职称评定为先河,数字出版职业资格被纳入新闻出版人才职称序列。

北京市数字编辑评定以数字新闻、数字出版、数字视听为“三横”和以内容编辑、技术编辑、运维编辑为“三纵”的“三横三纵”的职称设置,为数字出版人才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健全提供了有益示范。

自2017年起,全国出版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工作将数字编审、数字副编审明确列入其中,从全国范围为数字出版的正副高职称评审建立了通道。数字出版学科建设持续推进,数字出版人才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健全。高校纷纷设立数字出版专业。

2021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出台《关于深化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畅通评价通道,为主要从事融合出版、版权运营等业务的人员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其参与考评,从事与出版物策划、数字出版相关的非公有制企业人员和社会组织可按属地原则参与职称评审[17]。

由此,进一步畅通了出版单位中从事融合出版业务人员、民营数字出版企业相关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渠道,加大了对数字出版人才职业资格考核评定的支持力度。

同时,主管部门通过实施出版融合发展优秀人才遴选培养计划,加大对入选出版融合发展优秀人才的支持、培养和激励力度,2022年评选出50名优秀人才,主要是奋斗在出版融合发展一线的骨干力量,覆盖出版融合发展内容建设、技术开发、产品运营等方面,具有较丰富的从业经验和过硬的综合能力,为本单位乃至本行业出版融合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

出版单位大力推进人才管理机制创新,加快新型出版人才队伍的培育壮大,以满足融合发展需求,通过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境外培训等举措加强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

1.10 行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提升网络空间治理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加速推动媒体生态格局的重塑,网络平台日益成为信息内容生产和传播的重要渠道,兼具社会属性和公共属性,在坚持正确价值取向、保障网络内容安全、维护网民合法权益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为促进网络平台健康有序运行,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类网络平台不应一味追求规模体量的壮大,而应在价值引领、立德树人、美育启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合理消费、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等方面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2021年,国家相关部门为推进网络内容建设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生态、推进网络文明建设出台了多项规范文件,网络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

《关于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的意见》《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出台,强化了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主体责任,对网络内容审核、规范信息传播、提升内容质量、优化监管流程等方面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针对具体领域,数字出版主管部门也加强了管理力度。

2020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学出版管理的通知》,从建立健全内容审核机制、严格规范登载发布行为、定期开展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加强评奖推选活动管理、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网络文学出版队伍建设、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职责等方面对加强网络文学管理、规范网络文学行业秩序提出具体要求。

2021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在游戏的时长时段、实名认证等方面作出了更为明确具体的规定,要求各级出版管理部门加强监督检查的频次和力度,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未落实企业,积极引导家庭、学校等社会各方面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构建网络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六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新格局[18]。

多家网络游戏企业发布防沉迷新举措,上海约谈20余家重点网络游戏企业,北京查处全国文化市场首例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案,湖南发出全国首例“王者荣耀”游戏租号禁令,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游戏出版工作委员会发布《网络游戏行业防沉迷自律公约》,网络游戏防沉迷机制进一步健全。

2、新时代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前景展望

2022年,与数字出版相关的重要政策文件频出,研究者对政策导向给予了高度关注。出版业“十四五”规划指明了未来一段时期产业发展的方向,出版深度融合与公共文化服务高度概括了当前数字出版的发力点与落脚点。与出版政策导向类主题词相关的研究,普遍体现出很强的应用性,较充分地反映了出版产业和出版研究之间的紧密联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成就与宝贵经验,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层面为文化事业今后的发展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

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这在党代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标志着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已成为党和国家的重点任务[19]。

2022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并明确指出,由中宣部牵头组织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并承担具体工作。数字出版作为新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动能、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抓手,正在向高质量发展持续迈进,在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将展现积极作为。

2.1 意识形态阵地作用将不断强化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要求,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方方面面,为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提出持续推进网络内容建设,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把党管媒体原则贯彻到新媒体领域,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20]。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21]。

这是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核心要义,也是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需要遵循的根本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数字出版已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主阵地,在引领社会主流价值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有效巩固数字时代发展主阵地,始终用主流价值引领网络出版舆论,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2]。

数字出版正在成为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主题出版要加快数字化、融合化、市场化、大众化发展,不断提升传播力、影响力、感染力。通过持续实施优秀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网络文学出版工程、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等重点工程项目,引导新兴出版产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更多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卓越成就、深入挖掘中国精神文化内核、传播当代价值观念、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数字出版产品不断涌现,并将促进传统出版单位、主流媒体与新兴数字内容平台之间进一步加强互动合作,在网上网下营造团结奋进的舆论氛围,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舆论阵地。

2.2 政策制度体系将加快完善

高质量发展需要顶层设计,为深入实施数字化战略,引导推动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出版强国建设,需要在政策层面加强保障,加快建立健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政策体系。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等国家政策的出台,为数字出版顶层设计提供了政策依据。主管部门聚焦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定更加系统、有效的实施方案,在资源整合、技术创新应用、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引导扶持,加强分类指导,完善配套措施,为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政策指引和保障。

与此同时,伴随着数字中国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领域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新情况、新特点层出不穷,新问题、新趋势纷至沓来。着眼于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要求,有必要进一步健全网络文学、网络游戏、有声读物、知识服务等领域相关制度建设,加强规范引导,提升行业治理能力,促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于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的通知》《数字藏品合规评价准则》等文件出台,意味着剧本杀、数字藏品等新兴出版形态已被纳入管理视野,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在为产业带来蓬勃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主管部门将加强对新兴领域的关注研判,洞悉其发展特点,把握其发展趋势,围绕内容质量、版权管理与保护、资质许可等方面,加快制定出台相关的管理规定和监管细则,加强行业指导,促进有序发展。

2.3 行业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将加速构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求坚持科技支撑、创新驱动的原则,促进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通过集成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增强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在文化数字化建设领域布局建设国家数字创新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并将文化数字化共性关键技术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重点支持范围。这将为加快出版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围绕加强前沿技术探索应用、促进成熟技术应用推广、健全科技创新应用体系等方面作出部署要求。按照《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和《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的相关任务部署安排,主管部门将在出版科技创新方面给予行业更多的指引和支持,引导出版单位进一步加强前沿技术研判,清晰技术应用路径,持续提升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内容和服务供给水平,以科技驱动产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

与此同时,出版单位作为科技创新应用主体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对于出版企业的技术驾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行业技术创新应用的侧重点逐渐发生转变,从以往的会用、能用、应用尽用,转变为技术的好用、管用、适用,顺应内容获取和消费需求,坚持需求导向、市场驱动,实现技术与出版融合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以及技术与内容、产品、场景、需求之间的最优匹配。

以重大技术工程项目为重要抓手,深入出版业科技与标准创新示范项目,以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为出版科技创新重要载体,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地、孵化池、试验田作用,增强实验室建设效能,布局领跑技术,提高科技创新应用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进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场景化应用。

同时,基于出版业科技创新需求,政府部门、出版单位、数字内容企业、科技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各方围绕科技创新应用的协同合作将进一步深化,共同搭建出版技术创新中心、出版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等科技创新体,围绕前沿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场景化、产业化应用落地。

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在出版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应用能力,开展重点课题攻关,依托重点实验室、产业基地(园区)等创新平台,布局前沿技术领域,强化行业基础研究、前瞻性研究,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相衔接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

2.4 数据对产业的赋能作用将日益增强

近年来,数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变革的基础性资源,其价值日益得到肯定与重视,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已上升至国家战略。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均提出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并将“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称为“五种要素”。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强调,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核心引擎,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到2025年实现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初步建立的目标[22]。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对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作出具体部署,将极大鼓励数据流通、运用及共享,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使其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的目标[21]。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从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四个方面提出20条政策举措,初步搭建了我国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为各个领域加强数据要素治理、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指明了前行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23]。

伴随数字经济进入数据价值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的“四化”协同发展阶段,数据价值将不断得到释放,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增强治理能力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将日益凸显[24]。

基于自身业务流程和管理需求的数据体系建设已成为出版业数字化建设的重点。其中,数据中台在助力企业提升数据处理运用水平、提高生产及业务运营效率、实现精细化管理、打造差异化优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出版业数据中台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随着数据治理运用需求的日益提升,将得到更大力度的推行。

一方面,企业内部不同业务、环节、层级之间的数据畅通,将有效消解企业内部生产、运营与管理中存在的壁垒,以数据赋能出版全流程全产业链的协同转型,以数据融合促进出版内容要素融合、业务融合、渠道融合与机构融合,真正构建一体化融合发展机制。

另一方面,将促进数据资源的累积,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将数据资源转化为数据资产,以数据驱动业务增长,全方位、多角度重塑生产链、业务链和价值链,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真正发挥数据赋能作用,出版业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25]。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提出实施,文化数字化进程明显加快,文化数字化生产力得以释放,产业数字化作为数字经济主引擎的成果开始显现,需要加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力指标体系,为建立合规高效、场内外结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培育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服务生态,推动数据要素供给调整优化,提高数据要素供给数量和质量,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提供有力支撑[26]。

近年来,“产业大脑”概念逐渐盛行,成为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数字基础设施,逐渐应用在推动智慧政府、智慧城市、产业数字化、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等多个层面,在产业趋势研判、生产链和产业链重塑、企业决策、行业治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的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底层支撑系统,重点围绕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建设,通过数据协同、数据赋能,推动生产方式、产业形式、商业模式、企业形态重构。“产业大脑”也将为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劲动力。

例如,山东出版集团正在推进“出版产业大脑”重点工程项目,已完成部分数据库及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将为山东出版业以及整个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智能辅助决策。

2.5 数字版权管理生态体系将加快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27]《“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强数字版权保护,推动数字版权发展和版权业态融合,鼓励有条件的机构和单位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版权保护平台;加强版权资产管理,健全版权资产评估体系。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也明确要求,要完善文化资源数据和文化数字内容的产权保护措施。随着数字版权资源价值日益凸显,着眼于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完善数字版权保护运用体系,构建数字版权良性生态,成为数字出版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

数字版权是区块链落地应用的最重要场景之一。运用区块链数据透明、不易篡改、可追溯等特性,可基于数据流通对数字内容进行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记录,该技术被视为解决数字版权保护难题的“钥匙”。

目前,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取证的法律效力已得到知识产权法院、互联网法院等司法机构的认可与采纳。区块链可赋予每部作品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信息,数字出版产品在区块链网络上生成的数据均被定义权属关系,作者信息等关键的作品信息将会被记录并储存在区块链上。

借助区块链分布式思维,在数字版权资产管理的过程中进行数字版权资产存在性证明,通过区块链标识、智能合约、通证技术等保证数据对象的唯一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能够实现对数字作品的存证、追踪监测和取证,以及对内容生产传播的全流程记录,确保数据不可篡改,所有数据可逆向追溯,各个环节均可确认、举证与追责,从而确保数字出版产品在创作、制作、传播、交易、转化等各个环节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实施出版领域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工程,将推动区块链在数字版权领域应用加快落地,逐步健全数字版权治理体系,构建良好数字版权生态秩序[28]。值得一提的是,在区块链技术的助力下,加快构建数字内容版权资产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和数字内容版权资产价值评估机制,进一步完善数字版权交易规则,数字版权价值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2.6 数字出版标准体系建设将加速推进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强调,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

2022年7月,16部门联合印发《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的通知,为推进《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各项任务有序落实,明确提出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分类制定相关领域标准体系规划,推动重点标准研制。

《国家文化大数据标准体系》的编制,也将加快推动数字出版相关标准的研制及实施。与此同时,数字出版术语规范、数字内容质量保障规范、技术应用规范等标准的编制正在加快推进。

重点在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动漫、图片、数字音乐、短视频等领域,分类分领域建立数字出版内容资源质量管理审核标准体系和数字版权价值评估标准体系,从而健全数字内容质量保障体系,通过标准建设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建设。

目前,《音乐平台术语》《音乐平台歌词格式要求》《数字产品形态及分类》《数字版权生态唯一标识符》《摄影图片IP价值评估规范》《短视频IP价值评估规范》《数字音乐IP价值评估规范》《数字出版内容资源管理通则》《网络文学IP价值评估规范》《网络动漫IP价值评估规范》《沉浸式剧本IP价值评估规范》等多项有关数字内容产品的团体标准业已正式发布。

在技术标准层面,将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5G通信等技术系统集成应用标准研制。

例如,在区块链版权应用标准、智媒体电子书存储格式、印刷智能制造、智慧校园建设、数字农家书屋建设等方面,坚持标准先行,充分发挥标准对行业发展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推动技术在出版领域的规范应用,更好地为产业赋能。

数字出版在内容建设、产品研发、技术应用、消费方式和营销服务等环节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变化,如电竞、元宇宙、剧本杀、数字藏品等文化新业态、新领域、新模式不断涌现,促进标准化工作与时俱进、换挡提速,不断优化标准供给结构,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把握新领域、新业态特点,拓展标准建设范畴,从而引领新业态、新模式的健康有序发展。数字藏品、电子竞技等领域的相关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相继研制发布。

2022年9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新修订的《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并明确将于2023年3月1日起施行。

该新修订《办法》对国家标准的制定范围进行了细化、修改和完善,增加了国家标准涉及的领域;明确制定国家标准的要求,按照标准制定阶段分别作出程序性规定,并明确了团体标准转化制定国家标准的要求。

通过明确国家标准制定的程序阶段构成、各个阶段的工作主体和工作内容,以及阶段之间的转换条件,确立了公开透明的国家标准制修订机制;明确新旧标准转换效力、国家标准宣贯和解释等标准实施中的重要问题。

提出建立从实施到制定的反馈机制和标准更新机制[29]。《国家标准管理办法》的颁布与实施,将为数字出版标准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7 高水平人才队伍将加快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30]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激活智力智库资源,加大文化数字化人才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培养选拔中的比重,加快培育一批领军人才;推进文化数字化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用好产教融合平台。

这为新时期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新时期,出版业融合发展迈向更高质量、更深层次,需要与之相匹配的高质量人才队伍。

《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激励、发挥企业人才建设主体作用等方面对加强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建设作出具体部署。

主管部门通过实施出版融合发展优秀人才遴选培养计划等举措,发现、培养、使用、打造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创新创造能力突出、引领发展表现出色的出版融合发展人才,将为行业打造出版融合发展高端人才和领跑团队提供有益支持。

同时,不断完善数字出版人才配套政策,加强从业者行为规范、管理办法等制度建设;健全出版深度融合背景下数字出版人才的激励保障措施,对于重点领域和行业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实施特殊政策;推动行业加快建立健全与出版业实施数字化战略、出版融合发展、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分类建立健全涵盖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和贡献等要素,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数字出版人才分类激励保障体系,畅通数字出版人才发展通道。

落实《关于深化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加大对数字出版人才职称考试和职称评审的支持力度,推进数字出版相关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和职业能力等级认证工作,完善从业标准和行为规范,健全激励、评价、考核等人才发展机制,增强数字出版从业者的职业归属感和责任感。

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出版单位人才建设主体作用,进一步健全人才发现、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健全数字出版人才选用育留制度体系,通过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打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发展环境。对于传统出版单位而言,新型技能型人才、全媒型编辑、营销人才、版权运营人才将成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在高端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绩效考核等方面,要加大对出版融合发展和新兴出版等相关业务的支持力度;

对于新型数字出版平台企业而言,要加快建设与生产规模相匹配相适应的内容编辑和内容审核队伍,加强数字编辑审核人员的政治素养和政治理论水平,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提高意识形态把关能力。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出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也将围绕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开展更多合作交流,探索出版融合发展人才培养孵化基地等人才共建新模式[31]。

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出版”进入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归于“05文学”门类下,目录代码为0553。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可授予出版博士专业学位,这是出版业在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方面实现的重要进展,为出版高端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月,数字出版编辑被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成为国家认证的职业。上述举措将有力推动我国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

2.8 走出去推进体系将逐步完善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培育数字文化产业竞争优势,鼓励优秀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国家层面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将为数字出版加快走出去带来更大空间和更多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数字出版在讲述中国故事、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起伏波动,面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演变,数字出版作为文化走出去生力军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提高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国际传播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把握“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等国家战略,推动数字出版走出去迈向更深层次。数字出版走出去内容建设将进一步加强。

在内容选题、表达形式、输出方式等方面加强统筹。

一方面,将更加强调以不同内容形式和版权形态,讲好中国故事,实现立体化、多维度输出,提升数字出版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感染力。

另一方面,更加注重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语种、不同群体的数字文化需求,加强国际市场研究,适应海外读者的阅读和文化习惯,选择最佳内容表达和呈现形式,实现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数字出版走出去效果。

除了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将持续发挥走出去主力军的作用,动漫、音视频、数字文旅、数字教育等领域也将在走出去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元宇宙、电竞等新兴领域也为数字出版走出去提供了新方向[32]。

同时,将有越来越多的出版企业通过搭建海外传播平台、组建走出去团队、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或开展海外投资等方式加强海外布局,以提升海外本土化运营能力,实现更加深度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25]。

3、结语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任务,着眼于文化强国、出版强国建设目标,数字出版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高质量发展道路,加快内容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大力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中积极作为,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印发《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的通知:国新出发〔2021〕20号[EB/OL].(2021-12-30)[2022-12-25].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79/102953.shtml.

[2]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2022-04-24)[2022-12-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2-04/24/c_1128590895.htm.

[3]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EB/OL].(2021-09-14)[2022-12-25].http://www.gov.cn/zhengce/2021-09/14/content_5637195.htm.

[4] 崔海教,王飚,李广宇.2021—202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2.

[5]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高级统计师张鹏解读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数据[EB/OL].(2022-10-30)[2022-12-25].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2210/t20221030_1889826.html.

[6]王飚,毛文思.出版强国建设背景下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前瞻:“十四五”时期数字出版发展重点解析[J].中国出版,2022(15):16-23.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2-12-25].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8]刘锦宏,张玲颖.“十三五”时期我国出版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路径回溯[J].中国出版,2020(24):11-15.

[9]我社“基于AI 技术的智能制造知识服务平台”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 20 2 2年出版业科技与标准创新示范项目”[EB/OL].(2022-12-08)[2022-12-25].http://www.tup.tsinghua.edu.cn/Wap/newsdetail.aspx?id=9366.

[10]毛文思,王飚.“十四五”时期高质量数字阅读服务体系建设探析[J].出版广角,2022(8):21-26.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8.004.

[11] 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EB/O L].(2022-04-25)[2022-12-25].http://www.gov.cn/xinwen/2022-04/25/content_5686980.htm.

[12]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并讲话[EB/OL].(2021-06-01)[2022-12-25].http://www.gov.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

[13]2022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报告发布[EB/OL]. (2022-12-13)[2022-12-25].http://www.xinhuanet.com/book/20221213/5b60819ce41147f098e8f241899e0b2f/c.html.

[14]《2022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正式发布[EB/OL].(2022-07-21)[2022-12-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8945943035240667&wfr=spider&for=pc.

[15]王飚,毛文思.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现状探析[J].传媒,2022(15):19-22.

[16]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 B / O L].(2022-09-11)[2022-12-25].http://www.gov.cn/xinwen/2020-09/11/content_5542862.htm.

[17]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深化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21-01-28)[2022-12-25].http://www.mohrss.gov.cn/xxgk2020/fdzdgknr/zcfg/gfxwj/rcrs/202102/t20210223_409998.html.

[18]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EB/OL].(2021-08-30)[2022-12-25].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79/98792.shtml.

[1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2-12-25].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0]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EB/OL].(2022-08-16)[2022-12-25].http://www.gov.cn/zhengce/2022-08/16/content_5705612.htm.

[2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EB/OL].(2022-05-22)[2022-12-25].http://www.gov.cn/zhengce/2022-05/22/content_5691759.htm.

[22]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29号[EB/OL].(2022-01-12)[2022-12-2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1/12/content_5667817.htm.

[2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EB/OL].(2022-12-19)[2022-12-25].http://www.gov.cn/zhengce/2022-12/19/content_5732695.htm.

[24]李帅峥,董正浩,邓成明.“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体系架构及内涵思考[J]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2(1):24-31.DOI:10.12267/j.issn.2096 -5931.2022.1.004.

[25]覃俊,罗琼,邓蕾.探索数据中台建设对传统媒体数据运营管理的提升能力[ J ].新闻文化建设,2020(16):164-165.

[26]高书生.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与布局[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1-18.

[27]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EB/OL].(2021-02-02) [ 2022-12-25 ].https://m.gmw.cn /baijia/2021-02/02/34593295.html.

[28]薛晗.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版权交易机制完善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 2020(6):51-56+26.DOI:10.19393/j.cnki.cn11-1537/g2.2020.06.009.

[29]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国家标准管理办法》[EB/OL].(2022-09-23)[2022-12-25].http://www.gov.cn/xinwen/2022-09/23/content_5711347.htm.

[30]习近平出席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1-09-28) [2022-12-25].http://www.gov.cn/xinwen/2021-09/28/content_5639868.htm.

[31]孙寿山.以建强人才队伍为突破口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J].科技与出版,2022(9):6-11.DOI:10.16510/j.cnki.kjycb.20220916.003.

[32]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国文化产业年度报告(2022)》发布:关注文化基因与中国道路[EB/OL].(2022-01-08)[2022-12-25].http://creativity.china.com.cn/2022-01/08/content_41847162.htm.

作者:王飚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所所长,三级研究员、编审。研究方向:数字出版及新媒体。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

Copyright © 2015-2021ordosw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创意草原 版权所有 蒙ICP备20210021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