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电话: 0477-8394929
邮箱: ordoswh123@163.com
网址:www.ordoswh.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资讯
浅析文化央企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中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21-11-05 16:46    浏览:1000次

摘 要

面对当前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国有文化企业应该勇担时代重担,发挥带头和引领作用,主动作为、勇于作为,以守正创新为导向,围绕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激发更多创新活力,更好地推进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助力文化产业升级。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数据资源在各个行业的发展中起到越发重要的作用,文化领域的大数据资源也毫不例外地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是新时期文化领域建设的重大基础工程,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实现“文化+科技”的融通,催生新的业态,助推文化数字化成果向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如何更好地借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去改造现有的文化业态,助力现有的文化产业升级,成为摆在我们每一位文化从业者面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随着5G时代的来临,互联网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通过网络接受文化内容已成为当前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最重要方式。而如何让优秀的中华文化遗产,以数字化形式予以保存传承、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予以传播,成为我国文化领域的核心命题。

我国文化遗产、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进行数据化体系建设,需要采集端、生产端、创意端、传播端贯穿标准、协同配合、共同发力:在采集端和生产端需要4K/8K、高品质录音、大数据存储分析、3D等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支撑,在创意端需要优秀创意人才进行内容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传播端需要网络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共享支持。

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将推动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动漫、创意设计等文化产品数字化创作生产,推出更多以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为载体的数字文化产品;推动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中国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努力提供更多适应时代文化消费需求、传递向善向上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文化产品。

“十四五”规划中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内容在“专栏13”里有明确的表述和体现。通过梳理纲要我们可以看到,文件中提及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数字化、智慧图书馆建设、红色文化传承等等。这也正是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八大重点任务(三库、两体验、一专网、一平台、一生产线)的重中之重。而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头号任务就是建设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中华文化素材库,针对丰富繁杂的文化数据资源进行采集、存储、标注、关联、联网,再将此类文化数据进行解构转化,为内容创作、内容加工生产、文化创意设计和城乡规划建设等提供有力的素材支撑。

目前,包括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数字文化集团等在内的数十家公共文化机构,全国各省份广电网络公司以及相关文化企业,已经加盟国家文化大数据产业协同建设平台,将共同致力于文化大数据“三库”的开发建设。

中央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一级巡视员、副主任高书生指出,建设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主要是根据历次普查的数据,包括文物普查已经获得的数据,将其按照国家文化大数据标准,结构化存储于服务器,并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实现全国联网;建设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需先从建设红色基因库起步,目标是对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藏品、纪念碑(塔)等进行高精度数据采集。采集后按照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统一标准进行结构化存储,并以历史事件、英烈人物、感人故事为线索,对红色文化数据进行专业化标注、关联,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实现全国联网;建设中华文化素材库,是以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为对象,集成运用各种新技术,将已标注和关联的文化数据进行解构,萃取中华文化元素和标识,分门别类标签化,为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以及城乡规划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素材。

文化央企如何部署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项目——以中国数字文化集团为例

作为以数字文化主营业务定位并冠名的中央文化科技型企业,中国数字文化集团自创建以来,一直在文化领域运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有力地传播中国文化、输出中国声音。

1636102099747806.jpg

经过三十多年的积累,中数集团拥有了大量的文化艺术视频、音频、图文资料,门类涉及戏曲、杂技、歌舞、音乐、美术、书法、非遗等。这些正规的音视频资料已进行数字化制作,数据量超过5000TB。其中包括:列入国家“十三五” 规划的重要国家文化工程——中国京剧像音像工程,共拍摄剧目104部,积累250小时完成片、1040T的素材资料;策划完成建国70周年系列黑胶唱片计划,推出包括民族管弦乐、民歌新唱、钢琴独奏、古琴独奏、京剧传承等20个选题品种的高质量音乐节目。

未来,集团作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主要承建单位之一,会积极承担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标准库、基因库、素材库等建设。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主导方向下,集团将打造数字艺术生产线、国家舞台艺术音像库、文化艺术基因库、全汉字库数字运行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程。

一是通过打造数字艺术生产线,推动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下的数字化文化生产线。将结合自身资源优势与数字化经验,建立中数数字艺术生产线,利用新技术让艺术档案数字化资料成为可利用、可开发、可共享、可持续发展的优质信息资源。数字艺术档案生产线根据采集、整理与重构、编目与存储、调取等操作流程,以及不同的数字化介质,将分别打造四条“生产线+存储”系统。

二是通过打造国家舞台艺术音像库,推动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下中华文化素材库。将通过超高清影像技术以及高品质拾音技术与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相结合,打造国家舞台艺术音像库,留下中国舞台艺术的文化基因。

三是通过打造文化艺术基因库,推动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下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中数文化艺术基因库以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历程中的多样表达形式为对象,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记录中华民族文化完整的发展轨迹,通过现代科技、数字化手段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资源进行数据化采集,提炼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让中华民族文化“活起来”,讲好讲活中华民族文化不断跨越、兼容并蓄的发展历程,把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四是通过建设全汉字库数字运行平台,推动国家古典文献大数据库建设。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汉字,汉字是构成浩瀚古籍的基础,中数全汉字库通过对中国古典文献的搜集、疏证和整理,形成国内权威的汉字字典。集团打造数字运行平台,可让更多的海内外研究学者及普通阅读者方便学习和使用汉字,实现阅读无障碍。

五是通过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程,助力非遗记录工程、推进非遗新媒体传播计划。积极助力非遗记录工程,推进非遗新媒体传播计划,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科技的加持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多元化手段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拓展非遗传播渠道和方式、提高非遗可见度、延展非遗共享性,提升社会对非遗保护的关注、热爱与参与,助力传承创造主体走到文化建设舞台中央,激发非遗传承人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创造力。

结语

我国的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科学实践,其关系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建设的重大基础性工作,是引导我国文化产业变革发展、提高文化创新活力、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力举措。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更应该从供给侧着手,从生产端发力,将体系化贯穿发展的始终。依托国家数字文化产业基地,积极推广知识图谱在文旅产业上的应用,促进“数字文旅+数字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推进数字化发展,必定能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为奋进新征程积蓄新动能。

参考文献:

[1]高书生.国家文化大数据建设:加速文化界“新基建”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J].清华金融评论,2020(10):29-30.

[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2).

[3]中央最新政策:《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通知》

[EB/OL].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9194.html,2020-06-30.

内容:《文化月刊》2021.09

作者:代柳梅

单位: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

Copyright © 2015-2021ordosw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创意草原 版权所有 蒙ICP备20210021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