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文化计算大会10月27-28日将在云南昆明举办。来自国内各科研院所、相关产业研究与应用单位的专家、学者和领军人物将参加大会并作主题发言,期间还将召发布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相关标准。
文化计算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学术界、产业界人士有何认识?且看TA们的高见。
本期话题内容由中科院自动化所数字内容技术与服务研究中心主任张树武提供。
1、文化计算在文化和科技产业的应用前景如何?
在现阶段,计算是感知智能的代名词,文化计算也可以说是文化智能的代名词。这是因为,所谓人工智能(AI)就是使机器能够模拟、延伸和扩展类人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通常,AI主要分为认知智能和感知智能两类。所谓认知智能是分析脑及肢体活动内在规律及物理原理,建立类脑的思维组织与理解模型及肢体运动仿生模型,是一种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与认知智能相对应,感知智能主要从脑及肢体活动外在表现来识别、计算和模拟仿真人类的智能,主要采用的是统计和模式学习的计算方法,并不要求一定具有物理意义上的原理解释,是一种以经验主义为主体的计算分析方法。事实上,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云计算能力提升、大数据资源积累和AI深度学习算法突破高度融合引发的感知智能的技术革新和应用场景创新;是人类社会由现实社会向数字化、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面向未来智慧化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的技术应用综合集成体。文化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其核心是内容资源的开发与服务。无论是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是信息时代创造的现代文化内容,其本质都是以数据和内容资源为核心积淀开展采集、加工、创作、传播和消费服务。因此,以经验主义为主体的文化计算感知智能技术便成为了贯穿文化产业(特别是数字文化产业)各领域、各环节的重要支撑性和引领性技术,可以极大提高文化的创作力、传播力和表现力。可以说,文化计算技术是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2、如何理解文化计算与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过去十年实现了从传统实体经济到网络平台经济的跨越发展,目前正处在由企业主导的平台经济向产业生态为核心的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节点期。
这一时期的关键任务是修正企业主导的竞争垄断型平台经济弊端,构建以产业生态环境为核心的透明服务网络数字经济运行新格局。
这种新型数字经济运行格局更强调在社会治理基础设施、公共基础服务、公平价值交换服务贸易以及社会化监督等方面的体系化和生态化布局,可以支撑价值分配更均衡、资源信息更透明、经济协作更高效、生产服务更专业、社会监督更穿透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就是这种生态化、体系化布局在文化领域的积极探索和尝试,而文化计算自然是这个新格局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支撑。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