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办国办《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布“满月”,文化数字化已成为热词广为流传。
一个月来,《意见》持续引发热议,其影响是广泛的、深远的。《中国经济时报》和《第一财经》用两个字形容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影响力——巨大,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巨大的产业发展机会,加快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大势已成。
伏羲君通过追踪、梳理的一个月的行业动态以及见诸报道的专家观点,又有一些新发现——《意见》提及的新名词中,哪些关注度最高?八大重点任务中,哪些引发广泛热议?
国家文化专网“新基建”的张力
国家文化专网,这个名词对于文化大数据产业从业者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出现在中办国办发布的高级别文件中,还是第一次。对此,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副主任高书生称“具有里程碑意义”,并将“国家文化专网”列为把握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十个创新点之一。
《意见》明确指出,由广电网络公司承担国家文化专网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广电系统引发强烈反响。
6月1日,中国广电召开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工作部署视频会议,会议指出,两办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是中央继行政推动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发放5G牌照之后,赋予广电网络系统的又一项重大政策红利,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能。
为什么由广电网络承担这一重任?为什么不用互联网?这是由其作为国家战略性战备资源的属性和国家文化专网的安全需求所决定的。
高书生认为,我们的文化基因和生物基因一样重要,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被盗用的话,或者是篡改的话,可能就会去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这是需要特别重视的。所以,数据安全是第一位的。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首先要为数据安全设置多道“闸门”,国家文化专网就是至关重要的一道闸门。国家文化专网实行闭环运行,同互联网物理隔离。
怎么建设国家文化专网?不搞重复建设,而是依托现有有线电视网络和广电5G网络形成。中国广电董事长宋起柱在多次公开讲话中表示,将依托现有有线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广电5G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文化专网,以服务文化大数据的传输、交易、分发,并通过汇聚宣传文化系统的优质内容,创新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构建差异化发展模式。
国家文化专网如何运行?中国广电副总经理曾庆军表示,将通过部署标识编码和解析系统,完善结算支付功能,形成国家文化专网以及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省域中心和区域中心,服务文化资源数据的存储、传输、交易和文化数字内容分发。
国家文化专网将如何改变广电行业?以广电网络建设为代表的“新基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书生认为,国家文化专网将带来千亿增量。“国家文化专网依托现有的全国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和广电5G网络而形成,国家文化专网接入服务将成为各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的一项新业务,如同互联网接入服务,既降低建设成本,又开拓新千亿元级规模产业。”从这一点,说国家文化专网是不容错过的“政策红利”,也名副其实。
伏羲君注意到,多个省份广电系统已经围绕建设国家文化专网在发力。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国家文化大数据华东区域中心、东盟区域中心、西南区域中心、南亚区域中心、华北区域中心以及辽宁、四川、甘肃、宁夏省域中心启动建设;全国已有辽宁、江苏、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共22家红色纪念馆及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完成基因库建设,馆藏资源将逐步上传联通国家文化专网,实现文化资源数据的互联互通。
文化消费新场景“在线+在场”的魔力
日前,崔健、周杰伦、罗大佑等歌星先后举办网上直播音乐会,人们沉浸在一首首怀旧金曲的同时,也享受着“云音乐会”带来的新体验。
而刚刚结束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70周年系列纪念演出中,一场网上实时直播的经典话剧《茶馆》创下全网5000万次播放量的纪录,网友纷纷留言:能免费欣赏这么高质量的演出,真是太幸福了!
文化数字化,将让更多这样的文化消费新场景走进百姓生活,这也正是《意见》明确提出的重点任务之一:“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
伏羲君注意到,这里提到了“在线在场相结合”。如果说“在线”是指能够通过网络方便地浏览文化资源讯息,“在场”则更强调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也就是“沉浸式”体验。
有专家表示,目前一些“云展览”、“云演艺”仍停留在“网页化”阶段,并未根据数字形态优化内容,仅将线下内容“平移”上线,观感不佳。而“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将为层出不穷的“云上体验”带来更多炫酷和惊喜。
当然,这种炫酷体验需要VR、人工智能等更多前沿科技的加持和融合。
以高雅艺术著称的国家大剧院,在技术上不断推陈出新,早在2020年的“华彩秋韵”线上系列演出首场音乐会上,就实现了全球首次“8K+5G”直播,在8K超高清画面下,观众甚至可以看清演员的发丝和汗珠。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还在安卓客户端和PC网站特别增设了“沉浸耳机”和“沉浸音箱”两种虚拟全景声特效功能,给观众呈现最佳的视听体验,让高雅艺术插上科技的翅膀,飞入千家万户。
不久前,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圆满完成了中国煤矿文工团《时代华章》音乐会的录制工作,开创性地运用4K+VR技术,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进入音乐会现场,感受沉浸式场景体验,还可以自由地调节观看视角,零距离“面对面”如临现场般感受音乐会。
公共文化服务增强文化供给的能力
《意见》提出,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文化数字化发展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全开放、高品质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云看展”“云旅游”“云阅读”“云制作”……日益丰富的“云上体验”,正不断刷新着人们的文化生活的新体验,拓展着文化服务的新领域,也不断探索着科技的新疆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数字化正潜移默化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优化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为人民群众享有充实、丰富、优质的精神文化生活蓄力添彩。
在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观众可登上一艘巨大的“沙飞船”,在四周投影的带动下,模拟坐船扬帆远行,感受两岸的繁华盛景。
在江西省图书馆新馆,读者经过装备RFID无线射频的借阅通道时,不必停留就能办完借阅,实现真正无感。
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结合VR、AR、MR以及互动魔墙等技术手段制作的虚拟展和系列动画,受到观众欢迎。
在江苏徐州文化馆,通过江苏公共文化云等平台相继推出了“徐州非遗技艺微视频课程”“党建好声音”等栏目,持续通过“云课堂”“云讲座”“云阅读”“云观展”“慕课”等形式“上新”文化服务,为市民增添了便捷的远程学习方式和高雅的艺术享受。
在山东威海市群众艺术馆,通过数字文化馆的技术优势推出400余门“文化慕课”,居民陈秀华跟着云课堂终于学会了花饽饽制作技艺,“每天跟老师学着做面食,日子十分充实。”
……
在这些场景背后,是文化数字化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持续赋能,是不断增强的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是日益提升的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水平。
文化数字化传播焕发传统文化的活力
今年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协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城小站等众多长城保护研究专业机构及社会团体共同打造的“云游长城”系列公益产品正式上线,其中的“数字长城”颇受瞩目。
在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孙若风看来,“数字长城”有着堪比“书写历史”的力量,借助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优势来记录中国文化,这样的表达既有传统感又有时代感,又拉近了大众、拉近了生活、拉近了年轻人,显示出数字化时代文化传播的新趋势:社会化传播、艺术化传播、互动式传播。
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节点,数字化,正在用一种全新方式面向今人、世界,讲中国历史,讲中国故事。
而以数字化的方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在文化界得到广泛认同。
民革党员、中国翻译协会常务理事蔺熠认为,要抓住数字时代机遇,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之美。在《意见》所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中,蔺熠很高兴看到“优秀创新成果享誉海内外”这一目标的提出。“让世界读懂中国,让中华文化服务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意义重大。在全球已经步入数字化时代的今天,中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也将为人类文明的数字世界奠定一块重要基石。”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院长朱锦程表示:“深化具有民族特色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交流与融合,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文化数字化治理强化规矩的约束力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把规矩顶在前面。“文化数字化治理”是《意见》提出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指出“构建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强化文化数据要素市场交易监管。”
这也是高书生主任总结的《意见》十个创新点之一,他强调,文化数字化的首要标准,是数据安全标准。一是要全面推进政府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数字化;二是要强化文化数据要素市场交易监管;三是做好文化数字化信用评价;四是健全文化数字化统计监测体系。
多位文化产业界专家学者对此表示认同。他们在提及文化数字化治理时,不约而同提到了数据安全、数据标准、产权保护等问题,这也是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的核心要素。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范玉刚指出,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可以成为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技术路径和化解风险的屏障。其中,中华文化全景呈现、国家文化专网、文化计算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词和现实举措,其要义在于数据要素的安全,要制定文化数据安全标准,强化数据入库标准,构建完善的文化数据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文化资源数据和文化数字内容的产权保护措施,增强文化资源在消费过程中全流程的可溯源性。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提出,完整、有序、统一的数字化标准是对数字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
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民盟北京市委会一级巡视员宋慰祖认为,应加快文化数字化建设标准研究制定,包括制定文化数据安全标准,强化中华文化数据库数据入库标准,构建完善的文化数据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文化资源数据和文化数字内容的产权保护措施。
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范周认为,要注重数据要素的安全性,增强文化资源在消费过程中全流程的可溯源性。应在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传输存储及数据治理等环节,制定文化数据安全标准,强化中华文化数据库数据入库标准,构建完善的文化数据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文化资源数据和文化数字内容的产权保护措施。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