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孙若风
以下为演讲实录:
▲互联网+开启智力革命时代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日益兴起,迄今为止有二次科技革命引发了三次技术革命,又带来的三次产业革命。
第一次科学革命有两个标志。一是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二是牛顿所写的《自然哲学原理》,一批学科迅速获得发展,逐步形成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为新技术发展和产业革命奠定了重要的科学基础和人才基础,社会生产力出现了质的飞跃。
第二次科学革命也是两个标志。第一个是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第二个标志是完整的量子力学的建立,原子能、无线电、半导体、航天功能等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由此可见,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先导,某些领域基本问题率先突破引发群体性、系统性的突破,产生一大批重大理论和技术创新,推动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
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驱动和科学技术体系内在的矛盾驱动,是科技革命和产业。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都会导致世界经济周期的转移,形成国际竞争格局的大调整。
中国在信息网络,生物科技、清洁能源、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领域,正在孕育一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突破。互联网+将全方位深刻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创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的智力革命时代。
▲政府发挥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今天的中国以科技三会为标志,科技创新迎来了又一个科技春天。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战略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发展作为发展之首,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建设科技强国的号召,提出以创新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国方案。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创新的重大决策部署,体现了从思想到战略再到行动的完整体系,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政策密度和推进力度前所未有。科技发展形成了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应用研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重点创新激励等全方位系统化的布局。
政府和市场的功能发挥与推动创新发展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创新治理结构还有待完善,政府在科技创新中同时存在缺位和越位的问题,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市场规则建设还不完善,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文化创新体系的着力点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益兴起,高新技术广泛渗透文化产业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甚至在重塑文化产业的某些生产方式,加速了文化发展方式的变革,成为文化重要的支撑和重要引擎。
“十三五”期间我们的目标是文化创新自主能力,文化重点与核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化行业标准化体系相对完整文化科技技术环境得到改善,文化资源和科技资源的共享明显增强,基本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运用为驱动,以文化科技企业为主体,协同创新、研发公关、成果转化、区域同、人才培养构成的文化创新体系。我们着力将三个全面、三个重点上下工夫。
▲三个全面
全面提升文化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
全面推进科技融入文化领域;
全面支持文化创意融入实体企业,发挥文化支撑作用,促进文化创意渗透到消所有经济领域,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明显看到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双轮驱动的格局。
▲三个重点
突破重点技术围绕文化建设壮大需求,加强技术研发、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
实施重点行动,着力实施文化创新、互联网+文化、文化大数据、文化科技重点研发、文化标准化等各项科技行动;
培养重点人才,以项目带动吸引和培养科技专家和中青年科技骨干,凝聚优秀团队,培养技能型人才。
▲我们的任务
加强协同创新,将文化科技工作纳入文化体制改革和科技体的进程,加快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引导各种创新要素向高新技术文化企业集聚,支持传统企业优化技艺,创新商业模式。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探索文化单位和科技机构和科研机构合作的新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建立稳定的协同关系。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加强文化攻关,加强文化科技基础性的工作,聚焦文化建设的重大需求,关注并运用科技领域重大创新成果,推进先进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开展国际合作,多层多方位的文化科技国际交流,引导国内企业和国际优势企业加强文化领域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合作,共建实验室,支持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科技企业和产品;
加强成果转化,完善文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研发机构与企业相结合,联合实施科技成果目前转化,建设文化科技转化平台,推进文化科技综合性建设,推动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服务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加强区域统筹,结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发展战略,构建具有科技特色的文化区域发展格局。
来源:中经文化产业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