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变时移,曾经有关“互联网下半场”波澜壮阔的呼声几乎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Web3.0、元宇宙、数字藏品等概念。
公众对这一新趋势的认可程度,正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推出与日俱增。今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还重点强调,鼓励多元主体依托国家文化专网,共同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与此同时,北京、上海、成都、重庆、武汉等地均将“元宇宙”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数字藏品作为元宇宙领域最先在国内萌芽并有所发展的领域,将成为国家在元宇宙赛道中的重要发力点。
势不可挡的“数字藏品”
显而易见,“国家队”如工信部、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已纷纷入场数字藏品领域,腾讯、阿里、京东、网易等互联网巨头早已开始布局,更前沿的独立数藏平台如B站、小红书、唯一艺术等,也在国内迅速形成第一梯队的领先态势。
作为一个新生行业,数字藏品为什么能吸引如此多的目光?数藏的魅力在哪?
目前 ,大家对数字藏品的普遍认知是,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拥有数字凭证的、可流通的数字资产,其流通性也会受到欢迎程度的影响。换言之,数字藏品是元宇宙框架下的重要应用。2021年被认为是“数藏元年”,随着海外NFT的兴起,国内的数字藏品行业也开始露出水面。与NFT不同,国内的数字藏品更具文化和收藏价值。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与标准综合实验室区块链版权中心主任刘天骄曾指出:“国内的数字藏品利用区块链可溯源、不可篡改、公开透明的技术手段,实现文化要素的流通,锚定了数字文化产品、版权作品的价值,传递了数字文化要素的价值。”
数字藏品不仅是将文化、艺术、体育、游戏等应用场景进行简单的数字化,而是通过全新的技术平台,赋能线下实体经济,为供给两侧提供更多权益,让“虚”变“实”。
数藏不虚,赋能实体
目前,国家各级文物、景区景点等已有很多在数字藏品领域的先行者——京剧昆曲在数字藏品的加持下越发贴近大众;湖北省博物馆将文物明星、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的数字藏品就已经正式对外发行;“印象西湖系列”数字藏品也成为了西湖的新名片。
起跑!数藏+文化
数字藏品在文化领域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仅从浅层意义来看,有业内人士预测,艺术品市场消费的规模,在“数字化+文化产业”的加持下,有望在未来6至7年时间内规模达到万亿。从对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讲,利用区块链等科技的手段为文化和艺术赋能,将有价值的文化和艺术作品进行数字化、确权化,可以进一步保护创作者和消费者的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人民日报》评论曾指出,数字技术服务大众艺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体现了“科技向善”的不竭力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助于数字技术,可以传播得更快更广——的确,这已经成为数藏行业的共识,数字藏品虽在“云上”,但为实实在在的文化艺术行业赋能 ,才能获得双赢。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