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文化计算大会10月27-28日将在云南昆明举办。来自国内各科研院所、相关产业研究与应用单位的专家、学者和领军人物将参加大会并作主题发言,期间还将召发布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相关标准。
文化计算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学术界、产业界人士有何认识?且看TA们的高见。
本期话题内容由北京易华录数据资产研究院副院长兼文旅大数据研究所所长王瑞津提供。
1、文化计算在文化和科技产业的应用前景如何?
作为新兴的交叉领域,文化计算属于具备高度前瞻性和想象空间的未来赛道,也是我们华录未来将持续关注的重点领域。为此,我们在2019年成立“中央研究院”,由500名算法工程师组成,2020年成立“数据资产研究院”,由近百名来自清北等985、211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他们的学科背景横跨影视、传媒、艺术、金融乃至人类学社会学,就是为了迎接未来的跨界挑战。
比如我们正在江西实施的“红村走读,数字串珠”计划,以海量红色名村数据为支撑,针对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利用大数据与云计算方式,不仅可以直接生成吃喝游购娱一体的定制旅游线路,还可以关联红色旧址、红色故事、红色任务、特色农产品、主题文创、演出活动,甚至支持社交功能党建小队“一键组团”;在杭州萧山的中国数字音乐基地,我们落地了音乐大数据可视化大屏“城市表情”,基于网易云音乐的实时音乐数据,结合天气、本地新闻等,开发音乐可视化艺术大屏,可以随着杭州的“音乐心情”,在楼体外立面平缓激昂抑或鲜艳素雅的画面实时变换。
当然,纵观整个泛文化行业,相比其他成熟领域,其整体数字化进程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中国华录作为唯一定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文化产业集团”的中央企业,我们将持续围绕美学计算、情感计算、社会计算等新兴交叉学科进行投入和探索。
2、如何理解文化计算与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
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已被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应该说是指导我们国家文化产业数字转型的一个高屋建瓴的顶层规划和系统性方案。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无论底层的数据库构建,或是顶层的文化场景创新,都离不开文化计算。
文化计算,就我个人的实践经验来讲,必须坚持“文化为体、计算为用、价值为纲”,也就是说,先搞清楚“算什么”,再说“怎么算”,最后才能采集数据、带入公式、创造价值。
作为国家文化大数据协同共建单位和体系标准编制单位,我们的相关业务一直特别注重与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对接。比如目前正在推动的某副省级城市广电融媒体数据项目,将主动与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对接,建成区域性媒资专业中心。其中针对媒体融合与区域特点的智能编目与审核、数据确权与关联、机器学习、数据交易等功能,涉及到大量的文化计算算法创新,将有效赋能媒体资源向资产的转变。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