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时代,如何让文物“活起来”的问题,正成为中国博物馆界的热门话题。除了要让文物有更多、更好的展示,还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把文物中的历史故事、文化关系等等展示出来,这其实是“活”的本质内容。雅昌艺术数据数字化采集首席专家潘敏君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关于文物藏品数字化采集的那些事儿。
关于潘敏君
雅昌艺术数据数字化采集首席专家。
深耕文物数字化采集、图像处理领域20余年。
参与国家文化大数据、故宫、布达拉宫等文物数字化采集标准制定。
2012年带领团队,历时4年完成布达拉宫壁画数字化采集,首次系统地将2500平方米的壁画以1:1的超高精度完整记录。
讲座现场
本期讲座,潘敏君老师围绕文物数字化采集与展示应用进行了深入讲解,重点分享了关于平面采集、三维采集及全景采集的应用。
平面采集主要适用于国画、油画、唐卡、壁画、服饰、文献等平面类文物的采集,通过数码摄影、Cruse超高清大幅面扫描、Metis图书扫描等专业设备,高度还原艺术品的颜色、层次和细节,可通过电分扫描完成反转片、图片的数字化。
三维采集主要适用于立体类文物的采集,例如佛像、玉器、瓷器等,不仅能将文物藏品承载的多层次信息以更直观、动态的方式展示,还可以使观众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体验,感受获取信息,从而达到认识历史、感知以往的目的。
全景采集为博物馆线下展览提供线上360全景服务,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云浏览体验,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打造永不落幕的展览。
对话潘敏君
Q1:您在开展三维采集工作时,哪种藏品的采集难度更大?
潘老师:“我们采集的藏品百余万件,采集难度主要取决于器物的尺寸、雕刻工艺、纹路和器型的精致程度,器型结构越复杂,雕刻工艺越精细的器物,对三维采集的要求越高,采集的数据量也越大,当然,后期制作难度和运算量也随之增大。市场上现有的设备及技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工艺复杂的器物,后期制作的用时也会相对较久。”
Q2: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您认为在全景采集上可以做出哪些尝试?
潘老师:“目前,博物馆借助VR技术,以线上虚拟展厅方式让观众沉浸式、互动式的浏览参观体验。同时,观众可以放大缩小、拖动等操作,观看到整个场景中的展览信息。目前知识内容的呈现还是以文字、图片为主,未来在视听上可加入更多的内容,尽可能地传达策展的意图以及文物相关知识内容,提升观众与线上展览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Q3:您所接触过的博物馆、美术馆等机构人员,对于数字化的重视程度是怎样的?
潘老师:“近年来,博物馆都在孜孜探索馆藏文物与传统文化适应数字时代的价值传递与传承新方式。当传统文化拥抱数字化,博物馆对数字化的需求也日趋明显。但是受各种实际情况的制约,许多中小型博物馆的数字化还属于待发展的状态,更多的工作人员集中在研究、管理领域,加之采集工作量比较大,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的协助,通过与优质企业的合作,逐步实现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
Q4:文物数字化成果如何应用才能更好地实现“让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这一目的,您有何看法或者建议?
潘老师:“数字化成果应用场景普遍缺少互动性及参与性,且不具备社交属性,观众的讯息没有真正实现有效传送。任何应用不能仅仅成为输出方的一场独角戏,还是需要让社会公众更多的感受和感知,让研究机构与社会公众共同完成知识传播、研究、组建和创造,只有这样,打造的应用场景才会不断的更新迭代,趋于完善,更好的传达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Q5: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同时不断满足博物馆、美术馆等机构的采集需求,采集工作人员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提升?
潘老师:“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存档已经成功实现从文字记录到数字影像的跨越,进入数字化、智慧化管理模式,未来还将会向影像动态化发展,例如视频、动画、三维虚拟空间等动态影像。采集团队在不断巩固加强自身采集水平的同时,还需引入三维、视频等专业技术人员,为现有团队注入新活力。采集内容与技术开发之间并非辅助关系,而是协作关系,目的是将文物的美和文化通过科技手段呈现到极致,至于如何呈现,这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
下一篇: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