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电话: 0477-8394929
邮箱: ordoswh123@163.com
网址:www.ordoswh.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资讯
科技创新丨科协组织培育创新文化的路径探析
时间:2021-10-15 16:48    浏览:741次

摘要:创新文化是与创新实践相关的,以追求变革、崇尚创新为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的总和,包括与创新相关的理念、制度和环境等三个层面。中国科协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系统谋划,提出了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文化高地的宏伟目标。科协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以科技工作者为本,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激发创新活力、建设创新制度、营造创新氛围等方面开展工作,着力培育创新文化。

关键词:创新文化,科协组织,路径

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是国家科技竞争的软实力,对创新具有导向和牵引作用。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要倡导创新文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擘画国家“十四五”发展蓝图,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国家发展。十四五时期,在科技领域,创新文化是营造创新生态的重要一环,亟须厚植创新沃土,培育良好的创新文化。

1.创新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1.1创新文化的内涵

创新文化是与创新实践相关的,以追求变革、崇尚创新为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的总和,其内涵包括与创新相关的理念、制度和环境等三个层面。在不同领域,创新文化内涵有所区别,本文主要探讨科技领域创新文化的内涵(图1)。

1634288005377431.jpg

理念层面:注重科技工作者个体,包括中国科学家精神,创新精神、创造动机、创新价值、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

制度层面:注重科学共同体群体,包括支持和激励创新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行为规范、管理模式等;

环境层面:从科学与社会互动的视角出发,注重科研工作的环境和氛围,包括科技工作者对创新的社会认同,如创新成就感以及社会对科技创新和科技工作者的支持和态度等等。这也会影响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动。

各层次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构成整个文化体系,缺一不可。

1.2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培育创新文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文化既影响创新过程,又作为一种渗透到创新主体的潜在因素,影响创新者的思想和行为。先进生产力总是在最适宜的文化环境里实现突破。历史经验表明,文化影响着科技的产生、发展与传播,影响着创新的进程和结果。因此,越是希望科学技术健康发展,越是希望新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走向成功,就越应该关注如何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悠久的创新文化传统,其中一些重大创新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许多成就至今还令我们感慨和赞叹。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在研制“两弹一星”中,我们的科学家形成了以对国家乐于奉献、对名利甘于寂寞、对课题勇于攻关的爱国情怀等为核心内容的创新文化,把中华民族伟大的创新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等正激励着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同时,由于历史和其他种种原因,我国还存在一些不利于甚至阻碍科技创新的文化因素:如在理念层面,部分科技工作者有“等靠要”的思想,思想观念较为保守,缺少创新精神;存在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观念缺失的问题,缺乏不畏强手、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制度层面还有阻碍创新的制度因素,社会环境对创新失败缺乏宽容等等。

十四五时期,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中,突破传统文化中的相对僵化和保守,培育创新文化,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弘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都将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1.3培育创新文化要树立“以科技工作者为本”的思想

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创新活动的第一战略资源,是创新文化的根本载体。创新性活动与一般生产性活动最大的不同在于,创新不注重于机械重复,更多地体现人们思想火花的迸发,这与文学、艺术等领域是相通的。培育创新文化就是要为创新主体——科技工作者营造一个适合创新特征、符合创新规律的良好氛围。

要尊重不同科技工作者的个性和特点,尊重自由的探索和首创精神,切实改变“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不良风气,改变不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个性发展、鼓励个人冒尖。国内外无数创新成功及失败的案例表明,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在原始性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往往极少数尖子人才的水平就决定了一个科研团队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位置。重大科技项目的成功,关键也在于尖子人才的选拔和使用。特别是在当前科技创新活动中,尖端人才的创造性意义和决定性作用更加突出。分析国内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流失的结果表明,很多原因在制度上、管理上的落后,特别是在重物轻人层面[2]。要把尊重个性,从理念、制度、环境三个层面最大程度激发人才的创造性,作为培育创新文化的主线。

2.科协组织在培育创新文化上有新要求

中国科协作为党领导下的群众团体、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致力于创新工作模式,发挥主力军作用,培育创新文化氛围,引领创新文化建设。政府部门关注提升科技硬实力,相比而言,中国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更注重以科技攻关为中心,围绕服务提升科技软实力巧实力,培育创新文化。近年来,科协组织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提倡学术民主,捍卫科学尊严,引领科技创新未来人才成长,围绕创新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新时代新征程中,中国科协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系统谋划,制定了全面提升创新文化引领能力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相适宜的创新文化建设目标。《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国科协规划纲要》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3]:其中,到2035年,创新文化引领能力全面提升,理性质疑、求实求真、探索创新、包容失败的科学文化氛围基本形成;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文化高地,为中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强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协“八大”“九大”上,都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加自觉、更加积极地弘扬创新文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作贡献。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4],明确提出中国科协在培育创新文化上要“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

3.以科技工作者为本,培育创新文化的路径探析

面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科协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以科技工作者为本,从创新文化的理念、制度、环境等三个层面出发,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激发创新活力、建设创新制度、营造创新氛围等方面开展工作,着力培育创新文化。

3.1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增强科技工作者创新自信

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中国科学家精神是当前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科协组织要大力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更好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科协组织要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推动“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扩容增效,开展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联合采集,面向全国开展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巡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摄影展。以传承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为载体,在科技界全面兴起“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热潮,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践行爱国奋斗精神。科协组织要积极开展科学家精神弘扬、学风传承行动,培育优良学风作风,强化价值引领,共同建设矢志爱国奋斗、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科技人才队伍。召开系列中国科学文化论坛,积极主动引领科学文化建设。讲述一线防疫抗疫生动故事,宣传“最美逆行者”“最美科技工作者”。

创新自信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要着力增强科技创新和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当前国内还存在创新不够自信的情况。科研上的不自信,体现在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开拓新领域、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不够、氛围不浓,做事畏首畏尾、只会照抄照搬。这不利于开拓创新,更不利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重要的科学实验因为美国还没开展而迟迟不敢应用试验;在论文期刊方面,中国自然科学各个领域论文发表数量、总被引用篇次和高被引论文的数量屡创新高,但是其中大部分高被引论文却都是在海外科技期刊上发表的,鲜有在国内科技期刊上刊载。在评价标准方面,借鉴国外标准过度强调论文数量,间接促成论文灌水及造假:如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因作者编造审稿人和同行评审意见,撤销《肿瘤生物学》所刊登的107篇中国学者的论文。国内大学科研方向存在围着欧美高校设定的指挥棒转的情况,中国学者做出了符合世界级水准的学问却无法解答本土社会亟须解决的问题。借鉴苏联建立的科研布局及资源分配模式改革推进缓慢,等等。创新文化的实质是思想解放。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凡事总看“本本”,总是考虑前人是否说过、做过,不敢打破条条框框,不敢越雷池半步,那么,他永远不可能完成创新。

当下,需增强科研自信,追求独创性,学术研究需呼应本国社会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科技成就证明,在科学上,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行。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资料采集工程项目”展示的资料可见老科学家们的光辉成就和拳拳爱国之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这必将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担时代重任,开拓创新。科协组织需要深入实施“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探索开展“追梦身影”——新时代创新先锋宣传工程,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名片,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增强科研人员创新自信。

3.2推进学术交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涵养优良学风

科协组织要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源泉。瞄准学科前沿、学科交叉领域,聚焦科技产业发展重点关键领域,搭建系列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发起重大议题,发布世界科技前沿进展,预测学科发展趋势。引导科技工作者围绕疫苗研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开展高端跨界交流。在多元的文化交融和碰撞中不仅能够拓宽视野,增强思维的创新性,提高创新能力,而且交流中的信息共享可以避免重复性的创新活动。开放和包容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创新成果的产生和积累。因此,要推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举办高层次科学论坛,汇集全球智慧,策源创新思想。推动一批全国学会(学会联合体)建立国际高端会议品牌,联合地方政府打造综合性高端学术会议,助力地方科协举办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政产学研用”学术论坛。

推动学术交流,要系统谋划一流期刊建设。科协组织要把握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引导国内科技期刊坚持以价值导向办刊,在谋划期刊发展中彰显科协作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全力打造领军期刊,深入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支持期刊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科协组织承担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的重任,要构建创新创业孵化生态系统,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创新实践中培育创新文化。科协组织要把强“三性”寓于建“三型”组织之中,搭建并拓展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创造的服务平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推动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着力打造“科创中国”品牌,搭建科技经济融通平台,汇聚创新主体,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让更多创新者实现创新。

涵养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优良的作风学风是做好科技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根基,同时也决定了科技事业的成败。尽管这些年各部门出台的加强学风建设的文件有很多,但学术不端、科研造假现象仍没有根除。论资排辈、排斥不同学术观点等现象也依然存在。科协组织要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风建设的重要指示转化为行动遵循。发扬学术民主,大力破除论资排辈、圈子文化,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勇于创新,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

深化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加强科研诚信与科技伦理建设。诚信是科学精神的必然要求。要鼓励科技工作者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践行学术规范,让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培育严谨求是的科学文化。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自律自净功能,积极开展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制定、诚信教育引导、诚信案件调查认定、科研诚信理论研究等工作,实现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净化。继续办好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优良学风传承行动。

3.3科学评价表彰,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

创新需要开放的科研机制,公平竞争的资助机制、公平的科技评价机制及共享机制。科协组织要推动落实好中央和有关部门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让更多科研人员享受到政策红利,把政策用足、用透,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推动建立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做好双创评估工作,促使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制度和氛围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得以形成。

科协组织要做好表彰奖励工作,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扩大青年人才托举规模,加大对青年人才成长的激励和支持。组织好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杰出工程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评选表彰。同时,更好地保护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3.4反映科技工作者呼声建议,建立宽容失败的制度

科协组织要当好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反映科技工作者呼声建议,推进建设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务实建设科技工作者的组织之家、事业之家、精神之家、服务之家,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共同完善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体现科协组织的群众性,科协组织要围绕科技工作者所忧所盼开展专项调查,做一批实事。

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科学研究是伴随风险的,失败的经历可以为之后的探索奠定基础,从而避免再走弯路。科学技术活动的高风险性,也要求对有原因的科研失败给予理解、宽容和保护。只有给失败者留有余地,才有人敢于去冒创新之险[5]。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成败论英雄的思维惯性,使得我们对成功的景仰足够多,而对失败的雅量格外少,整个社会评价系统的价值倾斜造成了人们普遍畏惧失败的心理。需要将“宽容失败”与“崇尚创新”提到同等重要的层面。倡导敬业、精益、专注、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完善试错容错纠错机制。

3.5提升科学素质,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

提升科学素质,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是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普及作为科协组织的基业,需要深化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创新工作模式,繁荣科普创作。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科学的希望,需开展校内外融合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激励青少年树立科学梦想。推动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更好地贯穿教育全过程,培育青少年科学思维习惯,提高青少年对世界的科学认知和创新实践能力。办好青少年科技教育品牌活动,激发青少年科学创新梦想。通过“明天小小科学家”“英才计划”等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活动激励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

推动主流媒体和科协所属报刊网络大力宣传爱国报国、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才,展示科学家勇于创新的事迹。通过榜样和示范的力量,营造宽松和谐的创新舆论环境。同时,科协组织要加强科技舆情引导和动态监测,建立重大科技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抵制伪科学和歪曲、不实、不严谨的科技报道,塑造科技界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 郭传杰.创新文化:国家创新体系的软件系统[J].中外科技信息,2002(11):5-9.

[2] 徐冠华:科技创新与创新文化[EB/OL].(2003-11-20)[2021-07-20].https://tech.sina.com.cn/other/2003-11-20/1629258584.shtml.

[3]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印发《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国科协规划纲要》[EB/OL].(2019-01-04)[2021-07-20].https://www.cast.org.cn/art/2019/1/4/art_79_85036.html.

[4] 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J].党建,2021(6):4-7.

[5] 吴金希.创新文化:国际比较与启示意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5):151-158+161.

作者简介:

吕科伟,男,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方向为科技群团、科技人才、科技与社会。

项目来源:重庆市2020年度智库调研课题:重庆市科协“十四五”规划编制研究(项目编号:2020kkxkt18)。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

Copyright © 2015-2021ordosw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创意草原 版权所有 蒙ICP备20210021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