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数字化已贯穿文化生产、传播、运营等多环节与多领域,而且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数字化也重塑着文化生产趋势,改变着大众的文化生活。如何强化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以优质内容打好数字文化地基,从而促进文化数字化高质量发展?听听评论家怎么说。
数字化开启文化生活新常态
刘艳妮
在兔年央视春晚舞台上,AR、XR等数字技术为不少文艺节目增添了新意,给观众带来颇具沉浸感的视听体验,比如春晚吉祥物“兔圆圆”、武术表演节目《演武》打造的少林寺演武场和兵器场以及创意节目《当“神兽”遇见神兽》让传说中的麒麟、白泽、貔貅等上古神兽“走出”文献古籍……
随着技术革新,文化介入当下现实生活的方式越发多元化。现阶段,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文化领域,催生了很多新的文化现象与文化业态,深刻改变了文化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这些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适应新媒体传播习性的文化新业态不断开阔大众的审美视野与精神场域,大众打开文化生活的方式日益多元。
数字化使大众更加立体、鲜活地感知体验文化。从网络文学、长中短视频、网络直播到5D影院、3D立体阅读、“云展览”“云演出”“云赏花”,数字技术赋予文化发展新的动能,给大众带来的是更加多元的具有现场感、新鲜感、满足感的沉浸式文化体验,付诸多个感官的全方位数字文化正在形成。
大众不仅参与体验文化活动,而且还成为文化生产者。过去,从事文化活动被认为是一项门槛较高的创造活动。然而在数字技术的作用下,人人都是文化生产者成为可能。最典型的体现就是网络文学与短视频生产、网络直播。网络文学的读者可以通过评论、续写等方式参与作品再创作,从读者转化为作者;音乐爱好者借由短视频、网络直播就可以开个小型演唱会。技术创新降低了文化生产的准入门槛,使文化生产者与文化消费者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数字化开启了大众文化生活新常态,助推文化发展成果全民共创共享。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理性地看到,生搬硬套、博人眼球、盲目跟风、虚假炒作等创作现象也屡见不鲜。主动拥抱数字化,同时警惕数字技术可能带来的思维固化等陷阱,以优质内核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大众的审美新期待,是文化生产者应有的姿态与不懈追求。
数字之美与魅
刘巍
从Chat到微信公众号,从数字藏品到AI绘画,从磨皮到滤镜,数字科技包围着我们,使我们看到的自己或他人的人生越来越美丽:点翠红花凤头冠的京剧唱将、身披中国红的岭南醒狮、手持炫酷滑雪杖的运动达人……可以说,我们已经毫不设防地进入了数字的美丽与魅力之中——社会生活、文化审美在这个时代都被数字占领,要去旅游,我们先看到高山和大海的影像,然后才真的看到山景和海景;要去吃饭,我们先查到的是评分和图片,然后才真的品尝到菜品;要去相亲,我们先看到对方的图片或视频,然后才决定见不见真人。数字如影随形地活跃在我们的左右,裹挟着我们的眼睛、侵占着我们的神经。姑且不论电视、电影、网络等以吸引眼球为目的的传播方式,仅层出不穷的智能手机、电脑软件就足够我们忙活的了,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刷微博、发微信、玩游戏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常态。现代人似乎都有这样的经历,手机一旦丢了或没电了、网络系统临时瘫痪或信号失灵都会使人如坐针毡,生怕漏掉什么。
数字技术给人们提供了衍生的仿真、高清的视觉参照,百鸟飞翔的吉祥盛景、炫彩斑斓的国色之美,这美与魅是极容易深入人心的。
“美(艺术美)”首先是数字的制胜法宝,直接的、具体的、可观可感的美是数字的撒手锏。技术手段的进步使我们对美的追求精益求精——数字具有唯美主义的审美倾向,它的美甚至要超过物质实体,比如艺术照就因光线、色彩、对比度、道具、服装等原因要比真人好看。数字技术生成的美已不仅是对现实的或想象的美的复制,而且超越了我们所能设想到的视觉震撼,达到了“魅”的程度,修出来的人物成像远远超出我们的心理预期。
数字技术改变了我们的接受模型,改变了制作者的创作态度,更为深层的是,它改变了人们认知与掌握世界的方式。如果数字能以内容为王、意境为旨,技术助力以言之有文、行而远矣,文化之美则能更高更强,岂非美与魅哉?
下一篇:从考古新发现中 读懂“何以中国”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