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电话: 0477-8394929
邮箱: ordoswh123@163.com
网址:www.ordoswh.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资讯
后疫情时代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时间:2022-03-14 18:29    浏览:975次

中国传统节日浩博盛大,源于先民对日常生活的感知与创造,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集文艺、娱乐、信仰、自然于一体。对民众个体而言,浓缩了生命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节日文化,能够促进民众对社会文化、情感生活、个人命运的体悟;对民族和国家而言,保护和发展节日文化的多样性和生命力,对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节日传统内核与现代生活的断裂导致民众对节日认知的差异和不足,加上疫情带来的节日活动暂停等问题,显示着传统节日文化正面临衰落的困境。

节日内核与现代生活断裂,疫情既是危机也是契机

节日的传统内核与现代生活断裂主要表现为民众对节日的认知差异和不足。以七夕节为例,为了解民众对七夕节的认知情况,本课题组联合广州乞巧文化节组委会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近半数受访者认为七夕是中国情人节,38.03%则认为是女儿节。问及受访者是否知道“七姐诞”等称谓以及广州乞巧的传统仪式时,分别有56.07%和40.66%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这些数据显示出民众对节日认知存在差异和模糊、传统节日的现代主题定位不明、仪式活动未能进入民众生活等问题。

受疫情冲击,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聚集性的节日活动多被叫停。节日所依赖的物质空间、社会交往、经济消费、习俗仪式都因疫情的隔绝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人们无法亲身感受节日,节日因此难以承载人们的情感和精神表达。常态化的疫情防控虽然中止了旧的节日活动,但在打破日常惯例的同时也创造出线上过节的新形式,调查表明近48%的受访者认为线上的节庆活动同样具有吸引力。后疫情时代的节日文化有继续演化和创造的可能,这为节日的发展和反思提供了契机。

因此,全球化、现代化的新环境给传统节日文化带来了内核的模糊与遗失、难以进入现代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等诸多挑战,而后疫情时代则进一步加剧了节日的生存危机。为应对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和后疫情时代的到来,节日文化如何传承与创新成为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割裂的节日传统需要重塑

如今的节日,或囿于传统、流于形式,或远离现代生活,节日价值的断裂一方面源于社会对节日传统内核的认知不足,另一方面则因为节日与民众现代生活的割裂,导致节日既无法延续传统价值,又无法满足当代民众的情感和精神需要。因此,需要挖掘节日内核,重塑节日当代主题。

挖掘内核需向上溯源,回到节日本身。首先要围绕节日的起源、主题、习俗、传说、演变等要素,结合特定时期的社会背景,把握节日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其次要探析民众的节日心理、情感,对节日形成系统全面的理解,从而接续传统,挖掘内核。

重塑主题需注重当下,贴合民众生活。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清明节的主题是孝道,中秋节的主题是团圆,重阳节则是敬老,其内核都是对亲人、家庭的情与爱,因此能够拨动华夏儿女的心弦。而带有浓厚农耕文明色彩的七夕节则摇摆于传统女儿节和现代情人节之间,定位模糊,究竟是恪守传统,还是跟随新潮?这取决于何种主题能延续节日内核,挖掘节日的现代价值,贴近和适应民众的现代生活。

创新节日形式内容融入现代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强调,要“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节日是农耕时代的产物,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得民众的日常生活逐渐丰富,以农耕生活为基础的民俗活动、仪式仪礼失去了继续生长的土壤,脱离现代生活的传统文化若不加以保护和创新,或将面临消亡的结局。疫情的反复使节庆的空间被急剧压缩,失去了承载物和民众亲身参与的节日文化逐渐淡化,甚至可能断层。在此情况下,如何“学古”和“破法”更显重要。

立足大众,创新节日形式。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创意海报、短视频、国潮、文创、流量IP等,激发民众兴趣。利用网络技术和流量平台,创意节日活动的表现形式和互动方式,多方位多层次地提高民众的参与感,弥补疫情时期民众不能亲临现场的缺陷。

依托内核,创新节日内容。内容设计在传承节日核心价值的同时应贴近民众的节日心理,融入现代生活,表现时代特征,承载地域文化,满足当代民众的生活需求、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在节日中激发民众的创造力。

多方引导推动节日复兴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事业的发展,诸多保护性、抢救性工作成效斐然,政府的主导性力量在节日的资源投入、活动开展、场馆建设、非遗传承、文化传播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节日归根结底是民众的节日,政府的主导可以在短期内促进节日的推广和复兴,节日若要真正传承下去,还要培养民众的文化自觉,充分激活民间力量。

政府引导,聚合社会力量。在推进现代节日发展的过程中,从政府主导逐渐过渡到政府引导,制定相关政策,打造合作平台,聚合家庭、学校、专家、社区、民间组织、社会机构、商家和媒体等各方力量,从而让节日文化走出“政府主导”的单向链条,通过全社会的助力,全面融入民众的社会生活。

合力推动,形成地方特色。将节日文化与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地方文化、商业文化结合,在家庭中重新形成代际传承链,在社区和地方打造具有特色的节日活动,借助商业活动和媒体宣传进行文化推广,通过节日活动增强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培养民众的地方感,为地方经济创收。

教育启蒙,实现自觉传承。应将学校打造成为节日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结合审美教育、非遗教育、地方文化教育等,从幼儿教育开始,将节日文化融入教育的全过程,让学生身体力行,体验节日文化,如手工制作、文艺表演、研学活动等,以强化关于节日的记忆,在教育成长阶段增进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喜爱与认同,实现节日文化的自我启蒙和自觉传承。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

Copyright © 2015-2021ordosw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创意草原 版权所有 蒙ICP备20210021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