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个遗产点连成线,将北京老城的南北相连。在“云上中轴”小程序中依次点过去,可以看到北京城的过去和未来。典藏栏目里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中出现的不同年代、不同形态的“中”字,背景的黄包车游客、冰糖葫芦、放雨燕风筝的孩童将中轴线拉到充满烟火气的北京市井生活中。
在数字技术的辅助下,了解文化遗产不再需要走遍千山万水,通过技术多样的表现形式,足不出户即可感受其魅力。数字技术正在助力文博行业走向更生动的未来。作家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两者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汇合。”文博行业的文化遗产和以腾讯为代表的企业携手,一起打造和积累了科技文化成果,让文物得到保护,让文化得以传承,让科学和艺术顶峰相遇。
数字文博势不可挡
在科技的加持下,文博行业从上世纪90年代“单机版”的数字化藏品档案,逐渐发展到现在的“云看展”、网络直播、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
可以看到,文博数字化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共识。2022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则将主题确定为“博物馆的力量”。国际博物馆协会对这个主题的解释之一,就是数字化与可及性创新的力量。
文博数字化同样是国内文博行业的发展方向。国家看到了文博行业的变化,并为之提供了政策支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文物展示利用方式融合创新。《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智慧博物馆,逐步实现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则将文物事业发展五年规划从部门规划上升为国家级专项规划。
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文博行业的数字化尝试收获了一些成果。2021年全国博物馆策划推出3000余个线上展览、1万余场线上教育活动,网络总浏览量超过41亿人次。此外,据悉我国约有85%的博物馆基本普及了数字化技术。国家级、省级、东部地区的市级博物馆则普及了三维影像、虚拟现实漫游甚至人工智能互动等高级数字化技术。
业内人士认为,数字文博事业的进步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各行业参与数字文博事业也是恰逢其时。
文化遗产在数字中“重生”
数字化技术正在将古老的文化遗产带向新生。以故宫、中轴线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化遗产成为这条路上的排头兵。
故宫与腾讯联手,打造了“数字故宫”。在云端漫步逛建筑,用户可以观赏到5万件纤毫毕现的文物,深宫别院尽收眼底。据悉,故宫博物院与腾讯携手打造的“故宫博物院”小程序全面整合了故宫在线数字服务,集文物数字化成果、知识普及、功能性导览于一体,使用户不仅能够云游故宫、饱览藏品,还能获取购票约展、定制游览路线、无障碍信息等实用服务,为用户提供线上线下的“一站式”体验。
为了促进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工作推进,北京市文物局和腾讯联合发起“数字中轴,点亮文明——北京中轴线申遗‘数字中轴’”项目,并上线“云上中轴”小程序。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将推出结合数字建模、游戏引擎技术的“时空舱”产品,用数字化手段全景式呈现中轴线7.8公里街区内700多年的时空变迁。
同样借助了数字技术的还有长城。腾讯采集了超过5万张素材,生成了超过10亿面片的超拟真数字模型,通过游戏技术以毫米级精度实现了对长城的复刻,最终变成了《数字长城》——一款将长达1公里的喜峰口潘家口段长城搬到手机中,变成了用户可以从任意角度观看,边看边游的小游戏。
数字技术的发展让这些束之高阁的藏品、分散在广袤大地上的遗迹不再掩埋在时间里,而是以更生动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眼前。
业内人士认为,人类活动创造了历史,也不断把过去的痕迹抹去。数字化技术可以成为与后者相对抗的重要方式,让文化遗产得到“重生”的关键工具。可以看到的是,文物古迹正在数字化技术的利用和阐释下逐渐鲜活。
数字技术赋予行业更远的未来
事实上,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博行业在十年间经历了两次变革。这两次变革完美地体现了文博行业的升级与转型。
文博行业的第一次变革时,移动互联网基建日渐完善。这个时期社交、电商平台开始普及,文博行业借着图文和周边销售的方式实现了快速传播。第二次变革时,人工智能、云、虚拟现实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已经登上舞台,文化遗产开始依靠数字技术更高清地展现、更灵活地交互。
文博行业的两次变革,对应了腾讯与文博行业合作的道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腾讯与文博行业的合作也从早期的表情包、游戏皮肤、数字音乐,升级为给大众提供沉浸式数字体验。
文博行业和腾讯一同经历的变革是一场双赢。对于腾讯来说,这符合其“科技向善”的愿景。腾讯与故宫、敦煌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合作,推动博物院行业数字化升级进程;上线“国宝全球数字博物馆”小程序,展现300件留存海外的中国文物。2021年,腾讯建立数字文化实验室,进一步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战略下的数字文化创新发展。与文博行业的合作是腾讯深耕文化领域行之有效的路径。
对于文博行业来说,这条路径突破了传统保护手段的局限性。传统的观念认为过度地使用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利。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数字文保即是活化利用的基础与开始,数字技术也能让文化遗产得以永续保存。
科技与文博的结合为文化遗产的认知、保护、展现和传播提供了更丰富的技术选择,为破解遗产保护的诸多难题找到了突破口,为社会力量的介入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文博行业力量,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出口。
科技与文博行业的合作还远远没有结束,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或许还会给文博行业带来更多远超现在的可能性。对于腾讯而言,未来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动作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探源方面,希望利用科技的力量参与到考古探源和中华文明历史发展溯源的相关研究中。另一个方面是面向未来,通过数字化的技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文/李濛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